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2020-09-10 01:28张岱年
教育·综合视线 2020年9期
关键词:哲学家人格传统

张岱年(1909—2004),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复杂的内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就必须:第一,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考察,力求避免“以偏赅全”的片面性;第二,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传统哲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领会其中的精湛思想;第三,对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也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以下试举例加以说明。

(一)二十年代以来,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主静的,是静态的文明;西方文化是主动的,是动态的文明。事实上,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中国古代,固然有主静的哲学家,但也有主动的哲学家,更多的哲学家则主张“动静合一”,主静的哲学家有老子、庄子、王弼、周敦颐等。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天道篇》云:“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饶心者故静也。”王弼认为,宇宙万象之中,静是根本。周敦颐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这些是主静的哲学。孔子则与老子不同,兼重动静,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孔子以仁智并举,以为动与静都是高尚的风度。孔子的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基本上是主动的。《易传》宣称:“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肯定動静都是必要的,宜动则动,宜静则静。程颐不同意王弼对于复卦的解释,认为:“一阴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程氏传》)重新肯定了动的重要意义。朱熹、王守仁都是讲动静合一的。到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静是“动中之静”的观点,肯定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与王弼之说恰恰相反。在道德修养方面,王夫之也强调动的重要。他说:“圣贤以体天知化、居德行仁,只在一动字上。”我们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哲学思想来看,可以断言,主静的思想并不占主导地位,怎能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主静的文化呢?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创造都必须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要保持一定的宁静。宁静只是活动的补充。应该承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静的思想亦只是主动思想的补充。

(二)近来又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贬低人的尊严的,是否认人的独立人格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未免失之于肤浅。封建时代强调尊卑上下的等级,专制主义强调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夫的隶属关系,这些固然都是显著的事实。但是古代哲学中却也有肯定人的独立人格、重视人的尊严的进步学说。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明确肯定平民具有独立的意志。孟子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明确肯定人人具有内在的价值。这些观点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涵义。道家更是重视个人自由的。在儒家道家的影响之下,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这正是重视个人尊严的表现。宋明理学固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但是理学家都强调“立志”,也就是肯定人们应有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陆九渊说过:“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堂堂的做个人”即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应该承认,这一类重视人格独立的思想才是封建时代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二十年代,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精神文明,西方文化是物质文明,这更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就精神文明而论,中国先秦哲学可以说与西方古希腊哲学媲美。但是,古希腊有两种学术成就,都是中国所缺乏的,一是欧几里得儿何学休系,二是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体系。能说中国的精神文明高于西方吗?先秦时代,墨家对于几何学与形式逻辑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惜都还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对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是有重要贡献的。这四大发明都属于物质文明,能说中国没有物质文明吗?过去论中西文化的异同,多偏重中西之异,事实上,也应重视中西之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惟有兼重同异,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同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方面一样,中国文化也是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如果否认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把过去的历史都看成一团糟,那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今后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缺欠,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克服那些阻碍进步的传统习惯势力,刻苦努力、奋勇前进。

“人贵有自知之明”,民族也是一样。惟有认识了自己的缺点,才能舍旧取新,大步前进;惟有了解自己的优良传统,才能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心。

(摘自《文史哲》198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哲学家人格传统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船夫和哲学家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少年力斗传统
漫画之页
泥泞处脚印深
清明节的传统
哲学家的回答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