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在甲状腺瘤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d的超敏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CORT)这2个体内应激反应指标,以及将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作比较。结果:术前两组的CRP(8.29±1.07)mg/LVS(8.31±1.14)mg/L和CORT(317.60±50.82)nmol/L VS(317.58±50.94)n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两组患者的CRP(6.01±1.05)mg/L VS(7.39±1.21)mg/L和CORT(230.52±52.91)nmol/L VS(273.62±52.76)nmol/L均低于术前,观察组的CRP和COR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切口长度(2.2±1.4)cm短于对照组(5.9±2.0)cm,手术时间(62.8±15.1)min短于对照组(81.5±13.7)min,术中出血量(10.9±4.7)mL少于对照组(30.4±5.l)mL,术后VAS评分(3.4±2.6)分低于对照组(5.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低于对照组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瘤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手术不会引起患者出现较大的机体应激反应,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轻,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6
文献标志码:A
甲状腺瘤主要是源自甲状腺滤泡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的症状,严重时会伴随呼吸困难。超过50%的颈部肿块是甲状腺瘤,好发于女性群体,发病与患者长期碘元素摄入不足、雌激素分泌紊乱以及遗传等因素相关,病情持续发展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唐杰东指出,良性甲状腺瘤癌变几率较小,但患者仍需早发现和早治疗,采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是6.7%,1年复发率是3.3%,说明甲状腺瘤患者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为了解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本次将我院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总结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患者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1)納入标准:①病情符合《甲状腺肿瘤学》中的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证实病情;②首次发病并接受治疗,入组前未接受过系统性的治疗;③听说读写能力正常,能与医务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④经专业人员讲解研究内容,同意配合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者;②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③具有甲状腺切除术史者;④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⑤临床资料不完善,依从性欠佳。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23~51岁,平均(38.7±5.2)岁;肿瘤直径1~5cm,平均(3.0±0.8)cm。观察组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21~53岁,平均(38.9±5.2)岁;肿瘤直径1.6cm,平均(3.1±0.9)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甲状腺切除术:让患者以平卧位接受手术,把患者的颈部垫高5cm;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在甲状腺表投影下缘的位置切开,切口控制在6~9cm;随即把皮下组织和肌肉钝性分离,充分显露患者的甲状腺组织,并将甲状腺切除;用电凝法止血,无活动性血液留出时缝合切口。
观察组:改良小切口手术:将患者摆放为平卧位,亦将颈部垫高5cm;行局部麻醉,在距离胸骨上缘1.5cm的位置,横向切开2.5cm;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直到甲状腺上、下大约0.5~1.0cm的部位,切开颈白线,注意不切断患者的颈前静脉;保护胸骨甲状腺肌和双侧胸骨舌骨肌,充分露出甲状腺组织,切开浅表组织;将甲状腺真假薄膜以钝锐结合法进行分离,将瘤体分离并在蒂部切断,即刻进行结扎,注意及时止血;取出瘤体后将所有出血血管结扎,用4-0#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
(1)检测患者手术当天和术后3d的体内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超敏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CORT)。
(2)测量患者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为0~10分,得分高说明疼痛程度严重。
(3)记录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切口感染和吞咽障碍、声音嘶哑以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用SPSS 24.0,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d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的CRP和COR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的CRP和CORT水平均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的CRP和COR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列。
2.2两组患者围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列。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列。
3讨论
甲状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临床上常见甲状腺功能活动期人群发病,蒋巍指出,甲状腺瘤的发生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及后天因素,而后天因素是主要诱因,包括患者的碘摄入不足或者过多,或者放射线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上升。一般甲状腺瘤的发病缓慢,在患者发病早期,并无显著的临床症状或者表现,发病到中后期时,患者常自觉心慌或心悸等情况,较为明显的变化是身体开始不断消瘦,常自觉肢体乏力等症状。陈列指出,甲状腺瘤的不断增大,会对患者的神经造成压迫,从而对患者的进食造成影响,严重时便会影响患者的说话和呼吸等,说明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更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甲状腺瘤患者一般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即甲状腺切除术,常规的甲状腺切除术通常能将患者的瘤体有效切除,但是将患者的甲状腺组织整个切除,这种方法能将患者的病灶有效清除,并能充分緩解病情带给患者的痛苦折磨。不过这种常规手术操作会带给患者较大的切口,术后患者的颈部会形成较大的瘢痕,从而对患者的颈部美观造成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甲状腺瘤常见于女性患者,所以容易对多数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高俊指出,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切口大,手术操作会对患者的颈前部肌肉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切口的愈合。且由于甲状腺切除术的切口在患者的脖颈处,所以伤口的保护难度较大,容易出现伤口保护欠佳的问题,加上生活中患者脖颈的不断扭动,增加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风险。郑跃东等指出,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会持续升高,而机体呈应激反应状态时,伤口的愈合和机体康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也是近年多数甲状腺瘤患者不愿接受常规甲状腺切除术的一方面原因。
改良小切口是近年广泛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术式,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微创的特点,手术无需较大的切口,且操作简单便捷,无需医生耗费较长的时间为患者处理病情。本次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3d的CRP和CORT水平显著降低,这与郑跃东等人的研究结果差异不大。改良小切口主要是在常规的甲状腺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张帆指出,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优势明显,这种术式的人性化特点显著,手术操作把双侧的甲状腺瘤手术切口明显缩短,控制在6cm左右,且单侧的切口则缩短在4cm左右。这种手术切口的改良,不仅能有效确保甲状腺瘤被切除掉,亦明显缩小了手术切口,所以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切口中的组织显露在空气中的时间缩短、范围减少,有效降低了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本次改良小切口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各1例,但经过术后3个月的恢复,随访时患者的情况已经消失。蔡志良等指出,改良小切口手术的切口小,患者术后颈部的瘢痕较小,患者的接受度高,患者对颈部的美观满意度评分为(6.4±1.1分),高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4.9±2.3)分。由于手术切口显著缩小,所以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患者的颈前肌群不会被损伤,其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这明显减少了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比如吞咽障碍和声音嘶哑或者甲状旁腺损伤等,患者术后切口亦能有效愈合。
改良小切口手术在甲状腺瘤中的疗效显著,在术后应激反应和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