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强
[摘 要:怎样处理教材与课外读物的关系,于树泉老师强调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而且指出,只要想读书就可以找得到时间。他还身体力行指导读书,并取得丰硕成果。真正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就不仅能解决教学成效低迷的问题,也能解决作文低效的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心态、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和家国情怀,锻造出了高素质人才,创造了语文奇迹。
关键词:读书;教材;作文;语文奇迹]
本来,“语文即读书”,读书是语文教育之本,这属于语文教育的常识——从叶圣陶、钱理群、温儒敏,到朱永新、钱梦龙、郝明义(台湾地区学者)……不知有多少著名的专家学者说过类似的话,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
2014年11月19日,在北京市的名著阅读现场会在上,于老师作了一个题为《读书比什么都重要》的发言,从“什么是书、什么不是书”,讲到“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从“何时读书、怎么读书”,讲到“立体阅读、读写结合”。《光明日报》全文刊载的这篇文章中,重点阐述了这样几个观点:
1.语文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由“语文教材不过是例子”(叶圣陶语)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新课标》)不能理解为“多读教科书,好读教科书,读好教科书,读整本的教科书”,可以为此提供理论支撑。
2.要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要把课本当作世界。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文不是语文课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否则,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
3.语文教育之“根”在于读书。一旦丢失“读书”这个“根”,语文教育就会百病丛生,久治不愈。是否真正地引领学生读书,决定着语文教育的得失成败。
在他的身体力行之下,三年下来,他所教的孩子们人均读书达30部,阅读量近千万字;人写读书笔记两万多字。2013年中考时,该班取得海淀区最好语文成绩,周展平同学考取中考状元,语文118分,作文满分;2016年高考,周展平又考取北京市理科状元,语文141分,作文满分。
一、怎样才算真正的读书?
只有懂得了“什么不是读书”,才会去真正的读书。其一:读教科书不是读书。说“读教科书不是读书”,是因为“教科书”不是“书”。其二:读垃圾书不是读书。其三:读不适合读的书不是读书。其四:花样翻新搞活动不是读书。其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是读书。其六:知识梳理不是读书。其七:扎进作业堆不是读书。其八:题海训练不是读书。
读书、读书,根本在“读”。真正的读书,是排斥一切功利干扰、平心静气、心无旁骛的“自主阅读”。如果没有高质品质的阅读,其他一切的煞费苦心都是徒劳的,既不能提高考试成绩,也不能提升语文素养。一旦有了高品质的阅读,孩子的心智就会获得健全发展,生命就会获得健康成长,而读写水平与应试能力的提升只不过是一种副产品而已。他认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他以为,对于教师而言,引领孩子读书,既是一种职分,也是一种功德。从大处说,是肩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从小处说,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家庭——为他们的孩子的健全发展破冰,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从未引导学生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名著,这充其量只能算作“应试教育”,而不是“教育”,因为不读书的教育算不上真正的教育。很多所谓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其实从未做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很多身为语文老师,只是个应试技巧辅导老师,实在有愧“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二、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吗?
想要看书的人,无论多忙,都可以找到时间。而不想看书的人,即使很闲,也不会主动拿起手边的书。只有当你真正爱看书、能够享受读书给你带来的乐趣时,你才会想方设法去找时间读书。如果你不爱看书,你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推脱。
利用一切零碎时间看书。他爱看书,不是因为看书说起来有多么励志、多么值得炫耀,而是他能从读书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快乐、充实和满足。书就像导师和朋友,总会默默地指引朝对的方向前进;书也是心灵休憩地,在书里可以找到诗和远方。他认为,读书之要在于提升气质。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可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淡泊,转促狭为开阔,令偏激为平和。
读书也许不能直接给你带来财富和地位,也不會让你立马获得看得见的好处,但它可以给你带来积极乐观的好心态,可以给你带来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你拥有更好的眼界和格局。读书是每个人一生都应该坚持的事,一个人越早认识到读书的好处,它就越对你未来的人生有益。气质,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坚持多读书,人就会逐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进而不断提升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所以,他说一个人最好的化妆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不要再说你没时间看书了,如果你愿意牺牲一点无聊发呆、追剧八卦、聊天吹牛的时间,我想你就一定能在阅读时光里遇见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趣饱满的人生。
三、怎样指导读书?
读书既是教育之本,也是语文之本、作文之本。新课标下的“读书”指的是充分尊重学生本体地位、可以真正提升语文素养,包括读写能力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行为特征,它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新课标语),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提倡自主阅读,更要摒弃功利阅读,引领读书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读书、读书,根本在“读”,不要戴着枷锁读书。这个“读”,主要指心诵与默读,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本体体验。如果没有踏踏实实、专注深入的阅读,没有强烈的精神共鸣,没有深深的内心感动与本体体验,再好的形式都是无根花草,水上浮萍;也像塑料花朵,虽然美丽,但没有生命。总之,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再花哨的形式都是苍白的,都如同玩闹儿戏,什么应试能力、读写水平,以及语文素养、精神成长,一切都无从谈起;有了高质量的阅读,语文教育的奇迹迟早会发生。
我们的语文教育,如果眼睛只盯着课本,不从狭窄局促的一隅回归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也永远不会有大的出息。真正的名著阅读,要有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去做,要付出旷日持久的艰辛努力。
整体活动的三个板块:一.立体阅读,激发兴趣;二.深化阅读,读写结合;三.阅读访谈,收获成长。
(一)在读书方法上的指导
首先是“海量阅读”。在初中的三年里,我们推荐的“必读”“选读”作品不下50部,学生人均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达30部,人均阅读量达2000万字。
其次是“多元阅读”。“基础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里空间”(钱理群)。读书不仅在于汲取知识,更在于精神滋养,中学生既要读古代经典,也要读现代经典;既要读西方经典,也要读东方经典;既要读文学经典,也要读文化经典,包括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哲学、心理等,一切值得读、适合读的书都在可读之例。
再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阅读”。
第四,提倡整本书阅读,以整本书阅读代替了单篇课文的学习;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教师的讲析为主,而是采用略读、精读、专题研究、读写一体、研讨交流来构建;他们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的阅读、批注、交流、写作、研讨乃至表演、辩论等学习方式。这是在继承传统而顺应时代发展,大胆创新的全方位改革,为当今多样的语文教学改革贡献了一份他们自己独到的思考和理解,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在读书内容上的指导
首先让孩子走进史传文学。“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青年一代对历史的集体失忆是非常危险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古往今来,读史的重要性被人们一再强调,而文史不分家是语文教育的优秀历史传统。
其次,让孩子们走进优秀当代作品。
再次,让孩子尽量关注一些时政、经济类作品。
第四,让孩子们走进传记文学。
第五,让孩子们陆续走进世界文学名著。
第六,让孩子尽可能地张开心灵的眼睛,穿越时空,去拥抱无限广阔的蓝天。
第七,让孩子继续吟诵千锤百炼的唐宋诗词,脍炙人口的名人楹联,同时,又不停留在一般的吟诵层面。
同时,列出了一份红色经典书单:
这样安排的依据: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必读”“选读”一体互补。于老师认为,只要把培养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循序渐进,引导得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就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生命能量,最终带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生命的健康成长。
四、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作文教学之所以“崩溃”,在于人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但又是致命的错误——不再“读破万卷书”,而是舍本逐末,“为作文而作文”。谁都知道,要一朵花绽开,不能只着眼“花”的本身,而需关注花绽开所需的水分、营养、阳光等根本的生存条件。否则,你就是在改变花色、花味、花形、花瓣、花蕊的外在形态上花多大力气、下多大本钱,也无济于事;即便花开了,也是瘦弱的、病态的。可是多年来,我们改变作文现状的努力一直不从“读书”这一根本处入手,而是舍本逐末,致力于技巧、方法、篇章、结构、开头、结尾、变换角度、一材多用的训练,让学生为作文而作文。最终使劲浑身解数,也只能装扮出苍白、丑陋、僵死的“花”。
學生不读书却想写好作文,和蜜蜂不采花粉却想酿蜜一样荒唐。虽然并非每个读书的孩子都能写好作文,但能写好作文的孩子肯定都读了很多书。读书是写好作文的“筑基”功夫,是写好作文的根本。
可见,作文之所以“崩溃”,是由于远离了读书的源头。作文无捷径可走,也无诀窍可觅,“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欧阳修)。内容的肤浅源于认识的肤浅,内容的空洞源于心灵的空洞,内容的狭窄源于视力的萎缩,内容的“软骨”源于精神的“缺钙”,内容的局促源于心灵的“乏氧”,内容的苍白源于情感的“贫血”,作文中的不着边际不辨东西、不知所以,折射出的是认知的懵懂、心智的昏聩、神思的恍惚……
“读破万卷书”变成“做滥万套题”,更会严重削弱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于老师提出,当“做滥万套题”变回“读破万卷书”时,当“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不仅写在“新课标”中,而且成为一种教育现实,一个个中学生因读书而变得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此时,中学作文就真的有了希望,中国的前途也就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于树泉.不要戴着枷锁读书.https://mp.weixin.qq.com/s/b_gvkL77CPAHfJDEgiAZYQ.
[2]于树泉.你不是忙,你只是不爱读书.https://mp.weixin.qq.com/s/Vpf3oLnUESGNmLQ-BTQDxg.
[3]于树泉.猝不及防,我成了被告.http://www.ywk12.com/Home/Wz/notice_show/id/2845.html.
[4]于树泉.当“读破万卷书”变成“做滥万套题”…….https://mp.weixin.qq.com/s/IqWT95Nep24kyGw3NPq5dQ.
[5]于树泉.读书不是“热闹儿”.https://mp.weixin.qq.com/s/ptdhhf4mSNNCnSYnC24eRw.
[6]于树泉.读书是作文的根.https://mp.weixin.qq.com/s/eYcj9N3upgTZ7EuyCWJHGw.
[7]钱理群.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了.https://mp.weixin.qq.com/s/WuBp0EosMcwnXjdu62Sx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