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正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7例脑梗死患者作為观察组,与此同时从健康人群中收集102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类型、形态以及回声等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9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1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检出斑块的平均内膜厚度(1.53±0.42)mm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0.71±0.36)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和健康人群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诊断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能够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志码:A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不断发生变化,高盐饮食酗酒等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脑梗死发病率逐渐升高。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多数脑梗死患者均会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而颈动脉粥样斑块可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脑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照成极大的威胁,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会引起患者颈动脉狭窄,进一步减少血液流通的顺畅性,可能发脑梗死疾病。所以临床上必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明确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可以反映患者内部脏器情况的检查方式,普遍应用于机体空腔脏器以及血管疾病的诊断,近年来有研究者指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本论述主要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详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与此同时从健康人群中收集102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在我院接受治疗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2)患者有头晕、头痛等相关临床症状;(3)经过两位医师确诊为脑梗死,且符合最新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南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同意本次研究并配合相关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以及动脉炎患者;(2)排除患有严重的实质性器官疾病或者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3)排除患有恶性肿瘤以及精神性疾病的患者。
对照组102例健康志愿者中,男性67例(65.7%),女性35例(34.3%),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9.38±3.45)岁,体质指数22.86~26.54kg/m2,平均体质指数(24.76±0.39)kg/m2。其中合并高血压12例(11.76%)、糖尿病10例(9.8%)、冠心病7例(6.9%)、合并其他慢性疾病5例(4.9%)。观察组117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5例(64.1%),女性42例(35.9%),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78±3.63)岁,体质指数22.71~26.60kg/m2,平均体质指数(24.86±0.42)kg/m2。其中合并高血压14例(12.0%)、糖尿病11例(9.4%)、冠心病8例(6.8%)、合并其他慢性疾病6例(5.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方法
1.2.1设备仪器
所有患者均为西门子X6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8MHz。
1.2.2检查方法
检查前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其相关注意事项。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在双肩下放置软枕抬高,患者头部略微向后仰,偏向于检查对侧,使颈部部位充分暴露。以颈总动脉作为扫描起点,首先检测患者颈部总动脉血管组织等是否正常。其次沿胸锁乳突肌外缘,观察患者颈内动脉血管组织的颅外段结构情况、血管组织堵塞状况。随后扫描患者的颈动脉分叉处、颈外动脉等,监测、记录患者内膜一中层厚度情况。
1.3评价标准
动脉粥样斑块阳性诊断标准:IMT>1.0mm,斑块形成标准:IMT>1.3mm。由两名医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超声检查报告进行综合,意见达成一致后得出超声检查结果,若两位医师检查结果意见存在分歧时由第三位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仲裁,确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类型、形态以及回声等影像学特征。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x+s表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即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的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动脉粥样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对照组102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例,检出斑块35个;观察组117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4例,检出斑块238个。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9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1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8.569),详情见表1。
2.2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大小等情况比较
对照组102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例,检出斑块35个,其中包括软斑11个(31%)、溃疡斑9个(26%)、硬斑8个(23%)以及扁平斑7个(20%)。检出斑块中大多为脂质型、形状规则,平均内膜厚度为(0.71±0.36)mm。观察组117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4例,检出斑块238个,其中包括软斑62个(26%)、溃疡斑129个(54%)、硬斑37个(16%)以及扁平斑10个(4%)。检出斑块中大多为钙化型斑块、形状多表现不规则,平均内膜厚度为(1.53±0.42)mm。观察组患者检出斑块的平均内膜厚度(1.53±0.42)mm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0.71±0.36)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6.424),详情见表1。
3讨论
现代病理学认为颈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是脑血管疾病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且颈部动脉血管组织粥样硬化病理组织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可以根据患者病理学特点以及回声等影像学特征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四种不同类型的斑块的病变程度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以及为治疗方式提供参考。相对于其他几种斑块,软斑的发展进程较快,能够形成粥样物质,甚至形成血栓。因此软斑斑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而硬斑斑块的患者一般稳定且危险性相对其他斑块类型而言相对较小。斑块的性质与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了解斑块的性质对于明确患者是否可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至关重要。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患者斑块的性质进行有效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等影像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极大的提高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式,具有价廉、无刨、准确等特点,是一种能够清晰观察内脏的形态以及血管情况的检查,受到广大一线医师和患者的青睐。有研究者指出,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方式。超声检查可以快速、准确的发现颈部动脉血管组织之中出现的硬化斑块病理组织,并准确评价动脉斑块的形状大小、分布位置以及病理性质等基本特征。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9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1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8.569);观察组患者检出斑块的平均内膜厚度(1.53±0.42)mm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0.71±0.36)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6.424)。目前可以根据患者病理学特点以及回声等影像学特征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以及溃疡斑。其中硬斑主要特征是斑块出现纤维化或者钙化,扁平斑的影像学特征为动脉管壁出现偏心性增厚,原有血管结构出现改变,本研究种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群在硬斑、扁平斑的检出率上并无明显差异。软斑的表现特点是斑块突出位置超过管腔,且出现混合性质回声或者比较均匀的低弱回声,本次研究中健康人群的软斑检出率略高于脑梗死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溃疡斑的超声特点是斑块呈包块形态,且其表面大多表现为不规则或凹凸不平,本次研究中脑梗死患者检出的斑块大多为溃疡斑,且溃疡斑检出率顯著高于健康人群。本次研究结果与安艳萍、谢轶等学者对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大致相同,说明本文可信度较高。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和健康人群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诊断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能够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