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
课外阅读指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外书报等方式丰富阅读量的语文活动,和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在时间、内容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弱,而农村小学生生活周边缺少图书馆、书店,所以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佳。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个性化思考,构筑真阅读课堂。
对话文本,关注情感体验
学者大卫·杰佛里·史密斯认为,阅读强调对话世界,要求人们从中听到生活最深处的共鸣。由此可见,阅读活动强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常常只是图个热闹,只关注情节,没有注意深入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对话文本,尝试体会人物的情感,产生独有的体验。
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不少学生主要品读的都是故事离奇的情节,抱着猎奇的想法来阅读,其实在作品中还蕴藏着不少情感因素,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话文本中的人物,体会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因素。如引导学生结合人物展开思考:“在唐僧赶走孙悟空之后,他为何没有直接回花果山,而是去找观音菩萨帮忙呢?你觉得此时孙悟空是怎样的想法呢?”如有学生尝试将自己想象成孙悟空,体会他此时的心情:“我觉得孙悟空一定觉得很委屈,他打死的都是妖精,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唐僧,但是唐僧却要将他赶走,他一定不舒服。”还有学生从其他角度入手思考:“孙悟空虽然心中有些怨恨唐僧,但是他还是对唐僧有感情的,所以他才会来到观音处,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我觉得此时孙悟空已经十分忠于唐僧了。”不同的学生考虑角度不同,获得的感悟也有所不同。
教师应适当组织阅读交流会,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尝试体会特定人物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还要鼓励他们展开角色扮演,这样他们能更好地对话文本,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避免他们的观点过于片面。
科学批判,建构知识过程
批判意识是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的前提,也是评判学生课外阅读个性化程度的标准。不少农村小学生缺乏自主性,常常等待老师的讲解。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展开科学质疑,先提出问题,然后再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提升他们的批判意识。
在学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批判,先提出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更多的质疑,并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葫芦一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那么为何这里的宝葫芦成了邪恶的形象呢?”学生结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有学生认为:“其实宝葫芦无所谓好坏,主要要看用的人心中怎么想。如果心中有邪念,那么宝葫芦也会变成邪恶。”教师再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你来创作这个故事的话,你会将宝葫芦设计成正面形象吗?”有学生认为:“我会让宝葫芦规劝主人公,劝说他不要太贪心。”还有学生认为:“我会让主人公成为积极向上的形象,用宝葫芦造福人类。”最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思考作品批判了怎样的人,该作品有什么社会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科学批判,理解更深入。
在傳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某种方法,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升批判意识,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在此过程中理解旧知识,建构新知识,不断地发现自我。
联系生活,尝试知人论世
不少农村学生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展开阅读,结合作者的生活进行理解。这样学生能和作者形成共鸣,经历作者的人生,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看看有什么启迪。
在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思考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的文章。学生发现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当时的统治阶级崇尚冒险精神,主张殖民,所以作者塑造了这样的一个人物,用他来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在了解了这一点后,学生的阅读就会更深刻。此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如果这篇作品的背景是在现代,你觉得该故事还能成立吗?”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社会不论如何发展,都会有未开发的蛮荒之地,所以该故事在现代依然成立。但是,也有学生认为:“现代科技如此发展,发现有人失踪后一定会快速寻找,很容易就能找到失踪人员,所以这样的故事没有意义。”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辩论,看看谁的观点更客观。
在结合生活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尝试模仿作品写一写自己的人生,表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提升他们的个性化思考能力。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走形式的问题,课外阅读流于表面,浅尝辄止,学生缺乏反省和总结。由于农村环境有限,学生所阅读的作品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选择并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促使他们提升个性化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课外阅读真正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