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关于教育惩罚研究

2020-09-10 12:35郭杨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2期

郭杨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中关于教育惩罚进行研究,发现当前社会与家长观念中的教育惩罚与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惩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种误区直接导致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紧张,本文从小学教育中的惩罚问题入手,深刻把握小学中教育惩罚问题的现状,分析教育惩罚问题的实质,从而营造更为良好而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下一代更为健康的发展,培养更全面和更健康的人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正确观念;科学机制

教育惩罚的价值,主要反映在惩罚的目的、过程与效果之中。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使受教育者意识到所犯错误,矫正其不良行。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惩罚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掌握科学的教育惩罚艺术,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

师生人格上平等,要求教师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实施惩罚应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见,还要善用情感陶冶情操,调动其奋发进取的积极性。当学生悲观失望时,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悲观心理,用情感的钥匙打开学生他们的心扉。当他们犯了错误,诚恳的劝诫,积极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增强纠正错误的决心与勇气。要利用惩罚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把惩罚作为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惩罚机制

首先,制定教育惩罚的规则要多采纳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做出合理的要求。其次,建立教育惩罚的监督机制。教育惩罚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各种权利更容易受到侵害,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教育惩罚监督机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教师能够在尊重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行使他们的教育惩罚权。再次,增强教师的法律素养。教师不但要为人师,还要具有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法制观念。教师必须在在法律的权限内,来行使自己的教育惩罚权,而不是以教育的名义,随意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有效运用教育惩罚的艺术

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度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育惩罚不仅适用于对学生进行事后的教育,也可用于教育的过程中,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情景善于引导,灵活处理。建议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一)善于倾听

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能够耐心的倾听其原因,也是能打开孩子心灵的一个好办法。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学生,有一段时间上课总是不好好听课,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好好完成,老师不明缘由,找到班主任,班主任知道后没有责怪这个学生,仍如往常一样心平气和,只是在放学前,她问这个学生,你这段时间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好玩儿事情,忘了把作业认真完成呢?学生起先愣了愣,没有说话,可能是害怕班主任会惩罚他,见班主任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玩一个拼图,好神奇哦,我都玩到最后一局,就快过关了。那你为什么总在课堂上玩呢?班主任接着问他。因为老师讲得内容我早早就会了。学生爽快的回答。班主任听后,笑了笑,没再说话。下午放学,班主任和学生坐在了一起,商量着如何过这最后一局,看着学生瞪大眼睛,专注的表情,班主任轻轻地说,你一直都是一个勤奋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会是个好学生,回去后把没有完成的作业补齐,老师期待着你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的。学生看着班主任微笑着点了点头。听完这个故事,感慨颇多。面对学生的错误,她没有不问缘由的惩罚,秉承尊重理解的原则,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这种倾听之中,融进了对学生的宽容、理解、耐心和激励,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温暖的成长环境。因此,评价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看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否聆听了学生的心声。

(二)善于引导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仅要求教育者具有善于倾听的艺术,而且还要善于引导,机智的处理各种事件。以下的这则小故事或许更能说明这一问题。下面的故事说的是,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想考一考班上那位拥有智慧的老师。一天,他们拿着一只小鸟,来故意刁难那位智者。其目的就是想让这位智者知道,他们很聪明。他们先将鸟握在手中,藏在背后,然后让老师来猜这只小鸟死是活。假设老师回答是活鸟,他们就会把小鸟掐死,再拿出来,从而证明这位智者答错了;假设老师回答是死鸟,那么这只活动乱跳的小鸟,就足以证明智者失败了。几个孩子对这个主意都非常满意,他们的胜利就在眼前。于是,找到了这位老师问,他手中的这只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调皮的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等待着老师的回答,那期待已久的场面,即将出现。只见老师面带微笑地说:答案就在你手中啊!

这样的回答,让人为之动容,满载着智慧和人情的期待。试想如果换成其他的方式,又会收到怎样的教育效果,任何一种方式恐怕都不及此,智者的智慧在此彰显。

(三)有理有据

教育惩罚必须有理有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犯错误的时候,其心理上会自动产生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即我错了,我甘愿受罚。在这种心态下,教育工作者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教育惩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学生此时体会的道理会比较难忘。当然,惩罚是在爱学生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一定要适度,不可感情用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大小,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适当的惩罚必须与错误程度相适应,学生在承受惩罚时,才会明白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否则,惩罚过轻过重,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在教育中,教师在实施惩罚时首先要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合理的惩罚艺术,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就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2]黄春梅.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5

[3]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陳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