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与双性化人格的互促作用分析

2020-09-10 07:22吴雪
体育风尚 2020年7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人格

吴雪

摘要:为探索体育训练对人格的塑造作用与双性化人格对体育的适应性,采用调查问卷法,以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共计305人进行测评。接受过训练的176人中,呈现双性化的有142人(P=0.8),未接受训练的129人中,呈现双性化的有79人(P=0.6),有较大差异。同时双性化的人中享受比赛乐趣的有126人(P=0.8),同样的条件下与其他人格拉开较大差距。认为适当的体育训练对双性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双性化个体对体育竞赛的心理耐受更强,利于体育项目发展。

关键词:体育训练;双性化;人格

一、引言

双性化是心理上的综合性别认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更适应社会潮流的兼容性人格。拥有双性化人格的人通常兼具男女性的性格优点,即坚定而独立、敏感又热情。据研究,双性化的个体在自信、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优于拥有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特质的人。20世纪的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拥有双性化人格,而如今的调研显示近二分之一的人具备此特质,由此推断,双性化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它的规模是逐步扩大的。

二、体育训练促成双性化人格的养成

(一)双性化比例差异现象

采用BSRI量表,对北京体育大学135名大学生以及170位社会人士进行随机调研,分析数据得出表1如下:

总体分析,观察组(男女)双性化的比例都较为明显地高于对照组(男女),接受过体育训练的男女性都会更容易出现双性化人格。对照组(男女)都普遍表现出了更高的女性化人格倾向,在男性化和未分化人格数据中,对照观察组没有表现出较大差距。

同时,男性的双性化比例普遍要高于女性的双性化比例,这可能是受到当代文化审美以及择偶标准的影响。

(二)人格转化猜想

从表1中,女性两组数据间双性化人格频率差值P1=0.18,男性两组数据间双性化人格频率差值P2=0.08。P1>P2,在两性之间,对体育训练反应较明显的是女性。女性两组数据间女性化人格频率差值P3=0.19,男性化人格频率差值P4=0,未分化人格频率差值P5=0。男性观察组对照组女性化人格频率差值P6=0.12,男性化人格频率差值P7=0.03,未分化人格频率差值P8=0.01。P3和P6显著大于P4和P7、P5和P8,在心理性别之中,对体育训练反应最明显的是女性化人格。

鉴于P1与P3、P6与P2的差值较小,推测接受体育训练会促使女性化转化为双性化,尤其对女性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三、双性化人格对体育赛事发展的辅助作用

对研究对象305人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不同人格的个体对于比赛的适应度也不尽相同,分析数据得表2如下:

表2首行P=0.58明显大于同行其他数值,说明拥有双性化个体总能表现出相对于其他人格来说更高的比赛积极性。同时,尾行P=0.28也小于同行其他数值,说明拥有双性化个体总能表现出相对于其他人格来说较低的参赛消极性。

综上分析,双性化人格无论是否接受过训练,都能具有更好的体育比赛心理适应度。

表2中可以观察出女性化和未分化人格对于比赛的心理适应度是较低的,建议可以给予适当的体育训练刺激,促使其人格转变。考虑到心理状态,或采取适量减少体育比赛以减轻心理负担的措施。

四、体育促成双性化的原因

(一)认知层面

认知在心理层面,是个体应激的反应结果,即反应个体对外界客观环境的改变经过应激加工后的所形成的主观印象。

微观上来看,适当的体育训练能够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脑部的能量代谢和物质循环,有利于促进神经元的突触连结并延长神经细胞的存活时间。

宏观上来看,体育训练可以影响脑区间的各功能连接和脑部激活水平,同时,还能够增长海马体和小脑等脑组织的体积。

这些生理特性为认知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生理性基础。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训练能够有效削减应激源的刺激程度,同时减少负面应激和改善情绪反应来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通过对机体整套情绪应答过程的影响改善,进而维护心理健康,提高认知。因而比起有接受过体育训练的人,接受过体育拓展的人往往能够表现出更高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二)激素分泌

适当的体育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内腓肽等一系列荷尔蒙物质,促使人感受到快乐满足等积极性情绪。适量的运动还可以促使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类激素,扰乱机体的稳态,再从训练的过程中消耗因儿茶酚胺等促进内稳态重新获得平衡,循环这种过程有利于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进而提高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释放出系统多余的能量并培养出阳光坚韧的个性,促进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这些生理基础促成了坚强、细心、友爱、善于交流合作的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五、结語

性别角色是建立在一定生理差异上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它会受到更多外界环境的影响。适当的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大量积极人格的形成亦会对体育的发展形成反馈,起到相互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柏平,党延红,张换鸽.对认知情绪心理应激影响的研究——论体育健身价值的新提升[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0,000 (0S2):21-23.

[2]夏海硕,丁晴雯,庄岩,等.体育锻炼促进认知功能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 (10):151-162.

[3]赵垣可.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蕴、困境及生成路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74:77.

[4]秦曼,董海军.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影响的研究%Impact of Sports Outward Bound to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Trust of College Students[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36 (3):89-92.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人格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以鸟喻人
人格测验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针对实战化视域下体育训练的发展策略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提高体育课科学训练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