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主体地位,从落实“小先生制”开始

2020-09-10 07:22项宝娟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竹节陶行知

项宝娟

摘要:“小先生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先进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重视小先生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散发光彩。因此,教师通过借助“小先生制”,落实自主地位,推动小组合作,搭建展示平台,丰富多元评价,以此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主体地位小组合作搭建平台丰富评价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师从杜威,对杜威儿童本位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结合中国教育的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认知与理解。其中,“小先生制”的建立和践行就是最为典型的体现,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仍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一、借助“小先生制”,落实主体地位

新课标一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将课堂中学习的权利全部交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做其他学生学习的教师,即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好地关注课文中的内容,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情感来促进自身的深入学习。

比如,《少年闰土》被统编版教材编者选入六上第八单元中,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收集多样化素材理解课文”。因此,教师不能将视野局限在一篇课文中,而需要不断地深入文本,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统整资源,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本内容以及主题。为此,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先进行方法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对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遴选出适切的资源,找出与文本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内容。在积累和感知了方法之后,教师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落到了实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教师,不断向着最深入、最基本的认知进发。

二、借助“小先生制”,推动小组合作

凸显学生自主性地位的方式不仅在于让学生拥有相对独立和广阔的认知空间,同时也需要在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小先生”制度下推动自身的认知能力发展,彰显每个学生的能力,对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统整和聚合。

比如,统编版教材四上《爬山虎的脚》一文所在的单元重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教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由于爬山虎脚都藏在树叶的背后,是不容易发现的,作者能够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与他的仔细观察分不开。为了让学生还原作者的观察过程,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出示一幅错误的外形图,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语段中的文字,并结合图片发现错误;其次,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成为别人的教师;最后,认真聆听别人的发现,把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当作自己的教师,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并将他人观点与自己认知融通起来,更好地促进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不再封闭式地自我学习,懂得了将自己的收获传递给他人,也懂得了将他人的认知融入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在“互相为师”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借助“小先生制”,搭建展示平台

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过程,不能仅局限在新授层面上,还需要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展示过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既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成果的展现,同时也是相互交流、彼此分享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持续性学习的有效契机。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获得“展示即享受”的成功体验,将学生的展示转化成为“教别人学”的过程,为学生搭建多维的认知平台。

比如,统编版教材六上第二单元是一个典型的阅读策略单元,旨在训练学生“有目的阅读”的能力。《竹节人》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单元导语中就设置了三个问题:介绍竹节人是如何制作的;感受竹节人带给自己的快乐;教师是如何玩竹节人的。面对这样一篇篇幅相对较长的课文,该怎样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理念?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首先,以第一个部分为例,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让学生经历一段实实在在的学习之旅,然后进行拓展和训练,并梳理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即整体把握文本—根据要求遴选相关语段—针对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最终达成认知性目标。随后,教师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完成第二个任务时进行自主性练习,巩固方法,形成能力。最后,针对第三个任务,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分析和交流,对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升华。在具体展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面对学习任务,要能够在整篇课文中迅速圈定需要着力、细致阅读的部分。很显然,课前导读中编者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教师是如何玩竹节人的”,很多学生都在整篇文章中迅速找到相关段落,并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快速选定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将学习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然后,紧扣问题中“如何玩”这一核心指向,开始关注语段中描写教师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并适度展开想象:教师在玩竹节人的过程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再现人物的语言表达,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从整体上将教师玩竹节人的过程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凸显了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自主性力量,更好地体现了文本的内在力量。

四、借助“小先生制”,丰富评价方式

很多教师都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新授环节上,对于评价环节的关注则远远不够。事实上,评价不仅是整个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让学生成长、认识不足、保持学习动力的重要板块。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在学生尝试落实“小先生制”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引导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评价,明晰自己之后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西门豹治邺》一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设定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简要讲述故事”,并将课文最为重要的“惩治恶人”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罗列出“智救新娘、惩治首恶、恐吓帮凶”三个部分,进行实践练习。在不同的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进行体悟,并通过自我评价及时反思、通過同伴互评丰富认知、通过教师评价明晰方向,在整体性评价的过程中站立在认知的高度来指导自己、帮助别人,真正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要让学生获得认知体验,尊重学生认知体验,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晨晨.从“学生”到“先生”——“小先生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9(04).

[2]施志平.“小先生制”思想烛照下的“生本课堂”建构探析——以孙双金教师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01).

[3]贾秀峰.浅谈陶行知“小先生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教师,2015(07).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竹节陶行知
廖瑞霖:竹节人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竹节人”中说“趣味”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