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超 黄华彪
[摘 要] 面对高等教育开放化、全球化的大背景,高校图书馆需要进行服务创新,全面助推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图书馆创新发展的趋势,发现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应以客户的需求为主要驱动和导向,不断探索服务的新趋势,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王毅超(1985—),女,河北保定人,工学硕士,保定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学科服务、场馆规划研究;黄华彪(1982—), 男,河北沧县人,管理学硕士,保定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学科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113-02 [收稿日期] 2019-12-18
新时期,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学校目标的转变,高校图书馆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崭新的面貌顺应学校的教学改革?这是值得高等学校图书馆深思的问题。只有不断优化服务手段,转换服务方式,才有可能在信息服务领域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根。
一、创新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它会随着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图书馆还是围绕着藏书、馆员以及读者这三个因素。目前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已经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转向培养用户的综合素质,并且还会逐步建立一个“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文献资源以及信息咨询服务。面对大量的学术信息,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来帮助学校完成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整、深化馆内的各项服务功能把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趋势
(一)加强图书馆的空间优化,推动文化传承
1.空间优化措施。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图书馆的主要文化输出场所的功能正在不断减弱,以往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还仅靠以前的藏书、学习、借阅等服务功能是不能满足当代用户需求的,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必须要朝多种角色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目前正在开发的主要存在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实体空间、网络空间以及新型的创客空间。实体空间就是我们常见的图书馆,主要是以提供阅读空间、存放纸质版的书籍、进行传统的借阅服务等为主;而网络空间简言之就是网上图书馆,用户可以通过上网随时随地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图书馆查找有用的信息资源,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行建立知识体系,有利于方便以后查阅;最后一种创客空间其实就是前面两者的结合体,它具备前者的优点,能够很好地将图书馆资源以及专业服务整合在一起,再利用空间优势来为用户提供服务[2]。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各有各的特色,服务形式逐渐多样化。
2.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具有向用户传承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及空间优势来让用户更好地感受到高校图书馆带来的精神文化服务,这样能进一步推动学校完成精神文明建设[3]。除此之外,在人文景观建设时,高校可以利用校歌、校训、校史等作为一个切入点,同时依据高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等营造出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以书籍等作为载体,明确记载学校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让学校的历史名留千古、激励高校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推广阅读时,高校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创新阅读方式,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支持学校的科研工作以及相关决策
1.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服务科研作为一个创新发展的点。图书馆服务科研并不是说提供一些技术上或者是金钱上的支持,而是为科学研究者提供一系列的支撑服务,例如文献资源、学科发展或者是科研情报等。但是科研建设主要需要的是一些文献资源,因此图书馆必须要加强完善文献资源建设。不仅需要随时地更新文献内容、根据科研发展转换一些文献建设理念,还需要打破以往图书馆主馆和院系分馆之间的资源壁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图书馆之间的优势。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不断地分析和整合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献支持。
2.为各个学院的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一般来说图书馆的决策通常是根据学院推出的战略目标而定的,而且还需要图书馆的内部资源、技术等作为一个支撑点,再将一些特定数据进行层层筛选和整合,最后才形成一个有指导意义的学术报告[4]。因此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决策支撑主要是以数据为主,是一份相对来说含金量较高的事实报告,因此高校图书馆还起着辅助决策的作用。
(三)注重培养馆员的文化素质,保障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1.不断提高馆员的能力及素质。随着外界信息化技术以及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对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馆员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服务的效果以及品质。新常态下的图书馆馆员的能力评价已被重新定義,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馆内员工的专业能力必须要强,由于用户的需求、社会期望甚至是出版模式等都出现了变化,因此馆内员工的专业知识储备一定要充足,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图书馆已经从以前的人才密集型转向智力密集型,因此馆员必须要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充分学习和掌握资源建设、文化传承或者是阅读推广等专业能力;第二是培养馆员的信息能力[5]。在信息化时代,用户对馆员信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馆员只有具备了信息检索、获取、传递甚至是挖掘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协助用户查询资料,甚至还需要为用户们提供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能力;第三则是培养馆员的协调能力。馆员面对形形色色的用户,不可能都能很好地协调用户关系,这就需要馆员学习和掌握在决策或者服务过程中的协调指挥能力,这样馆员在组织资源和设备时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指挥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帮助馆员更好地跟用户进行沟通、交流,最后满足用户的需求。
2.对图书馆进行生态管理。要想让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图书馆进行科学、高效以及合理的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图书馆内的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健康开展。因此,图书馆还需要通过机构改革和重组,协调好人力资源、不断完善馆内的业务流程,提升馆内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据调查发现,有很多的高校图书馆就是通过馆内机构来推动生态管理以及服务创新,激发图书馆的内在潜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在2008年开始就进行机构改革,把原有的13个部门简化成读者志愿总部、行政管理总部等4个部门,是国内第一个开展扁平化管理和多馆协同模式的一所高校,其优化了以往烦琐的工作流程,不仅减轻了馆内员工的工作负担,还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并且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服务效果。总之,图书馆可以根据机构重组的情况,着重加强对馆内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加强员工的职业幸福指数,这样才能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正处于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阶段,一方面面临着深度转型和价值提升,另一方面面临着发展困境和市场淘汰,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态。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履行使命,将用户的需求转为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新模式等充分运用到图书馆服务中,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够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及保障。
参考文献
[1]孙鹏,王磊.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趋势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1).
[2]陈巧玲.智慧时代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10-15.
[3]罗花.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趋势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
[4]杨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7(11).
[5]宋姬芳.大学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框架与提升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