吴琳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3-030-02
摘 要 体育和医疗是健康中国的两大推动力,体育与医疗融合成为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体医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对社区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社区健康服务人才需求增加的原因,提出通过健康教育服务、慢性疾病患者和残疾者的康复服务、运动伤害防护与指导服务、膳食营养指导服务等路径实现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与社区健康服务对接,补充社区健康服务人才的不足,为运动康复专业体医融合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运动康复专业 体医融合 社区 健康服务
处在新时代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相对增多、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造成了许多残疾者,客观上需要社会加大对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也是促进居民健康的主要场所。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在促进居民健康、慢性疾病防控中的重要地位。社区健康服务是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它的功能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能满足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需求。健康中国建设的推动,为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探索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社区健康服务体医融合路径,促进居民健康,提升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社会健康服务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运动康复专业发展机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加快推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意见指出: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運动指导服务。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体育和医疗是健康中国的两大推动力。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运动是良药”、“运动是良医”、“生命在于运动”,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是运动。缺乏运动被WHO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主要为社会培养从事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的运动康复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运动康复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体育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促进人体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
二、社区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社区人口老龄化加剧,社区健康服务地位日益突出。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健康服务,促进居民健康和对疾病的防治。
(一)社区健康服务概况
社区健康服务是社会服务的一个方面,也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社区健康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的全体居民,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人群、残疾人群和特殊人群(老年人和儿童)。社区健康服务包括满足不同人群健康服务要求、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制定健康促进计划、提供药物、运动和营养等方面指导、监测和效果评价。
(二)社区健康服务需求加大
社会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相对增多、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伤害造成了许多残疾者,这些人群是家庭一分子,社会和家庭需要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客观上来说也加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病人的康复期需要在出院后,按照医嘱,长期、有规律的进行,患者需要长期、频繁地前往大医院就医,就医次数多、来回路途远、医院流程复杂,导致患者不愿意去大医院康复,这就使社区健康服务需求加大。
(三)社区健康服务人才需求增加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医联体建设,康复医联体也逐渐起步。康复医联体的建设,可以使康复资源共享,基层康复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社区康复医联体的建立,满足社区康复日益提升的需求,使患者可以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达到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目前社区康复机构、社区康复科的设置数量极少,社区康复医生队伍薄弱、社区健康服务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社区康复需求。
三、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社区健康服务路径
运动康复专业大四的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了基础医学、体育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运动康复、中国传统康复和运动伤害防护的理论与方法等,基本具备了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进行社区健康服务打下基础。
(一)健康教育服务
1.宣传、咨询健康知识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可以帮助社区医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咨询服务,使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丰富居民医疗保健知识,增强维护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2.开展讲座、培训活动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健康服务计划,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培训活动,介绍科学的运动理念、传染病的预防、意外伤害的防范知识。通过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与社区医生共同努力,使居民认识到健康的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不能全部依靠医生和医疗机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视自我保健,依靠诸多非医疗因素来实现。
(二)慢性疾病和残疾者的康复服务
1.慢性疾病的预防教育 人们的工作方式、饮食习惯、交通出行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影响着人们的作息等,因而它是慢性疾病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疾病预防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运动不足、不合理的饮食、生活无规律、吸烟、酗酒等)是诱发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提高社区居民对慢性疾病的认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
2.慢性疾病患者和残疾者的康复服务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与社区医生共同帮助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和残疾者进行疾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功能情况,选用合适的运动方法,采取适当的运动量,通过运动干预,开具相应的康复治疗运动处方,辅助治疗疾病、指导慢性疾病患者和残疾者按照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治疗,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三)运动伤害防护与指導服务
健康中国建设的推动,社区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中来。运动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运动可以提升健康水平,而不合理的运动对健康会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社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做好防护工作[3]。如给社区居民介绍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与技术、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运动损伤的康复知识与技术、常见运动性病症等运动伤害防护知识。
(四)膳食营养指导服务
运动和营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两大因素。人体健康,营养为本。“民以食为天,健以食为先”,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和保证健康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我国居民的膳食构成已从温饱型转入营养型。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可以指导社区居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指导社区居民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合理营养的一般要求;掌握某些常见疾病与营养的关系及其饮食防治方法[4];掌握体育锻炼时营养需要的特点以及营养措施等。
四、结语
通过以上社区健康服务,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实现与社区健康服务对接,补充了社区健康服务人才的不足,同时也提升了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社会健康服务能力,为运动康复专业体医融合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宇飞.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04):42-46.
[2]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3.
[3]沈雪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0(04):391-392.
[4]王维群,徐梅芬.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0-171.
作者单位: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