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

2020-09-10 12:33聂家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校际藏区技能型

[摘 要]高职院校跨区域联合培养学生是一个新课题。为提升藏区职业院校教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并推动学生积极面向藏区外就业,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向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选派学生,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并对“2+1+就业”校际联合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跨区域;校际联合;2+1+就业

[基金项目]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2019年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聂家林(1986—),男,河南固始人,管理学硕士,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357-03[收稿日期] 2020-03-16

一、我国高校校际联合培养的概况

校际联合是通过两个以上办学实体之间的合作,形成一种具有关联关系合作链的开放型办学模式。高等教育校际联合由来已久,国际上比較著名的有美国的“克莱蒙特大学联盟”“常青藤盟校”和欧盟的“博洛尼亚进程”。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及科研院所校际联合也起步较早,高校校际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多校联盟、区域教学联合体、互换交流合作和单向交流合作。通过校际联合,可以形成交换资源、整合资源、节约资源、优化资源的目的,可以应对资源短缺的问题,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开放办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位于同一城市或地区的几所院校为了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依托地区优势联合开展了双学位和专业选修跨校联合培养[1],有的根据自身需要成立了职教集团,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但因为诸多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开放型的办学格局,各高职院校在校际联合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2],比较成功的有常州科教城的协同创新联合培养、南京3所交通类高职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游学制、重庆3所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校际协同建设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的内涵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强化物流人才的培养,着力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形成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相关方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提高物流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作为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物流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西部一些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件精神,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的落实进行了结对,致力于提升藏区职业院校教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促进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交流交往,拓宽学生视野,推动学生积极面向藏区外就业,双方根据实际签署了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育人的个性化协议。

所谓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是指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地域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综合考虑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布局,根据双方专业办学实际,由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向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选派学生进行培养,并由两校共同研究制定联合培养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校外定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并积极引导藏区学生在内地实现就业。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既丰富了藏区学生的学习经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3]和沟通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提升了藏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又提升了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通过两校的联合办学,不断积累“2+1+就业”校校联合培养和就业工作模式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扩大“2+1+就业”联合培养模式的合作院校数量、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探索藏区职业院校与内地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颁发“双毕业证书”、落实1+X证书制度、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补齐藏区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短板和推动学生内地就业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的实施方案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选派了37名藏族学生进行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2+1+就业”校际联合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模式,即前二年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一年在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开展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培训,在当地进行顶(跟)岗实习,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当地实现就业。双方根据联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原则,结合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教育教学和管理实际,共同商定“2+1+就业”联合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方案。

1.校内教学。学生赴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内教学和成绩评定,教学计划根据双方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议决定,教学内容主要以专业核心技能和岗位职业素养培养与训练为主。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负责教师选派、教材征订、耗材、考试管理、成绩评定等工作,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该班学生前续课程的重修补考、学分转换与认定及考试成绩的管理和毕业资格审查。

2.顶(跟)岗实习。由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统一安排该批学生顶(跟)岗实习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并负责安排实习双指导教师(企业和学校各一名)和学生管理人员(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派遣)。

3.就业推荐。由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对该班学生进行自治区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特别是对内地就业政策的精细解读,由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与服务,对愿意在内地就业的学生,由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根據本校就业工作安排,并为每名学生提供不少于3个岗位。

(三)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有序运行的管理机制

按照双方的协议框架,2所学校联合成立以各校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校教务处、学工处、相关系部负责人组成的跨区域联合培养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监督及协调,审定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学生工作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总则、管理机构与管理职责、教师选聘与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监控等。领导小组下设服务保障、学生教育管理、教学工作3个工作组。服务保障组对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的宏观层面及重大工作进行沟通协调,落实领导小组对过程管理与经验总结、突发事件处理等具体事宜;学生教育管理组共同商定学生教育管理与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及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学生奖励与资助、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测评等工作管理,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内地生活适应情况和动态监管,校外教育类参观考察审核与监控,学生往返西藏管理,学生就业期间的跟踪管理,日报告制度、月报告制度的督查,突发事件处理等具体事宜;教学工作组组共同商定联合培养人才方案、教学计划、顶(跟)岗实习方案等工作。

三、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进一步完善与拓展的思考

(一)强化科学、规范、合理的联合培养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跨区域联合培养学生是一个新课题,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水平、教学资源、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而联合培养工作需要涉及相关学校的许多管理部门,因此,建立一种科学、规范、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关系到校际联合培养能否长久展开和推广[1]。首先,实施统一的顶层设计与综合协调,保障各环节的高度衔接,在培养设计、教育管理、过程反馈等环节加强沟通,建立起贯穿“选拔、控制、监督、反馈”过程的联合培养质量管控体系[4],对培养过程和后续就业进行监测与反馈,不断优化联合培养方案。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完善联合培养制度,对联合培养的宗旨、性质、组织、职责与权利等做出规定[1],保障联合培养发展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再次,通过专题会议、教师互访、师生见面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研讨解决培养中的重要议题,形成共同决策的平台,促进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确化,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制度。最后,强化保障措施,协同做好藏区学生的安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藏区学生学会在内地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心理调适、学会就业,并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交流、联谊,发挥优秀分子的积极作用,扩大联合培养的后续影响。

(二)构建“校校—校企”“2+1+就业”的多元化协同培养人才模式

按照确立的培养目标,逐步根据物流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两校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深化两校已建立的“2+1+就业”校际联合培养合作,从物流专业理论、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等方面,积极整合校校、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建立配套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和保障措施,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保证各环节培养质量,突出对学生的专业化、个性化、多样性、职业化、实践性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以“2+1+就业”校际联合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由两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校校—校企对接”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性、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协同培养方案,逐步建立“2+1+就业”的“校校—校企”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提高藏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效培养符合新时代藏区和内地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校际协同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体系的架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职业岗位标准、技术领域要求、区域的差异性和学校自身的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由双方专业教师协同教研,形成清晰的教研路径,建立综合化、一体化、多元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制定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目标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避免教学内容重叠和断层,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便于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获得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型的教学指导[5],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反思。

(四)协同教研构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渠道

通过校校和校企深度合作开发和协同教研的方式,优化课程对接,并将现代物流产业最新应用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装备和先进运营管理模式融合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与用人企业岗位技能对接的培训,并以网络技术运用为手段,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建设专业特色网络课程群,形成“特色网络课程群+主干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实践教学基地联盟”三元良性循环结构、符合物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跨区域“校际联合”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适应藏区和内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

(五)建立长效师资协同培养联盟

以联合培养为契机,通过名师、骨干教师联合申报教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建立跨院校的教科研团队和专业研究所,共同提升合作院校彼此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通过共同编写专业教材,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共同培训技能比赛的选手,扎实提升藏区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实训水平,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2]。通过帮带青年教师和分享成功教学经验,着力提升合作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形成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通过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让双方青年教师拥有跨区域、跨校园、跨文化的经历。同时开展中长期师资联合培养、师资互派互聘,依托内地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四方”联动的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打造藏区师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龙晓英,董发勤,王基生.校际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3):49-52.

[2]蒋宝.高职院校“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9(5):101-103.

[3]王平.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地区3所交通类高职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A].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经济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江苏省教育经济学术年会[C].南京: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2013:4-9.

[4]赵静亚,宁连华.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校际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基于南京师范大学“驻学”培养个案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6(6):26-31.

[5]张坤.校际协同创新与信息技术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才智,2018(32):126-127.

猜你喜欢
校际藏区技能型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