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春
摘要:组织高二年级的学生重读《智取生辰纲》,对比初中的教学,学生思维能力明显发展,他们阅读积累形成一定的经验,对作品的认识不再流于表面;有比较深入的思考,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注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审美经验有所提升。
关键词:《智取生辰纲》 重读 学情差异 思维能力
两年前,我在初三年级上过《智取生辰纲》的公开课,后来和高中的同事讨论名著导读时,萌生了在高二年级重上《智取生辰纲》的想法。我想,高中生已经读过《水浒传》全书,有了整本书阅读的体验,重读这篇经典,他们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可能在“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我们的教学需要有这方面的观察和比较。于是,我找机会组织高二年级学生重读《智取生辰纲》。对比初中的教学,我观察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发展,提出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深刻。而且,因为学情发生了变化,虽然是同一篇文章,教师的“启思导疑”,也“水涨船高”,有了新的变化。师生对《智取生辰纲》的认识,都因这一次“重读”而“更上层楼”。
一、阅读积累形成一定的经验,对作品的认识不再流于表面
初中生读作品,更关注故事趣味,对作品的认识也停留在是否“精彩”、能否“扣人心弦”方面,至于对作品主旨、社会意义等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人云亦云。在初三教《智取生辰纲》,我以“杨志为什么会失掉生辰纲?”为主要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学生交流时概括出两个原因:杨志一方不团结;吴用一方配合默契,巧施连环计。就此,又引出对“杨志一方为何‘不团结”的讨论。
学生多认为矛盾是性格因素所致,未关注到阶层、等级背景下的不公。部分学生认为“主要是杨志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军士,引发了内部矛盾”“他的性格要是温和一些,也不至于丢失生辰纲”。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打骂”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杨志团队成员不属同一阶层,矛盾不可避免。但有这种认识的学生很少,无法形成深入的讨论。
高二学生重读这篇课文,多位学生自然地提到“杨志管束军士过严,除了他性格方面的缺陷,还由于他处在‘监押的位置”,“在他眼里,军士就是供驱使的,不必讲道理”。
我认为,“监押”本来是个普通词语,但在这个文本中,“监押”是可以琢磨一下的。有学生提出,“十五人”存在“管与被管”的关系,参与“监押”的,还有老都管和两个虞候。
问:这四个人的想法是不是一样的?他们有没有可能一心一意?
学生都认为不可能,“因为这四个人——杨志、老都管、两个虞候之间还有等级差异,意见也不统一”“离心离德”。学生说,“有十一人不被当作人”“另有三个,杨志也不放在眼里”“失了军心,得罪了助手,队伍变成‘十四比一,杨志非败不可”。
问:如果杨志性格温和一些,善待士卒,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有学生反问:“如果杨志性格好,那他前面的故事怎么写?是不是也要改一下?”——只有高中生会这样反问。学生认为,人物命运和性格有关,但性格发展有一定的逻辑,无法说“如果”。这就显现出了阅读积累的优势。可以明显看出,高二学生观察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考量。
二、重读经典,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高中阶段重读《智取生辰纲》,对于同样的人物,学生更关注其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且,有能力捕捉作品的细节,能对“将会发生什么”“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展开推想。一些学生的见解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这就更容易获得新的发现。
“杨志为什么会把‘监押的权力看得如此重要?”
“为什么派遣杨志后,又多出老都管和两个虞候?”
“老都管和虞候为什么看不起武艺高强的杨志?”
——从这些问题可见,学生不仅注意到杨志的功名心,更注意到杨志思维的简单,几乎没有能力应对相府豪门的势利眼。多数学生能推测梁中书用人而疑的心理,派杨志这样一个落魄军人押送价值十万两的厚礼,梁中书这种精明的老官僚不可能不猜疑,所以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就必须和他同去。难道杨志需要这样三个人“做伴”吗?
问:杨志一点也没察觉吗?
学生认为十五回中,杨志听梁中书说增派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同去,便对梁中书推辞“恩相,杨志去不得了”,“说明杨志察觉到了,只是他求功心切,最终落到这个地步”。学生认为,杨志一人监押,无人干扰,也许问题不大(这个从后文中可以看出),但是一人独行有没有可能?根本没有。名义上是杨志做主,实际参加“监押”的另外三个,地位并不低,在相府混的时间长,资格比杨志老,敢说三道四,而軍士也分明看出了“监押层”的分歧,所以,矛盾也就越闹越大。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机会,一些阅读面广、精读过《水浒传》的学生能依据文本“展开说”,由一个问题引出更多值得探究的点。而在初三教学中,无法做到这些。
在高二教学中重问教学初三时提出的问题:如果杨志谨慎小心,体恤士卒,关心下属,是不是能平安完成差事?
高二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否则还会有‘聚义的故事吗?”世道人心,杨志未必不懂,他要防备的人太多,压力也可想而知。那一队军士也来自社会底层,出发前杨志不可能没有猜疑,人心叵测,他对部下也不能不提防。有学生提到《水浒传》第十六回故事的延续——黄泥岗上,老都管、虞候和军士醒来,生辰纲丢失,大家商量如何卸责,“众人曰:‘……若还杨提辖在这里,我们都说不过;如今他自去的不知去向,我们回去见梁中书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只说道:‘他一路上凌辱打骂众人,逼迫我们都动不得。他和强人做一路,把蒙汗药将俺们麻翻了,缚了手脚,将金宝都掳去了。”有学生感慨,可怜杨志谨慎小心,被一班“猪队友”拖累,还要背负洗刷不清的罪名!可是,想出这个诬赖杨志的坏点子的,不是老都管,而是“众人”!一个时代世风崩坏,即使是底层人民也毫无诚信,杨志“监押”那样一支队伍,想要不失败,除非吴用这一方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