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9-10 01:30胡丹梅何平曾卓雄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胡丹梅 何平 曾卓雄

[摘 要]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通过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优化改革,上海电力大学对汽轮机原理课程创建了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等思政内容。以期对培养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精良的应用型电力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由2019年上海电力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胡丹梅(1972—),女,湖南衡南人,工学博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透平机械研究;何 平(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工学博士,上海电力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汽轮机组振动检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曾卓雄(1972—),男,江西新干人,工学博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多相湍流流动、新型燃烧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136-02    [收稿日期] 2019-10-10

目前,上海市已将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确定为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强调工程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精英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区别。因此,“汽轮机原理”课程转变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此次课程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顺应国家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最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也是这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汽轮机原理”是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理论性较强,工程应用性也很强。熟练掌握汽轮机的工作原理对于毕业生今后从事汽轮机运行操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十分重要。由此,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始终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实践环节等内容,切实建立起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汽轮机原理”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理论性强。我们根据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要求和本课程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胜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环境保护以及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各项工作。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既突出电力特色,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适应当今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又实行开放的“宽口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实建立起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二、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我们在课堂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教学等几方面进行了实践,逐步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课程团队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授课质量,做好课件上网工作,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汽轮机原理”课程讲授中牵涉到大量的图表,在黑板上绘图费时费力,效果不理想。课程组将开发一套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集设备结构图、系统图、曲线图、数据表和讲稿文本为一体,将这些画面穿插在讲课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将课件及时上传到网站上,便于学生有灵活的时间去学习和复习相关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

课程团队还利用“汽轮机原理”慕课进行教学工作。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慕课的场景最接近课堂实况,学习具有现场感,另一方面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课程的学习,相比传统的学习更加灵活方便。通过慕课学习,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思政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思政融入课程是新时代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最新要求,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内在要求。在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战略和决策介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等内容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在一些概述性的章节,可通过介绍近几年国家在汽轮机的装机容量的变化、重大技术突破、与国外的技术差距的缩小、国产化等方面的成就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教学安排上,增加符合国家宏观战略的内容。根据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以能源的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的先进技术为主线,增加先进能源利用技术(例如超〔超超〕临界汽轮机技术)、调速系统改进和有关发电机组振动消除及机组高速动平衡技术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行业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了解当今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可使学生尽早确立今后的学习方向,增加学习动力。

同时,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贯穿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本课程的理论十分复杂,涉及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以及转化具有一定条件性等很多辩证唯物理论观点。统一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汽轮机理论涉及化石能、热能、电能、机械能等很多能量之间的复杂联系和转化以及温度压力等各种复杂的转化条件。只有抓住本质和主次条件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另外,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观,汽轮机技术也是人类在能源利用的不断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完善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正好切合我们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电力人才的要求。

四、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教学中突出“学以致用”的理念。一方面堅持提高理论教学的深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更多地应用到实践锻炼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和电厂应用实践教学平台。

首先,对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章节,直接聘请电厂技术骨干入课堂,结合技术人员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对理论内容有更直观的体会。校内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实验中心的汽轮机相关实验及现代发电机组仿真实验室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有些课内实验环节则直接深入到企业进行现场的参观和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实体拆装等使学生熟悉动力设备和电厂生产过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汽轮机运行值班员》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把职业训练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课程团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有目的、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现场参加设备调试工作。另外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指导相关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实习等工作,加快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的了解,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厂校结合的科研课题,提高老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

顺应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对“汽轮机原理”课程各个教学及实践环节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构建了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激励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了学生唯物主义科学精神。教学改革成果提高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对培养思想、专业全面发展的电力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翔.汽轮机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8(27):230-231.

[2]张利平.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115-116.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