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峰 夏珺 刘玲玲 刘志勇 周书 李玉平 周后明
[摘 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大激发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热情,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知识传授,不利于人才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该文探索适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与创业素养的人才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能够落实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践平台
[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工程实训模式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湘教通〔2018〕436号)
[作者简介]张高峰(1971—),男,湖南安化人,博士,湘潭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336-02[收稿日期] 2020-03-30
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产业结构层次低、效益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出现上涨乏力、增速下滑的趋势。为了实现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高附加值新兴工业发展,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1,2],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探索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新时代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或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与创新素养的人才需求呈现井喷现象,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完全跟上市场的发展步伐。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大多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缺乏工程实际与市场经验,特别是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存在不足,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尽人意,难以满足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环节不全面,尤其是多元协同和跨学科交叉环节问题突出,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二)校内协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育人模式欠缺
新工科工程技术的学科交叉、复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复合型创新人才应是精通机械、电子、信息、物理等专业知识,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依靠课堂的理论教学,更需要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与实践平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尽管很多地方高校均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然而各高校人才培养仍以依托各学院的单一的专业进行培养为主,缺乏各学院、团委、创新创业中心的深度融合机制,缺乏创新创业人才的立体化培养环境。当代大学生在系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够。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创意、创新、创业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割裂的关系。创业是创新的载体,离开了创业,学生难以保持对创新的强烈热情。作为大学生创业,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离开了创意,创新创业成为了无水之源,但目前对学生创意培养的力度明显不够。目前,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大纲中均增加了1-2学分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但效果不太理想。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所造成的,需要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搭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实现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与各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重视创意培养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协同各院系定期举行“创业沙龙”“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梦工厂”等活动,邀请创新创业人士作为创业导师走进课堂,一方面学生开了眼界,了解到新时代背景下各行业的发展动态及企业需求,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2.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改革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学延伸到车间、工厂。
(二)协同各院系开放办学,校内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立健全校内协同创新创业工作协调机制。地方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教务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就学生创新创业问题进行协调沟通,保证各学院各学科的理论学习、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创新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以及创业实施等各环节有机结合,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以竞赛为驱动,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的融合创新。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基地与平台,协同全校优质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训练实践,以各类竞赛为驱动,进行模板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的多个面向全校学生的多层次、综合性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平台,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求知与探索、理论与实践,从单一到综合、传统到创新、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的转化与升华。
3.扶持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团队发展。打破学校专业限制,以新工科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训练中心与创新创业基地為协同平台,聚集校内工科、理科、文科等专业的优势师资,围绕需要解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融合创新,组建各类特色创新创业团队。
(三)重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创业支持和指导
1.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模块化训练内容。建立现代工程训练中心,集合全校各专业创新实践教学能手,面向新工科,构建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训练模块。融合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构建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多层次、模块化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让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
2.重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支持本科学生承担创新项目的研究工作。健全保障体系,确保“三创”开展。将创新创业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聘请校内专家、行业领域专家、优秀校友等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创业培训;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和创新创业奖学金。
3.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教师队伍十分关键。目前,高校指导教师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缺少实践的锻炼,缺少工程背景与市场商业背景是普遍现象[3-4]。让青年教师走进企业、进入市场去锻炼,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导师培养机制,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三、结论
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我国地方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侧重于知识传授,不利于人才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与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效发挥地方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良琴.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立足大学生创业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249.
[2]陈仲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121-122.
[3]李林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121-122.
[4]黎国荣.双创背景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9):60-6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ZHANG Gao-fenga,b, XIA Juna, LIU Ling-linga, LIU Zhi-yonga, ZHOU Shua,
LI Yu-pingb, ZHOU Hou-mingb
(a. 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 b.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Abstract: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greatly stimulate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knowledge transfer, which is not conduct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to cultivate more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are cruc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raining model; teaching staff; practice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