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标准

2020-09-10 12:33朱秋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也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指明了方向。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标准包括建设定位、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校风和学风建设等六个方面,并对每个方面的建设标准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标准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研究”(ZX2019-YJ24)

[作者简介]朱 秋(1962—),男,吉林长春人,硕士,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082-03[收稿日期] 2020-05-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学科都有育人功能,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也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之后,一些专家学者围绕“课程思政”内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历程、践行经验和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正如钱欣、曾宁在总结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研究的述评中指出,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研究要着力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强“课程思政”的学理支撑研究;二是重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研究;三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特色化体系建设研究。[2]由此可见,我们对“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标准的研究,弥补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的不足,并可以为各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特色化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标准,体现了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鲜明意识导向,[3]也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谓“课程思政”,即“育德于教”,就是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课堂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实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课程思政”涉及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这就需要有明确的建设标准。根据教育理论和“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认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应从建设定位、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校风和学风等六个方面着手。

一、建设定位标准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不少使命和任务,但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人才。过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主要着眼于培养专业人才,强调课程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课程对学生“德”的培养。现在,“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主要着眼于培养担负民族复兴伟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强调课程对学生道德人品的教育。[4]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明确建设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特色和优势。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既是一次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一次教育教学体系的革新,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参与、久久为功的工作格局;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落实责任、划清职责、明确任务,形成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保障体制;需要加强制度安排,从“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全要素角度,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支持、评奖评职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实施机制,确保“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内容落地,产生示范效应。[3]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明确领导作用,明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

我们以往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技能的人才,侧重的还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单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视的是人格人品、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的培养,是相比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高层次的意识培养、思想道德培养。[5]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明确实现路径、效果体现。

二、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增加“课程思政”课程数量,提高其在全部课程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数量与结构要满足“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定位和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明确课程设置的数量与结构,即“课程思政”课程与全部课程的比例,以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比例。

除了思政课和思政选修课,对于其他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要尽可能挖掘德育因素,增强育人功效,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都应该成为“课程思政”所属课程,其内容都应该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门课程的理论基础,贯穿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阐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艺术类课程和文体类课程,也要多用中国理论、多举中国事例、多讲中国故事。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明确课程建设内容与课程建设资源,即课程教学体现价值引领的内容、方法、手段,教材、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红色文化、工匠精神等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贯穿结合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提高课程的育人效果。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明确实践教学要求、内容和效果。

三、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既要逐步扩大“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数量,又要注意优化好结构。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数量达不到一定的比例,对于“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教育教学目标来说,就很难能够实现。在优化结构上,“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专业背景等结构方面要优于全体教师,并注重在青年教师、学科专业有影响力的教师中发展“课程思政”教师,尤其对有海外学历背景的青年教师,更应该注重将其发展成为“课程思政”教师。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明确“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上的比例,即“课程思政”教师与全体教师的比例,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教师比例;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

“课程思政”说起来易,做起来难。每门课程都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有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增强育人功能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意识,能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又要有“寓德于教”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提出“课程思政”教师履职尽责、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效果的具体要求。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职业虽然具有“育德于教”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教师个体必然具有“育德于教”的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履行人才培养的责任,教师首先要回归课堂、用足用好课堂。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的责任重大。教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才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用崇高理想引领学生、用高尚情操感染学生、用真才实学启迪学生,用仁爱之心滋润学生。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上,明确教学团队建设、骨干教师培养、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培训的具体措施。

四、教学条件建设标准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需要学校的教学基本设施要向“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倾斜,新增教学设施要优先配备“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课程和教师使用。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教学基本设施方面明确“课程思政”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条件。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思政”教师办公配置标准,为“课程思政”教师配备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办公空间、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和图书资料等。学校要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并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成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评审(评聘)条件中,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基本标准之一和必要或充分条件之一,让“课程思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经费投入对“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至关重要。经费投入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配置“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经费投入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建设费占教学经费的比例和课均经费数额。“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经费占学校经费的比例应不少于“课程思政”课程占全校课程的比例,并逐年增加,保障“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稳步推进。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立“课程思政”奖励基金标准等方式支持“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并采取各种方式定期对“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给予奖励。制定加大“课程思政”教师教学科研的专项资金支持制度,设立专门课题,持续有力支持“课程思政”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五、质量管理建设标准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的配合和支持,“课程思政”教学管理人员人数占全体教学管理人员人数的比例不低于“课程思政”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管理队伍人数,教学管理队伍培训措施,教学管理研究成果运用。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保障“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需要健全“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包括课程开设条件、课程建设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教学运行质量监控标准等;需要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评估,解决“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质量;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课程的考核,健全退出机制。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方面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执行,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

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助推器。需要建立有利于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公开透明的教学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需要建立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教学科研导向的评价标准。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课程评价上明确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六、校风和学风建设标准

“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是基于高校而存在的,学校校风和学风如何,既影响和决定着、又反映和体现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和成效。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的成长环境,“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工作就能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智慧的光芒、思想的力量。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上明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政策與措施,以及调动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政策与措施。

高校的校风和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对教学和学习管理不到位、不严格,该管的没有管起来,该严的没有严起来,造成学校管理混乱,教师对教学马马虎虎,学生学习稀里糊涂,歪门邪道的东西就会大行其道。“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形成良好习惯。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教学和学习管理上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来自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建设,但基础还是体现在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不去,没有形成高质量的育人体系、高水平的管理体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不可能有高标准的“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因此,“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要在严格依法治校方面加强学校各项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钱欣,曾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155-157.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4]李江.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8-20.

[5]朱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 169-17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