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源
摘要:融合广播、电视、纸媒与互联网的融媒体具有综合的传播功能,在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融合媒体的发展动态地影响着边境地区的网络安全治理。媒体的文化属性是构建文化认同的核心,利用融媒体构建文化认同是当代边疆网络安全治理的主要路径。本文认为在当前融媒体的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需要推进融合媒体的体系建设,确保媒体融合的强传播能力,以优化议程设置能力,应对包括“网络民族主义”在内的网络安全治理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边疆;民族;网络安全治理
随着融合媒体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不断推进,电子网络媒介在本地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边疆地区的网络安全已经构成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媒介变迁给新时代中国网络安全治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当前的媒介传播格局已然由扁平和单轨道的信息传输变为立体和多维度的传播形态,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介的彼此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一大主题。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媒介发展上表现的特殊性
(一)边疆地区的网络安全面临“网络民族主义”运动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在文化发展、媒介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前,为顺应传播关系的变革,媒介融合通过新的组织形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探索出媒体话语议题设置的合理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此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到更多来自社交媒体、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民族主义等互联网的非理性表达具有较强的煽动性。这些“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从关注民族主义转向“国家认同的形成”,部分网络言论对民族主義的非理性态度阻碍了国家与文化认同的建构,网络安全治理问题成为了这一时期边疆地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推进网络社会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复杂、民族构成丰富的实际情况下,推进网络安全治理更面临诸多特殊问题。
(二)边境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受到了区域变迁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体系逐渐系统化,并以技术、人员与知识资源支撑了少数民族新闻的多媒体传播。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推动下受到区域变迁的影响,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边界“从宽变窄”,在次区域内部,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人员等经济要素流动速度加快。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优化老少边穷地区薄弱的媒体生产体系?如何处理边境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压力?如何适应少数民族的传播习惯?如何治理和维护边疆地区的网络安全?都成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媒介融合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三)边境地区媒体机构改革仍存不足,缺少专业的媒体人才
在边疆民族地区,媒介文化借助音像表达,“通过主宰休闲时间、塑造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来帮助人们建构文化身份与日常生活。发生、发展在媒介变迁背景下的媒体融合,按照旧有报社、广播电视台的体制进行内部改革,企图以新的运行逻辑改善目前的传播情况,这么一来,仍然难以打破传统媒体机构存在的障碍。同时,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专业的媒体融合人才培养力度仍然不足,能够流利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采编、主持等人员不足。
二、融媒体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网络安全治理问题的分析
(一)媒介的变迁影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
由纸媒、广播电视媒体向电子网络媒介的媒体使用变迁,不仅折射了新闻媒介与传播机构基于技术革新的新陈代谢,还隐含了一个文化影响丰富的社会现象,即媒介变迁背景下,新的媒介文化可能会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造成一定影响,其中边疆民族地区的表现可能较为特殊。 这种影响表现在表层与深层上各有不同,首先就新媒介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表层影响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介使用行为与态度构成了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一环,合理表达而积极的网络民意是网络安全的重要表征;就深层影响而言,媒介文化所影响的实际是一种“认同安全”,即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或利害关系的行为体在认可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基础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可以在追求安全的同时兼顾社会诉求。在这一背景下,“认同危机”的出现就是生存价值归属出现了错位、缺失、漂移、失落或冲突等问题。
(二)“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危及边境地区网络安全
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奥利·维夫(Ole Waever)认为“社会安全”的本质是认同的安全,“它既是共同体(Gemeinschaft)也是共生体(Gesellschaft)”当前围绕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问题的讨论验证了这一结论,目前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全的主要驱动力变量已经发生变化,“生存感”“归属感”“历史感”与“安全感”等四个方面在认同建构层面相互交织、多元互动,共同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因此,如何利用文化包围边疆,强化文化认同,进行文化戍边 ,成为当下边疆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边疆地区网络安全治理问题与国家安全存在紧密联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社会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全不仅涉及各族人民的实际福祉与利益,还与国家安全、国际安全密切相关。我国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条例中,“社会安全事件”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在概念上虽有较多重合,但概念的外延仍未能作明确界定,学界对“社会安全”的认知并未一致。根据哥本哈根学派对社会安全研究议程的分类,社会安全的研究议程主要包括了移民问题、横向竞争问题、纵向竞争问题与认同载体丧失问题等四类问题。
结束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融合文化”能把分散的媒体内容联系起来,“融合”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围绕“融合”媒体的研究不仅重视实践带来的感性认知,业务研究内容丰富,还重视新闻实践中出现的媒介融合问题,并建立分析框架从技术、文化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在这一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安全治理不仅包括在不同介质的媒介中维护网络安全,还涉及到“融合文化”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文化包围边疆,强化文化认同,进行文化戍边,是融媒体时代边境地区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丁宁译.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页.
[2](德)婓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5页.
[3]余潇枫,潘一禾,王江丽.非传统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4]谢贵平.认同建构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治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