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思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5-057-02
摘 要 在“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梳理高职院校体育工作与“健康中国”的关系,结合《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调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与教学改革的情况,提出体育教学应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指导,以“健康第一”的理念,探索了建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健康促进机制,并提出“1+2+3”体育教学育人模式,围绕这种模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做调整,最终使体育教学更好的为促进学生健康服务。
关键词 “健康中国” 高职院校体育 课程设计
一、梳理“健康中国”战略的“体、面、线、点”关系
从国家层面构建全民大健康战略,是一个整体;大健康战略是集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力,体育锻炼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校体育教学承载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健康的重要任务,是落实“健康第一”的主线;以上的大健康战略、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学最后都归结到促进学生个体健康这一点上。
在健康中国“大健康”战略引领下,激励并促进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学校体育学科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构成了“中健康”模式,学校体育工作通过体育教学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小健康”,而学生个体的健康又是构成健康中国的一小部分,进而推动“大健康”战略。
二、建立高职院校体育教改新模式
(一)对现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通过检索文献,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研究较多,而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少。其代表性观点有体育教学的内涵建设,应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体育课堂,把建立学生健康意识放在首位,通过培育学生健康意识,使学生课上主动学习健身方法,课后主动参与健身活动。 要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树立大健康观、终身体育,把健康理念全面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等。
(二)高职院校“1+2+3”体育教学育人模式研究提出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大家都感觉到课程设置已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鲜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及课程体系,笔者认为,体育教学应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指导,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改革上抓住课程建设,引入“1+2+3”体育教学育人模式,即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为1条主线,以培养一个运动兴趣和掌握一项专项运动技能为2个任务,以培养学生规则与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和科学锻炼的方法为3个重点目标。通过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强化学生运动能力,真正让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三)对“1+2+3”教改模式价值研究
“1+2+3”教学育人模式把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兴趣、提升整体素质有效的衔接起来,完善了课程设置,拓展了教学资源。围绕“1+2+3”体育教学育人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合理规划,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专科生开设不少于108学时”体育必修课,在实践课上利用素质训练增强体质,培养科学锻炼方法;利用体育课“分项教学”强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利用体育理论课讲解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在课下引入体育“第二课堂”作为补充,着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提高体育比赛欣赏水平。
结合课程设计,制定相关教学计划与授课内容,改变学生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235考核评价体系”,即期末考核20%运动参与与进步评价、30%心肺功能评价、50%运动技能评价。通过提升体育教师健康意识和职业素养,从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改变,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症、远离低头族,最终使他们以健康的体魄立足生活,以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意识走向岗位。
三、对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了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开设每周至少2学时、总课时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对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等做了指导性的说明,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本文根据研究内容,结合标准要求,对高职院校体育课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研究如下:
(一)对课程定位的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定位的研究应该倾向于将学生的自主锻炼与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体育双向能力”。职业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属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除了具有健康的体魄,对良好的体能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校期间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至关重要。对于体能的训练,将贯穿体育课堂教学的始终,无论什么教学项目,必须考虑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对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是否有效,“體能至上”理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非常突出,尤其重要。
(二)对课程目标的研究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即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统一培养要求,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是运动参目标,其着眼处在于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学生是否认可体育锻炼并自觉的融入体验活动,是否能够形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
(2)是运动技能目标,规定要熟练掌握至少两个运动项目,这主要通过分项教学与体育“第二课堂”的路径实现。
(3)是身体健康目标,能否自我检测和评价身体状况,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主要通过体育理论课与健身知识大讲堂来实现。
(4)是心理健康目标,体现体育运动对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体育比赛不仅教会了学生们在规则的约束下如何去赢,更教会了他们如何体面而又有尊严的去输,白岩松的这句名言概括了体育运动对提高心理健康的独到作用。
(5)是社会适应目标,体现的是要具有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在体育素质拓展课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走向社会,面对岗位“不融入、不适应”的现象。
2.专业培养目标
对应学院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特点,发展与该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和职业体能,并对职业疾病的预防与改善有一定了解。比如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日后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而且要不停走动,因此对下肢力量与耐力要求较高,而长时间站立也必然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从而可能诱发相关疾病。
(三)对课程内容设置的研究
以高职院校设置三个学期体育课为例: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体能训练课,结合9-12月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强化身体素质练习。在第二学期实施体育分项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在第三学期开设一部分的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规则意识;同时结合自身专业开设一部分与今后职业岗位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如在医学类、护理类院校开设健身气功、在女生较多的班级开展女子防身术教学等。除每学期规定不少于2节体育理论课外,每周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一次体育第二课堂、利用晚自习开展一次健身知识大讲堂,互為补充与延伸,旨在提高体育理论知识、提高体育欣赏水平等。
四、小结
在学校体育中如何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是所有体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实施新的教学改革,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授课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修改完善,培养能够胜任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的人才。只有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才会萌生主动锻炼的意识,通过培养学生体育项目兴趣,促使他们在这个项目上能够长期“玩下去”,对运动中自我监控、科学锻炼和对职业慢性病的预防与改善则是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对规则意识、意志品质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开设不同的课程和运动项目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总之,一切从学生的个体出发,为学生健康服务,才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周明娟.“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6):104-106.
[2]陈庚仁.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9):65-66.
[3]马婉红.健康中国战略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9(27):162.
作者单位: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