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竺芫 杨留新 刘静雯 付少鑫
[摘 要: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马尔克斯不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也描写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哥伦比亚霍乱中的两种文明的碰撞、疫情下的政府管理和众生百态。结合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可以发现,疫情之下,东西方的社会群体心理(逆反,认同,从众,共情等)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本文旨在分析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东西方社会群体心理,讨论差异与共性背后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新冠疫情;社会群体心理;《霍乱时期的爱情》]
一、从《霍乱时期的爱情》谈起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8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弗洛伦蒂诺、费尔米娜、乌尔比诺三人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情感纠葛,故事的发生背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处于战争和霍乱交替威胁中的哥伦比亚,在此种背景之下,作者希望遭受苦难、濒临幻灭的拉丁美洲能够珍惜当下,获得重生。虽然“霍乱”一词出现在了小说的标题中,但小说中关于霍乱的描写相对较少。乌尔比诺医生的父亲死于霍乱,这使他的家族始终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之下,其妻子费尔米娜也因此与家族矛盾不断。与此同时,在父亲的影响下,乌尔比诺也勇敢投身于哥伦比亚的霍乱的治理工作之中,最终解救了处于霍乱威胁之下的哥伦比亚人民。小说的故事设定在1880年到1903年之间的哥伦比亚,除了肆虐的霍乱之外,战争也将这片土地再次笼罩的阴影之下,例如,当乌尔比诺医生与妻子在旅行时所见到的尸横遍野的景象时,当地的政府官员谎称那些人都是死于霍乱,但他没法解释的是为什么死于霍乱的人的身体上却又枪伤,在这里,“霍乱”成了掩盖战争罪行的借口。另外,在乌尔比诺医生希望政府能以新的医疗措施来抗击霍乱的过程也体现了欧洲文明与南美文明之间的碰撞。乌尔比诺医生的抗疫策略代表的是先进的欧洲文明,而当地人对这些新策略较低的接受度和配合度所代表的则是相对落后的南美文明。虽然作者并未花费大量篇幅来描写霍乱所造成的危害,但它对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现阶段国内外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研究大多是文学层面的分析,如对小说爱情、人性等的主题研究、海外传播研究等,对其霍乱背景的研究较少。目前,新冠肺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大流行的疾病,全球都面临这小说中的拉美人民所面临的困境——疾病肆虐,而人类只能被动防御。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受霍乱影响,哥伦比亚民众在灾难面前显示出了种种社会群体心理,或是逆反,或是从众,或是认同。联系到如今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发现在两种不同时代背景下,民众的社会群体心理存在共性。基于此,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群体展开分析,探究东西方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社会群体心理。
二、新冠疫情影响下东西方社会群体心理的特殊性:认同与反叛
新冠疫情爆发之时,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普遍积极采取措施,尽管疫情爆发之初形式并不乐观,但还是较快地稳定住了疫情;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疫情的防控工作上却障碍重重:拒戴口罩,大规模游行,甚至对佩戴口罩的人拳脚相向。在欧洲多地,人们甚至烧毁5G基站,认为5G带来的辐射会加速病毒传播。疫情响应的差异正反映了东西方民众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心理:认同与逆反。这种社会群体心理反映了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差异。
东方文化的环性表现为圆环的整体向心,注重集体目标的统率、集体利益的维护和集体关系的和谐(左飚,2001:69)。中國民众大部分是无神论者,相信人定胜天,愿意舍小家为大家,对国家有信心,这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数次灾难面前始终奋斗不息,坚持斗争,中华文明才得以传承久远,亘古烁金。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和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促使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风雨同舟,这才有了疫情期间广大医护工作者、志愿者们奔赴前线,拯救人民于水火。
而纵观中华历史,我们便可发现这种社会群体心理贯穿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整条脉络。从远古时期的神话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便可看出,古人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超越了对上天的信仰。经过长期的传承与积淀,儒家文化最终形成。儒家文化重人伦,儒家的教育就是教人知人伦,通过三纲五常来规范群众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强调人的责任和集体的重要,以凝心聚力,维系统一。因此在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实现是要以牺牲集体中的个人自由为代价的。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公元4世纪下半叶,儒家学说开始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14世纪末,李成桂办学校,设科举,传播儒学思想,多年来儒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公元4世纪末儒学传入日本,经过多年发展,于江户时代达到全盛。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中日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民众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主义”一词最早源于法语”individualisme”,来自欧洲人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根源——启蒙运动的普遍反映(陈奔,2008:90)。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深受欧洲文明影响的乌尔比诺医生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抗击霍乱的大旗,拯救哥伦比亚人民于水火之中,这正体现了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既包含了西方文明中的自由主义精神,又体现了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深受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民众与政府间的信任度不够高,因此在大型灾难面前政府无法快速协调民众行为。这种个人主义、自由观滥觞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希腊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民主政治,这也是西方民主制的起源。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大发展了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个人自由,追求现世幸福;启蒙运动则高举理性主义旗帜,用“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这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价值观的起源。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西方民众才会在疫情面前做出种种看似反智的行为。
三、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社会群体心理的普遍性:矛盾与从众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肆虐的霍乱影响了很多人的一生。卡塔赫纳曾是座美丽的城市,却因霍乱被人们遗弃。乌尔比诺医生的父亲死于霍乱,其家族始终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之下,妻子费尔米娜也因此与家族矛盾不断。反观当下的疫情,可以发现新冠疫情同样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变化。受居家隔离等因素的影响,家人之间的相处时间大大增加,持续数日甚至数月的朝夕相处使许多人开始对婚姻关系持怀疑态度,家庭成员间情绪也存在相互影响,而这种社会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对婚姻关系持怀疑态度可以具体体现在离婚率上升方面。中华网报道,3月初,陕西和四川等多地的离婚申请量都创下纪录,有关部门工作量大增。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欧洲多国因新冠疫情采取隔离措施后,短短一月内,官方数据现实家暴数量激增。华盛顿大学曾经做过研究,发现长时间休假可能会让夫妻更快发现之前未在意的小矛盾。这次疫情给夫妻之间长期相处提供了契机,因而也大概率导致了夫妻关系的紧张。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一方面有助于家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享受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会放大生活的细节,造成更多矛盾。
此外,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发生霍乱之后政府和市民并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而是“应迷信的市民的要求,每隔一刻钟在碉堡上鸣炮一响”,反观当下,疫情爆发初期,高传染率和不断增长的死亡人数给大众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也导致了民众的从众行为,如大量囤积生活物资等。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主要时抢购用于防疫的口罩、消毒液等一系列物资;在部分西方国家,民众抢购的物资主要是卫生纸和枪支弹药,疫情期间,各大外国商场的卫生纸都被抢购一空,甚至一度出现脱销的情况。另一波抢购热潮是由药品掀起的,在中國,随着一则“双黄连口服液能抑制病毒”在网络上的大肆传播,国内各大药店的相关药品便以惊人的速度售罄,甚至连中药店也无一例外。
从众心理引导的消费行为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消费者根据自身搜集并掌握到的有效信息做出的符合预期的属于理性的消费行为,这种理性消费行为的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例如社会大众为保障在隔离期间的基本生活进行食物、防疫物资等方面适度的理性采购,这是出于规范性从众动机而产生的消费行为。面对疫情巨大的不确定性,也存在相当大一部分消费者,在未经专家求证的情况下,听信网络谣言,大量采购一些并没有实质性防疫效果的药品,这种基于信息性动机而产生的消费行为极易受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源的影响,面对疫情造成的巨大的恐慌,基于基本的生存危机意识,跟随性的消费行为也就随之产生。而因规范性和信息性动机而产生的消费行为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从众消费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是采用一致性启发式或能力启发式对信息进行加工(阮洁,张鹏,2019,60)。一致性启发式是指在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群体所掌握的信息量已经足够丰富的情况下,认为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决策是相对正确的,因而引发了大众的模仿,如疫情期间双黄连口服液的抢购潮;能力启发式则是根据专家或官方发布的可靠信息做出选择,如疫情爆发时,民众按照政府的相关指令进行防疫物资的购买。另外,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下的社会群众心理行为对于人们实际的生活与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对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成惠慈,2018: 22)。公众应学会明辨信息真伪,这是公众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从《霍乱时期的爱情》谈起,基于新冠疫情期间东西方国家人民的种种特殊或普遍的行为,分析探讨疫情影响下的社会群体心理:认同与反叛,矛盾与从众。这些共性与差异性不仅与个人紧密关联,更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疫情背景下社会群体心理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充分认识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参考文献
[1]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文学研究与评论,2001(12):69.
[2]陈奔,纪玉华.西方人眼中的个人主义[J].历史教学,2008(22):90.
[3]阮洁,张鹏.大学生非理性从众消费——基于社会心理的视角[J].知识经济,2019(18):60-61.
作者简介
李竺芫(2000.01—),女,回族,山东省枣庄市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英语语言文学。
杨留新(1997.12—),女,汉族,云南省曲靖市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英语语言文学。
刘静雯(1999.10—),女,汉族,湖北省天门市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
付少鑫(1998.07—),女,汉族,四川省达州市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