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林婵春 敖利 黄作喜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加速培养创新人才已然成为共识。生物技术专业也不例外。而且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也比较倾向于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优秀创新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因此高校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时应着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以填补生物技术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缺口。文章在分析当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基金项目]2018年—2020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性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G2018-746);内江师范学院校级应用示范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建设”(yz18004)
[作者简介]张 楠(1980—),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与食用菌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162-03[收稿日期] 2020-01-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中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最具革命性也最具影响力。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多领域的、基础性强的综合性新兴学科,这就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创新意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且能够将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极具应用性的产品或技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且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1]。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当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技术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依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当前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培养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二是培养以科技开发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培养以技能应用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依据相关要求,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在高校扩招以后,一些院校并未真正了解生物技术专业,忽视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应用型定位,而盲目地将其与培养研究型人才趋同,使得生物技术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甚明确,最终致使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加上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较小,难以容纳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不仅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使得企业难以在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找到适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了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尴尬局面。此外,传统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基本以学科型和研究型为主,只是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生物技术企业需要的是多层次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不仅包括产品研发人才,还包括能配合研发人员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亟待进行改革[2]。
(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不甚完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響,当前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学问”“重模仿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和谐现象,并且培养出的人才大多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生物技术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如果一味地重视理论课程则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但当前大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都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致使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并且就算一些院校注意到了实践教学环节,也只是局限于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集中性的校外实践活动偏少,使得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困难,缺乏实践经验,进而无法实现知行统一,最终与社会相脱节。此外,一些院校实行实验教学,但其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难以满足现代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需求,且实验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当前一些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了。最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但一些教师对此了解不多,难以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3]。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待优化
首先,一些院校尝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推行实践育人,但深度不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大多数院校只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校做讲座,使学生知晓生物技术的一些前沿理论知识和成果,或者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等。这些做法只能算作是浅显的合作和融合,而譬如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深层次的合作和融合却并未实现,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而已,难以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其次,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目前广受欢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应用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当中,能够使学生接触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方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稳定的实习基地中完成生产实习或者毕业论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教师能够参与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还能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实现相关成果的有效转化,有助于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企业科技的进步。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该种模式大多只是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生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的有机统一。
(四)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
首先,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一些院校的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知识薄弱,这就致使其培养出的人才也无法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缺乏从业背景和行业实践,未能深入市场做好各方面的调研工作,不仅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还严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和产教融合教育等的质量。最后,大多数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难以达到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未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难以运用新技术、新资源培养创新型的生物技术人才。
二、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生命科学在专业性质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院校也应紧跟时代脚步,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独创性能够自由发挥出来。结合社会对于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各院校应制定符合自身要求和体现自身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大方向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独创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广阔视野的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4]。
(二)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以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为原则和导向,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创新。首先,设置模块化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应打破传统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界限,将其与产业化集成管理相结合,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科学设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等综合实验模块和实验项目,实现实验教学的立体化;应设置以下游工程为背景的经济管理或市场营销等课程,便于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市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应设置有关生物技术前沿知识和技术的弹性课程,便于学生与国际接轨、与社会接轨。其次,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实现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方向课程等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课、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统一。
(三)推进信息化教学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为此,学校应及时更新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的材料和设备,使其满足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提升学生对通用仪器和专业仪器的实操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和生物技术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校应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实验教学网页,为教师进行虚拟实验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提供基本保障;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慕课、微课、对分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搜集更多的专业前沿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保障;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网站,搭建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教学,使学生学习更具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5]。
(四)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各院校应与相关企业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共享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真实需求的紧密对接,使学生在参与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过程中实现自身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建立紧密联系机制,可通过承办行业会议、创建信息平台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最新的行业信息,并将其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校内课堂、实习基地和合作平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等;邀请企业资深员工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脚步,充分体现前沿性和实践性。其次,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校内方面来说,学校应以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在各自导师的引导之下参加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研究项目,并亲身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校外方面来说,学校应以各种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等为依托,实现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產学研合作,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可能,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了解行业形势、将实践过程中迸发出的创新点再次应用于实践,最终使学生成长为行业所需人才。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优化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应努力建设一支人员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首先,学校可鼓励优秀博士生留校或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其次,学校可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其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可鼓励教师依据自身情况进行在职进修或者脱产培训,例如学校可合理安排其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者继续深造,亦可安排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对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精选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严把授课质量关,使教师练好基本功,尽快成为综合素质过硬且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再次,学校应鼓励教师定期参加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去企业生产一线学习,锻炼自身的实践技能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努力使自身成为“双师型”教师,以便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最后,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营造以教学为责、为荣、为乐的氛围,引导教师实现自身能力发展,并形成良性竞争,进而将教师的竞争力转化为学生的竞争力。
三、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融合发展的桥梁,是理科和工科相交叉的学科,旨在将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与产品,以便为生物工程应用提供先进的技术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而为了适应生物技术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变化和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因此各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推进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创意识,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家勋,白先放,何勇强,韦宇拓,金健,梁静娟,卢春花.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6(31):222-225.
[2]关建义,毛会丽,康静,刘涌涛,井长勤.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307-308.
[3]刘志强,肖璐,周建红,张大为.生物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2015,34(05):87-89.
[4]赵龙飞,徐亚军.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5):229-231.
[5]张楠,段辉国,彭慧娟,李武,付伟丽.应用微课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酿造技术教学[J].生物学杂志,2017,(0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