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全芳 黄文琪 路菊
[摘 要] 课堂教学是目前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针对当前电子显微镜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课堂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出发,依据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特点,将融合性学习模式(Blend learning)运用到医学电子显微镜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设计并实践了较为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融合性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融合性学习模式;电镜技术;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军队院校电镜技术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yjg193135);2018年度陆军军医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基于‘教学培训—考核—准入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8yjgB031)
[作者简介] 位全芳(1977—),重庆人,理学硕士,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细胞生物学与 医学电子显微学研究;黄文琪(1972—),重庆人,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师,主要从事医学电 子显微学研究;路 菊(1964—),重庆人,本科,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实验师(通信作者),主 要从事医学电子显微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271-03 [收稿日期] 2019-09-26
电子显微镜是洞察超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它的发展和应用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目前,随着各大院校对科研工作投入力度增大、科研项目的增多,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开展科学研究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很多院校都相继开展了电子显微镜技术服务及教学工作[2]。但是电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超微病理学知识,也要具有生物物理学、组织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知识。面对教学内容范围广、专业知识性强及前后学科知识衔接难的电镜教学过程,学生往往出现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学习方法欠佳等现象,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使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在较短的课时内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电子显微镜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是电镜课程教学的重点。很多院校的在读研究生其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及科学研究领域涉及知识面较广且都不尽相同,但不管是临床专业还是基础专业都与电镜技术方法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尝试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员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特点将不同学科知识优化组合,将融合性学习模式深入到电镜技术教学过程,以期为提高生物医学电镜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益探索。
一、优化教材内容,电镜技术与医学基础课程的横向融合
近年来电镜在新型纳米材料、病毒学、细胞生物、组织胚胎及超微病理学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电子显微镜技能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常用的手段之一[3,4]。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合理而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近五年来,由于生物医学电镜课程都没有新的统编教材,因此目前我们采用的是自编教材,教材编写以电镜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为主线,包含了生物物理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及超微病理学等有关内容,从结构—功能—病變,把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融合在一起,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了优化选择和组合。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课程内容和电镜技术有机的横向融合,例如讲解线粒体和内质网的超微结构时,可引入细胞生物学学习的细胞内膜系统相关知识来对照学习;讲解超薄切片技术时可融入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学习的免疫组织化学石蜡切片技术来进行对比学习。通过将学生以前学过的不同的基础知识和电镜技术相互融合互通,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专业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来进一步拓展对电镜技术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保证了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丰富课堂知识,电镜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纵向融合
选择电镜技术课程的学生有一部分是来自临床专业,对他们来说学习电镜技术知识,不仅可以应用于将来的科研工作,还可为临床工作特别是肾活检、疑难肿瘤的病理诊断、感染性疾病等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依据[5]。因此,教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能很好地把电镜技术与临床各学科间的内容纵向融合在一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对电镜技术知识的理解。但这种融合并不是教师照搬书本上的一些结论,而是需要教师将电镜技术基础与临床疾病融会贯通后,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两者的必然联系。当前应用电镜技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医院越来越多[6],我们在电镜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典型的临床病例,并根据患者的光镜结果、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等内容进行课堂示教,并详细讲解临床取材的规范操作,帮助学生树立电镜病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方面的概念。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病例教学(如肾脏疾病的分型诊断),让学生通过联系临床来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性[7]。例如,我们曾在教学中引入了经过我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测的一名儿童肝硬化的临床病例,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病情、病理分析,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他们以后临床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明确教学目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融合
实验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明确、有效及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生物医学电镜技术的实验教学内容较多,主要有标本的取材及制备、超薄切片技术、电镜的调整及使用等,教学内容丰富,技术要求高。因此,在电镜技术实验授课的开始首先要强调每一实验操作的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理论课上教授学生电镜取材的五要素:快、小、冷、狠、准,其中“快”的主要目标是动作要熟练、取材要快速,样品离体后必须在一分钟内进入4℃预冷固定液中,如果没有实现这个目标,那么组织就会发生自溶,组织的超微结构就会被破坏。而在实验课时就可以设立快速固定组和缓慢固定组作为对照,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同一组织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将会得到不同的状况。此外还可以请那些来自临床的研究生讲一些关于临床手术取材及实践操作的小窍门和方法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观察,逐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提高电镜课程教学质量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