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浚东
摘要:健美操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课程,作为竞技类体育活动,健美操对身体协调性、柔韧性要求都比较高。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体能训练是一种对速度、力量都有较高要求的运动课程,为提高训练有效性,本文就此开展分析,总结更多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途径,希望帮助更多人正视健美操项目的體能训练。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有效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设立,有非常多的好处,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之一,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正因如此,重视健美操体能方面的训练,对高校公共体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特征
健美操是一种通过专业训练来促进体格发育、塑造和保持优美的体形的运动项目。迄今为止,作为公共体育课程的健美操虽然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该课程教学效果却极为显著。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办健美操大赛,使得健美操课程大放异彩。
但论其本质,健美操是一种有氧体操,也是一种有氧舞蹈,是最容易被学习的一种有氧运动。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中,健美操不同于其他体育课程,该项运动不仅属于体操,而且是一种舞蹈艺术,同时融合了音乐元素。其次,健美操的基础运动是有氧练习,集中了健、力、美三大特征。它集合了力量展现与美学展现的优势,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练习健美操时,都能实现运动美的课程目标[1]。
健美操运动可以锻炼练习者的心肺功能,与人体美充分统一结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健美操灵活多变的项目与特征,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也有一定要求,练习者要有优秀的身体协调能力、耐力、速度、力度以及良好的柔韧性。
二、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的作用
(一)耐力训练作用
健美操课程对练习者的耐力考验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一种竞技类活动,一定是需要练习者具备足够的耐性与毅力的。在学习健美操时,练习者要学习不同的动作与姿势,大幅度的动作和柔美的姿势变换是需要体力投入的。在健美操训练时,如果体力不支,或者耐力不足,不仅无法完成健美操的动作学习,还可能会造成受伤。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师,依据学生的体能素质,选择合适的健美操项目,结合运动训练学当中的基本条件,做好力量、间歇、重复、组合的交叉训练。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和体能储备,在学习过程中,减少因为学生体力不支造成的健美操课程教学效率低下,通过强化学生的耐力素质与体能储备,设置对应的训练强度与目标[2]。
(二)力量训练作用
力量训练是很多有氧运动都会训练的项目,也是有氧运动项目的核心。健美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平衡好协调性、柔韧性等技能要素、技能要求,因为学生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力量训练,如果没有体力支持,是无法完成的。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力量训练的作用,重视力量、耐力、表现力、柔韧性训练,参照健美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地增强学生的核心训练部位的力量,做好基础性要素的训练,强化学生核心协调性、身体平衡性,才能进一步强化健美操教育质量[3]。
(三)柔韧性训练作用
健美操属于一项综合性运动项目,集合了舞蹈艺术、音乐元素、健身运动和娱乐性活动等因素,在健美操训练中,柔韧性是舞蹈、健身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柔韧性训练关系着健美操表现的美感。柔韧性素质也是健美操最为基础的训练内容,通过练习者韧带、肌肉、关节活动等,增强健美操柔韧性素质,应对更复杂的动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韧带、肌肉以及关节活动幅度能力进行逐一训练,在各方面成熟后,再进行一整套完美动作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自身有足够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应对与满足健美操竞技要求,自身足够的身体柔韧性才能保证健美操表演的美感。
三、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活动现存问题
(一)健美操教学目标过于笼统
健美操课程自发展到现在,在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下,体育素质教育理念还未完全贯彻与落实,难以在健美操课堂中诠释素质教育理念。在进行健美操课程设置时,明显表现出目标过于笼统。高校健美操课程目标都显得过于宽泛,由于学校的健美操体育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笼统,难以展现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在杂乱无章的课程体系中,难以形成的统一健美操教学目标[4]。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多数教师在健美操教学活动动一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讲授动作要领,学生模仿练习。长期持续下去,这种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自身的参与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之下,大多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足,也没有通过健美操学习强化学生的运动习惯,很难发挥出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活动缺乏层次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是一门选修课,选择这门课程的女生多余男生。在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群体中,有学过健美操、有舞蹈基础的,也有零基础的。那么,在课堂上进行健美操教学时,无论是进行柔韧性练习、力量练习还是耐力练习,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柔韧性好、律动感强;而有的学生缺乏律动感;教师过分关注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而没有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普遍都是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统一化的模式当中,限制了健美操学习效果[5]。
(四)学生参与性不足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是一门选修课,很多学生选择健美操是为了拿学分,对健美操学习作用、健美操的本质根本不重视。由于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是采用学分制,从健美操课程设置到落实,在学分的限制下,学生选择健美操,更多地是关注修完课程后学分是否能拿得到,而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是否合格成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健美操的参与热情[6]。
四、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的创新途径
(一)构建起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在开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更多学生自觉、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当中,就需要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1)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按照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从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兴趣入手,科学化的安排健美操课程内容。(2)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优化,发挥健美操课程的自身魅力,让健美操教学呈现出新颖趣味的状态,让接触过健美操的学生感受到高校健美操课程的独特魅力,让没接触的学生认识到健美操的特性。(3)教师可以构建想象训练。转变原有的教学行为,以发展学生兴趣和能力为目标,强化学生在体育学习时享受到独特的体育锻炼乐趣,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的交互,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4)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习健美操时,将学生进行分小组学习,一般以 6 人小组为宜,以学生个体为核心,让学生对健美操的相关技术动作自我学习、相互督促。(5)将健美操教学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健美操动作,掌握健美操动作要领,比如建立竞赛机制,在荣誉的驱使下,让学生主动学习[7]。
(二)创新健美操教学手段
现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比较强,喜欢各种各样的小视频,那么,在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中,也可以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中。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相关技术合理运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构建起一个信息化的健美操课堂,直观化呈现知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一目了然。第二,教师还可以拍摄分动作讲解视频,录制一些小视频,针对具体的健美操技巧详细讲解,方便学生对着视频练习。第三,上课之余,还可以在课外给学生播放健美操视频,按照学生对健美操的实际喜爱程度,不断地进行健美操教学内容开发,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进行相应的内容改革。
(三)分层次指导和多元化评价
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不同。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层次化的指导,对学习效果好的学生,适当点拨即可,引导自主探索;对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手把手进行指导,掌握相关技术动作。在评价学习效果时,按照学生的发展需求,打破原有的学分制束缚,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淡化以往期末评价的决定性作用,强化阶段性评价的辅助作用,根据健美操专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百分制,由体育教师展开分段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8]。
五、结语
开展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体能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体力,通过构建起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健美操教学和分层次指导和多元化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得到一定的体能训练效果,促进肌肉生长,使新陈代谢变得旺盛,身体肌肉变得结实强壮;还能使骨骼的生长更为旺盛和坚固,增强心、肺、肝、脾、肾功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參考文献
[1]刘晓文.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崔维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3]蔡云燕.铜仁市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俱乐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25+24.
[4]宋永成,张园园.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J].内江科技,2018,39(08):106–107.
[5]李岳松.“健康中国”背景下桂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6]熊袖足,赵本志.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资源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4):164–165.
[7]刘洋,钱建东,韩超.新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开设柔道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08):147–152.
[8]黄钲尹.健美操领操运用于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