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迎峰 李贤军 吴义强 陈桂华 熊福全 崔学良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急需加快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国工匠”,培育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总结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瓶颈问题,与行业龙头企业一起提出并实施了“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结合学校和企业实际情况,以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详细构建了“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自“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专业的热爱度也普遍提高。在此基础上,相继又与多家企业开展了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关键词]新工科;大国工匠;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8-258)
[作者简介]左迎峰(1986—),男,江西上高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林业工程一级学科秘书长,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木竹材加工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編号] 1674-9324(2020)32-0231-03[收稿日期] 2020-02-11
一、引言
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大国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加快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大国工匠”,培育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目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2]。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更应该提高一步,融入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同时,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3]。建设与发展“新工科”已然成为当前社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赢得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成为深化高校工程教育范式改革、满足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4]。
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5]。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对于地方高校和行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地方和行业资源,对接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6]。
二、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本学院共有7个本科专业,均为工科专业,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瓶颈,主要包括:①最突出的便是教学中“工科专业理科化”倾向较严重。②大多学生窝在教学学习和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两耳不闻“校外事”,对企业现状、行业发展知之甚少,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③培养的工科人才存在书本专业知识扎实、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能力差的现实问题。④四年本科读下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选择了非对口专业;而进入专业就职的,适应期也明显过长。
三、校企“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开展
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传统工科专业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改造迫在眉睫。为贯彻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3〕9号)和《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精神,深化农林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索高等农林院校与在型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林业产业高级人才[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了大型本科教育计划项目—“大国工匠”训练计划项目。该人才培养项目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圣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宜华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参与实施。针对本科层次工科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够、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大国工匠”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的目的是培养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创新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目标培养大批工科卓越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校企“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特点:①项目定位是为行业培养人才,而非“订单式”的为单一企业培养人才,学生就业时可以选择到项目实施单位就业,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到其他单位就业。②每个参与项目实施的企业与学校共同从报名的学生中挑选30名学生作为学员,单独成班,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进行全过程的培养。③企业利用周末的时间派遣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到学校为学员上课,大学四年的三个暑假学员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训。④企业派遣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到学校为学员授课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暑假期间学员和带队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训所发生的费用都由企业承担。
四、校企“大国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企业参与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已开展“大国工匠”班的企业进行调研,主动听取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養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以及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中心,修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中,切实保障专业在“数、理、化、机、电、力、木”7大基础课程合理的学时比例,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加大工程实践课程比重,增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适应专业的发展,增加专业特色和现代技术课程。
(二)点面结合校企“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方案
1.研究适合校内和基地的教学运行和教学环节执行新模式,依靠行业办学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创新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工程实践教学项目,使校外实践基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不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与企业开设“大国工匠”班,平时利用双休日,由企业对其进行职业规划、企业文化、生产技术、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假期主要是暑假,组织项目班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教育和技术培训,就企业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2.由企业派出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进行无缝衔接,使校外实践基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研究基于基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和教学相长提供新的思路。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企业能选派工程师到高校“回炉”,同时为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讲座和选修课,建立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互通机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相互聘用,联合攻关,使校企双方从中受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科研和教学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构建校企协同长效机制。
4.建立专兼结合、联合授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节点上,企业专家一是担当企业培训相关课程的教学,二是在理论教学中,明确校内教师、企业专家联合授课的要求,要求专业课程必须留有2—4学时由企业专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讲授。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实在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三)校企协同“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1.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面向合作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和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教师。二是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基地的教学工作,将青年教师派驻企业,进行讲学、技术交流,参与企业研发,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融合,从而提高学院教师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使其了解产业界技术的最新发展。
2.构建适应新经济建设需要的校企协同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充分吸收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制造与设计、信息及计算机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革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突破专业吸收现代技术不及时、转型升级慢的落后状况,完成专业改造与升级。立足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协调校内理论课程与企业实践创新课程的衔接,构建适应新经济建设需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复合应用型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依托学院拥有的木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雄厚基础,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的建设原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著名企业的联系,跟踪先进技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共同建设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基地。学生通过“实习、研究、学习”获得知识和工作经验,相关单位通过学生的“学习”解决科研生产中的难题。
4.建立新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本专业特色与创新人才培养特点,打破传统“一考定成绩”的教学效果评价体制,创建考试成绩、实践能力、创新水平4∶4∶2创新人才考评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人才培养氛围。
五、校企“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实践成效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圣象集团有限公司“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为例。该“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于2016年12月开始实施,共选拔30名2016级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笔者担任该项目校内班主任。该“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先后开展了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课程培训,2017年和2018年暑假到圣象集团旗下工厂进行了暑期实训。通过3年多的实践,主要成效如下:
1.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与2016级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未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的学生相比较,参加学生成绩普遍排在班级前列。其中:2人获得保研资格(该年级共3人);1人获省级优秀毕业生,5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7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6人获得企业奖学金,60%以上同学获得了校级奖学金;9人次获得省级学科创新竞赛奖励;8人参与发表学术论文。
2.学生工程实践基础较扎实。学员在企业顶岗实习,打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通道,使大学生能够直接接触本专业生产实践活动,显著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其中:获批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1人获得省级创业竞赛二等奖,3人获得校级大实验技能竞赛奖,2人获企业匠心人才奖。
3.学生对专业热爱度显著提高。一方面,邀请企业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管理专家给“大国工匠”班学员授课、举办讲座,以及在企业实训期间担任实训指导老师,使学员在大一刚入学便能直接学习到本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方面知识;另一方面,学员在企业实训,能够直接接触本专业生产实践活动,提高了学员对本专业的热爱。
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圣象集团有限公司“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又与宜华生活股份有限公司、嘉宝莉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2个“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项目;同时,又相继与圣奥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圣奥班”人才培养计划,与深圳长江家具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长江飞跃”人才培养计划等。
参考文献
[1]汪锋.基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7(29):37-41.
[2]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7):15-20.
[3]周辉,顾奕敏.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要素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12):31-33.
[4]薛亚平,雷卫宁,贝绍轶,等.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3):5-7.
[5]蒋润花,左远志,陈佰满,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 25(3):118-121.
[6]邱叶.“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3):92-96.
[7]范双喜,乌丽雅斯.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