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善
武关河,丹江出商洛最后一条最大的支流,属长江三级支流。全长116.7公里。从蟒岭南庾家河土地沟向南流去。因流经武关得名。武关是“秦之四塞”之一。“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4)。武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以前武关河曾经行船,后因河道淤塞而止。
2017年10月28日,响晴的秋日,武关河上的蓝天很深远,河水清浅,也一样淡蓝着。河里偶尔有小鱼出没,两边山上的颜色也是最为丰富的季节,最俏的该是红叶了,其实那是叫黄蜡木的树。这种树芯蜡黄,木质硬,是最好的木钉。小时候用黄蜡木做成陀螺,打起来很好看。我们溯流而上,就像走在一幅巨大的油画里。来到公路边的武关镇惠家坪报皮沟口。路边山崖上有个观音洞,洞前有一座庙,庙不大,有两间小房,夹在大石洞内,洞下侧边是住庙人生活区。屋里有水缸、床、被褥,从锅台上厚厚的尘土看,已经好久没住人了。庙门口有厚厚一层红色鞭炮皮,红艳艳一片。庙里供奉着观音像,慈眉善目。庙外的石缝石皮上爬满了野生的喇叭花,粉成一片。
在观音洞下面靠北临河住着几户人家。一家院子里晒着木耳,涧塄边花坛里的朝天椒一串一串,有红的,有黄的,能吃。有两家门上锁,一家男主人一瘸一跛从屋里出来让座。他叫杨智祥,40来岁,在江苏打工时,右脚被石头砸伤,回来养伤。他告诉我们,观音庙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是群众自发集资的。建成后,河南来了一位老人在这里住下,一住就是十来年。后来不知为啥走了。现在初一十五来庙上香的人不少。听人说这里的神也还很灵验。他长年在外打工,儿女都成家了。儿子贷款买了挖掘机在外揽活,家里也盖了四间两层楼房,日子还行。他这地方原来叫剥皮沟,有大剥皮沟和小剥皮沟。说是过去山顶有个庙,老和尚和小和尚不知干了啥缺德事,叫人把皮给剥了,后人嫌名字不好听,就把剥皮沟改成了报皮沟。
过了一会,来了一位老人,也祥和地跟我们拉话,说到他们几个老人从山上挖了一个樾树疙瘩,用了十几天时间,费了很大的劲才掀到公路边,却被人用吊车偷着拉走了。老人说着气得胸口一起一伏的。他也知道偷的人名字,东西也发现了,他要去派出所报案。杨智祥却劝老人:“不就是个烂树根么,费那神值得吗?”老人更生气了,说:“他要真的上门要,我送给他,他偷去不行,那是另一码事了。”
武关河这一段叫黑龙湾,也是娃娃鱼的适生地。省市水利部门在这里建立了国家水生物实验基地,也投放了大量的鱼苗。娃娃鱼又叫大鲵。小时候听奶奶说娃娃鱼是水里淹死的小孩变的,叫唤声跟小孩哭叫一模一样。突然想到溺水的儿子,说不定现在在哪儿就是一尾娃娃鱼了。听说黑龙湾有个黑龙潭,那里有不少娃娃鱼哩,我们一定要看个究竟。
在武关河拐大弯的栗子坪村山垭路边上,有一座小土地庙。有一位老人靠在庙边晒太阳。老人叫马魁增,84岁,脸干瘦,精神好。问娃娃鱼,老人说,过去河里多的很。年轻时见河南人从这前面鱼嘴头下的河湾捞了一桶。平时村里人也有捉到的,大家都知道娃娃鱼是神鱼,逮住又放到河里去了。
在栗子坪河口组,见到39岁的回乡创业的唐乾广。他和妻子正在他家香菇大棚里摘香菇。现在正是反季香菇收获期,两口子忙不过来,就请了村里的妇女来帮忙。一天给60多块。一年2万袋,收入还行,盖了楼房,也买了昌河车。
沿武关河黑龙湾步行,路是土路,路边野菊花,一簇一簇,有几处竹子旺绿着,因埋水管子,把路挖得坑坑洼洼。一辆小货车拉了一车香菇都斜到一边,几个老人帮忙卸车,大家一哇声地骂施工的。青蓝的河水哗哗流着,实指望看到娃娃鱼,却连鱼毛也没见到。走了七八公里路,也没见到黑龙潭。走到没路处一家院子,水池边一位姑娘正在洗葱,姑娘打扮也洋气。问她,说从天津才回来。屋里椅子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她招呼我们进屋坐,只是说话一点也听不清。姑娘是她女儿,叫舒亚林,在天津打工。母亲脑梗后,她回家照看。她母亲属兔,和我们同龄,五十四了。想想,说不定我们也哪一天成这样子,心里生出一股悲凉。女孩很灵性,问她黑龙湾情况,她笑笑,用普通话说,从峦庄以下、武关以上这段河都叫黑龙湾,听说过去这里发洪水,是黑龙降落治服了,救了老百姓。说着她指了指对面山上,那就有黑龙庙。
这里河面平缓,河道里大小石头多,大的像座楼房,小的有拳头大小。有不少水潭,水质好,无污染。十几公里住的人也少,环境安静,正是娃娃鱼栖息地。政府在河里放了几万尾娃娃鱼苗。群众也知道要保护娃娃鱼。说不定那个石头就是娃娃鱼的活化石哩。
返回路上遇到舒银富,他就是刚才见到那位姑娘的叔父。和他拉话,他家也弄了上万袋香菇,闲了没事就在附近打工,这不,打小工才结束,在山林里发现很多野生白蘑菇,就顺手摘了一塑料袋。大白蘑菇嫩嫩的,鲜鲜的,个头比手掌还大,有淡淡的清香。我们一见野生的很稀罕。他淡淡一笑,说:“要了就带上,我这儿经常吃哩,不稀奇。”我们不好意思,他却连袋子一块塞到我手里,我说给钱,他拧身就走了,撂下一句话:“要钱就不给你了。”
下午三点多,我们才赶回到武关街,在一家农家乐,让老板给做了清炒野蘑菇,吃的我们几个心里那个香呀,没法说。
清油河,从蟒岭流出的丹江支流,从北向南流过上百里,在徐家店处流入丹江。流域面积370平方公里。在两岔到龙头漫这一段,有60里,是平川地段,两岸耕地有上万亩,也是商南县重要的产粮区。
2017年11月11日,大学同学老盛陪我们走这条河。他就是清油河人,对这里太熟悉了。
清油河水清澈,河里满是石头,大的如游轮,小的似鸡蛋。石头上布满了各种花纹,像画家画上去的,黑、灰、白交織,石面上很干净。我们孩子似地跳下车,爬上石,听着哗啦啦的流水声,仿佛一下子找回了童年在苗沟河上的感觉。
清油河的名字,很美,也有诗意。老盛说,相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路过商南后湾,遇到郑治明,小伙子武艺高强,以榨油为生。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他护送赵匡胤,在一山崖歇息时,把油篓子挂在树上,没注意把油篓子挂歪了,一股清油从油篓子流出来,在脚下却流成一条河。后来人们把他们歇息的地方叫倒挂油,把这条河就叫清油河。
来到清油河边的碾子沟村倒挂油崖畔,见到62岁的黄道明老人,他正端着大洋瓷碗吃饭,他笑笑地让我们吃。他家涧下有一棵大叶柳树,一个人也搂不严,家里是三间土房。台阶上晾着香菇和红薯片子。他这一块小地名叫夹联沟,有20来户人家,离镇上有20来里。儿子在西安打工,也在公路边的试马镇买了楼房。他家也是贫困户,是村支书包扶的。
又沿清油河继续上,来到七盘磨村。这里河道平缓,沿河边住有二三十户人家,河边有一棵柳树,叶宽长,树身四个人都搂不严。87岁的赵根文母亲说,她记事儿起这树就这样子。家家户户几乎门上锁,大都搬到镇上住了。老赵说娃放假了,抽空回来收拾庄稼地。坡上的地都栽树了,有野猪、白麋子,还见过像牛一样的羚牛。这棵树县上都给上过户口了。他说:“在山里住惯了,几天不回来,心里慌慌哩么。”
车子又走了一段,路被洪水冲得只能步行。路上见一男子,说清油河源头多了,这是主河。2007年一场大水把老路冲了。老路能过大卡车。小河里水旺旺的,石头多,树也不少,碗口粗的松树直直长在河中央。走了上十里路,拐了几个大弯,见有人在河里搬石头,还有挖掘机在作业,是林场工人在修路。又走了一会,河道变窄,水也小了。 穿过一片水杉林,看到一排排陈旧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红砖颜色也淡了。一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从屋里出来问话。他叫贾龙,1991年到林场工作,林场有五六十人,这儿常住的七八个人。他一边说着,一边引我们向靠山跟一排房子走去。一间房子很小,四五个人就转不开身了,屋中间生着火炉子。不大一会儿,从里屋出来一个高个子男人,瘦瘦的,长脸,亲热地招呼我们。他就是这里的副场长邬学斌。我们叫他场长,他急急地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副的。”对林场,他太熟悉了,哪面山上几棵大树,几块大岩石,都一清二楚。林场海拔1170米,是清油河源头,小地名叫甘沟垴。双山林场就是原来的腰庄国有林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厂,鼎盛时,有工人100多人,加上临时工上了200多。砍伐原木、木材加工等业务很多。一年收入也在上百万。后来不准伐木了,加工厂也倒闭。看到加工厂的房子也成一片废墟了。1996年国家搞天保工程,就再不让砍树了。现在看到的大片林子都是七十年代人工造林。邬场长47岁,1996年从部队复员后到林场工作。有一段时间场子很艰难,工资发不出来,也没电,生活很苦。有时一个人在炕上会傻傻坐一夜。自己做饭,做一顿吃一天。现在一切都好了,也习惯了,在这里一住二十多天,忙忙碌碌,很充实。
林场现在的工作主要是防火、防人砍树、抚育林木。整个林场分四个工区,有十二三万亩,主要有华山松、油松、栎类、桦类树木。这里的树木干通直、木质细,能出好材料。看到他们的艰苦,我问咋不搞多种经营呢。“开荒种药不允许,种木耳、香菇,也不准,保护生态是天职。”邬场长笑着说,“我们是王了,巡山的山大王么。”抚育林木,主要是割草、除掉杂乱的灌木,疏朗林子。他用手指着山说:“你看,一眼就能望到山顶吧。”每个职工都有自己的责任区。早上六七点出门,带上干粮,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回来。一天至少也要走三四十里路。有两个固定点,每个月都要采集两次视频信息,将资料送到场部检查,防止有人偷懒。那一年洪水冲毁了路,就一直没修,职工骑摩托出入,山路崎岖,不少都摔伤过。最近争取了点资金,钱不多,也没敢外包,就自己干起来了。
在修路现场,见到了宋进志,他53岁,1982年进林场。开始主要是伐木,一年的指标有上千方。工资按计件发,一月也就是三十多块。当时用的有爬爬锯、大肚子锯、弯把子锯。他伐过最粗的直径在50多公分。树伐倒了,用一个铁环环子,前头尖、后头宽,钉到树上,用绳子拖拉。伐了十多年,禁伐后就忙管护林木了。一年造林少也有1500多亩。他说:“从个砍树的成个管树的,开始咋样都不习惯。”
邬场长说,下一步修好路,管好树,把网络拉上来,改善职工的生活,电视图书也弄上,也要让大家脑子有啥吃么。冬天防火、春季造林、夏季抚育,一年四季都闲不下。
返回时,我们在河里看到不少鱼,有一种花瓣鱼很漂亮。邬场长说他们过去还见过娃娃鱼的。他陪我们走了四五里地,说话中眼睛亮光光。他感慨地说:“我一直要在这里干到退休,不给场里留点啥对不起这美的景色么。”
后湾村。整个村子建的跟公园一样。李家祠堂建成了四合院。这里已经成为寻根文化的教育基地,不少民风民俗的东西,有图片、有文字以及实物。听说自家人来了,支书李富林放下手里的活,胜根也从县城赶回来。说到村子的发展,富林也不无自豪地说:“咱后湾也成了旅游景点了,来的人吃农家乐、赏花海、划游船,体验采摘,感受民俗,享受慢生活。春天,到了周末,自驾游的人成千上万。光招呼停车就得一二十人哩。”
从《李氏长门宗谱·序》悉知:“自陇西分派以来,居商州棣花里以同其所,后更有居商南清油河者。”清油河畔的后湾村和棣花苗沟的李姓是本家人,有家譜为证。小时候听老人说过,最早的宗谱被后湾本家“偷”走了,“文革”被烧毁。大前年清明节我和几个弟兄来过,支书李富林带着十几位老人去山西大槐树下寻根去了。李家祠堂已经开始修建。去年,企业家李胜根陪着支书李富林、学者胡中华等人来找我。看了我收藏的家谱。他们上甘肃陇西,跑山西大槐树下,走洛南古城,进苗沟瓦房。四处找寻这一股李姓的根脉。现在祠堂已建好,《李氏族谱》初稿已完成。
本家人陪我们在村里走走,很亲切。初冬时节,还有绿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富林告诉我们,文化广场投资了200多万。整个村子建设下来近亿元。农家乐一次能接待300多人,采摘园有柿子、核桃、樱桃、杏。后湾文化村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挖掘历史文化,提升人文环境,改造基础设施,突出“慢生活”情调。休闲娱乐,建成水上乐园、天然浴场、料姜石保健中心;观赏,建成油菜花海、牡丹基地、秋菊景观、丹桂飘香、风情杨林;农事体验,水果采摘、垂钓、下水捕捞;人文方面有民俗博物馆、李氏祠堂;还有田园茶艺、林间雅舍、高端民宿。开发了“七碟八碗”农家菜,白茶、苞谷酒、菜籽油、土蜂蜜等特产。游客来可以享受一系列旅游套餐。
走上村前的小塬,这里是当年商於古道的青云驿。现在建成了青云客栈。四周就是各种采摘园。村上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这些都交给公司经营。由公司招商,公司运营。还要搞个影视基地。从塬上下到河边有人行道,还有自行车道。河里有个天然浴场,边上是一大片钻天杨林。富林说,土地流转到公司,政府投资也交给公司,土地给村民付租金,公司利润收益,除集体提留做发展外,剩余的给村民分红。塬西边改过河的地方搞成湿地。水里的睡莲依然旺绿着。
河边还有30多亩的湖塘。承包人詹锋和一儿一女正在板式房里。他是清油河街上人,他热情招呼我们,还让我们去划船,我们摆摆手,只想跟他拉拉话。光十几条小船,一年下来也收入十几万。夏季游客多的都得排队。他养的有鲫鱼、草鱼、鲈飞鱼,他只给鱼喂草,不用鱼饲料。还大胆试养阳澄湖大闸蟹。这里水质好,鱼蟹肥美。年产鱼4万多斤,收入40多万元。
1998年以前,这里是鱼米之乡。稻田有上千亩,盛产大米。因生长期较长,施用农家肥,产出的大米做饭香。连商南县城的姑娘都争着嫁到后湾来。亲戚来了,给几斤稻谷让回去碾着吃。
在七碟八碗农家乐吃饭时,也叫了胡老师,还有县人大办的雷主任。他们为续修家谱,跑前跑后,没少受苦。说到宗谱,胡老师挖掘的比较深。他说,明末有李氏兄弟三人,三思、三伟、三让,勇猛过人,光穿的草鞋也在三尺长,人称李蛮人。三兄弟从丹凤棣花沿丹江下来,在后湾落脚。相传,有一天,三思和三伟在地里干活,见李自成的起义军从清油河上来,匆忙中,三思拔起河边一棵柳树跟义军打起来。闯王见状,罢兵讲和,与李氏兄弟结拜兄弟,收为部将,还请李氏兄弟到闯王寨当教头,操练义军。闯王坐江山后,封官给李氏兄弟,二兄弟没接受,回清油河后湾种田。他们修编的族谱从皋陶说起,看来真是下了工夫了。
说到未来的发展。富林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湖塘一年包出去收入5万元,天然浴场一年五千元,青云驿整体打包一年收入15万元,加上电瓶车、停车场一年下来也挣个四五十万元,还能安排三四十个人就业。一年下来少说也在上百万元。
耀岭河流经商南县的水沟乡,河长近80里,流入丹江。水沟乡原来有六七千人,现在合并到过凤楼镇。2017年11月25日,初冬的响晴天,老同学田述发带我们去水沟,这里就是他的老家。
从县城到过凤楼,从过凤楼翻新开岭东头就到耀岭河边了。述发有点兴奋地指着车窗外介绍,看这里竹子一片一片,看那山势,很多小山头像不像神仙在撒网。再看河水那个清呀,还有野鱼。河的上面叫河垴,下边叫河口。前头那山叫狮子岩。河水大的时候,中间分两绺,中间一个地方像个月亮,那叫水中月亮。月亮边上还有棵大树,就是梭罗树,四五个人都抱不严,很古老,可惜已经死了。水中月亮、月边梭罗曾经是一大景观。再看看,前面那山叫蜡烛山,真像蜡烛。这个山叫帽儿山,像人戴着帽子;那个叫玉兔山,还有兔耳朵。耀岭河两边过去有许多红柳树,水沟原本还叫红柳沟。
述发上中学时还放过排,就是把树木或竹子扎起来在水上当船漂。一说到丹江放排,我们几个都来兴趣了。问这问那。他便拿腔拿调起来。暑假里砍好的或买好的树,用架子车拉到丹江边,用绳子扎成排,放到荆紫关。一个檩条在这里掏两块钱,到那里能卖15块,十几个能挣百十元。上大学那一年暑假就放过一次。开学了,晒得黑黑的,同学们都不认识了呢。有时还放竹排,我脑子立马闪出電影《闪闪的红星》的画面来。放排至少得三个人,水路上有急流险滩,还有暗洞。排头一旦扎下去就完了,得高度警惕。一到荆紫关,丹江水面宽了,水流舒缓,往腰上拴一个锅盆,得意洋洋地敲着,唱起个“浪里咯噔”了。从这儿放到淅川县城,少说也得三天。吃饭到有村子处了,靠到岸边,给人家说几句好话,掏两块钱,人家给做一顿。冬天放排,水浅处,就得脱了裤子,在水里扛,冻得直打哆嗦。
前面一个山头叫旗杆山,一面坡像飘扬的旗。述发说,原来从下面走,老路那地方叫二仙传道,两个山靠得很近,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现在下面修水库,路不通了。就是莲花台水库,也是丹江出商洛的最后一座水库。
这个水库也是个发电站,一段时间又叫莲花台水电站,反正折腾了好多年没修成,不知道啥原因。
在水沟移民搬迁点,一排六层的新楼房立在耀岭河边。沿河的公路上行人不多,移民点的老人在楼下扎堆晒暖暖。这里的人有的是老田的本家,有的是山里的邻居,他都很熟。一见面他就急急跑上前给老人发纸烟。我们在移民点照了相,也没去他的老屋,二老不在世了,家里也没人。
来到小地名朱家场他最小的姐家。他姐也是个大个子,说话高声,也实在。家里也是贫困户,包扶干部帮助发展了5000袋香菇。院子的荆条木笆上,晒着不少刚摘下来的香菇,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这会儿,这里的天蓝得很,山上还有片片绿意,是常青树,也叫冬青树。说话间,他姐便忙活着给我们准备午饭去了。
我们等吃饭,也没事,就顺着耀岭河而下,去看丹江。河谷还有几棵大叶柳树,都在老碗口粗。河里大石头一块挨着一块,河水清得一眼能看清潭底里。述发说,曾有神仙路过这儿,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就在此住下传道。临走时,给留下了金碗银筷子。过去人办喜事便到潭边石头上烧一炷香,金碗银筷子就从水中飘起来了。这说法不可信,可让人神往。
顺河继续朝下走,有六七里路就到耀岭河出口,也就是耀岭河与丹江交汇处。
丹江流到这里,水面变宽,足有二三百米。在两河相交的西北,有一个渡口,停着一艘红铁皮船,在江边摇晃着。渡口后面的慢坡平台上有一棵核桃树,树下是临时搭建的简易的窝棚。里面有一张床,床边放着杂物,乱乱的。后面有六七家废弃了的民房,都是石头砌的外墙,因修水库搬走了,偶尔回来到地里收拾收拾。核桃树下坐着摆渡人跟另一个老人说话。摆渡人叫汤继增,66岁,水沟人。述发问还认识他不?老汤摇摇头,一听说曾经是同事,这才淡淡一笑。他当了4年民办教师,1974年到湘河区电影队放电影。后来在西安打工,现在年龄大了,打工没人要了,就回来了。
2015年,他接过摆渡这活儿,村上给一点补贴。年轻人嫌收入低,也寂寞,没人干,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
丹江东边住着十几户移民户,加上水沟的人要去河那边,都得靠船。村上一年给补贴5000块,坐船的一个人收两块钱,遇着摩托了一次收5块,本地人可以包年,一年只收几十块。收的钱都归他自己,一年也就是个万把块。这里离新修的丹江莲花台水库大坝不远。水库一蓄水,这渡口就淹了。水面更宽了,要是能行的话,他还想买个动力船。
他的铁壳船平时就停在岸边,船的一头有个竖孔。船停下后,他把船上的一根一头削尖的木杠子插下去,插到船底河床的沙子里,船就稳稳地停住了。船另一头有一根长铁丝,将船挂在上游几十米处一条横跨丹江的粗钢丝绳上,钢丝上有一个圆环,圆环系着控制船的细铁丝。这样就不致于让水把船冲走。摆渡时,他用竹竿撑,船横着过江。他动作很老练。我们一行登上船,几分钟就到河对岸。踏上软软的沙,很舒服,说不定这沙滩上还有我老家苗沟河冲来的沙子哩。沙滩边上是一片竹园,园子后面有几户人家。家里不见大人,只有一个十来岁的女孩。乘船返回时,给老汤掏钱,他却一扬手说:“这不是糟蹋人哩么,咋能收你的钱哩,能见上你们这些文化人都是我的福气哩么。”
下午一点才回到述发他姐家,大姐一下子给弄了十几个菜。有鲜香菇炒青菜、水煎豆腐、洋芋粉皮炒腊肉、炒白萝卜条、干萝卜丝炒粉条,香得直叫人流口水。大姐还不好意思地说:“咱山里也没啥稀罕东西招待,都是自家种的菜,让你都见笑了。”大姐还拿出六年西凤叫我们喝。后来我才知道,那酒是亲戚拜年时送的,没舍得喝。她那份热情很真诚。还有那热腾腾的手擀面,浇上旺旺的油辣子,那个香哟,至今都忘不了。
告别田大姐,翻过旗杆岭,沿丹江下行,到了莲花台村。莲花台水库大坝已经竣工。这个电站在湘河镇丹江上游7公里处,距县城51公里,是坝后式季调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6614平方公里,当年平均径流量13.47亿立方米,混疑土重力坝高72.9米,坝顶长220.5米,总库容9537万立方米,调节库容4133万立方米,总装机4万KW,年均发电量1.1亿KWH。
来到湘河镇枣园村,这里丹江水面开阔,还有一个渡口,有船泊在岸边。后面有人家的屋舍。这里就是月亮湾,贾平凹的小说《小月前本》里的渡口原型就在这儿。
路过梳洗楼村,这里是全商洛海拔最低处,有二百来米。听这村名也像有神奇的故事一样。老田说,东周襄王的王妃苏娘娘,在此平定寇乱,休息时在楼上梳洗打扮。这里还有梳子的痕迹。又听传说是王母娘娘喜欢这里的丹江景色,曾在这里梳洗仙发,才有个梳洗楼的名字。有古诗也这样赞美梳洗楼,“高楼临水净尘埃,古石玲珑作镜台。秦楚云山开阔处,一帆飞去一帆来”。当时丹江两岸山上有城堡,分属陕西、河南,传说中的“两城夹一河,船走城中过”,说的就是这里。
梳洗楼庙建在公路边一个小山包上。大概是明万历年间建的,三间土木结构大殿为八角转顶,四水归堂的两重大殿,毁于火灾。2015年10月4日,当地热心人捐资,修建了娘娘庙。
我们从一农户家后院墙边的小路,拾级而上。到庙上,有一位女香客正在上香磕头。站在庙前放眼望去,冬日里的丹江一片静穆。水静静地流淌,有几只野鸭在水里游弋。岸边的芦苇花在风中摇曳,让人一下子想到孙犁先生写的白洋淀了。
到这里的丹江边,还有一座“护林乡规”的石碑,是清光绪十三年立的,临水阳额题“规留万古”,碑文大意是,这里曾设税卡,一人敲诈税款命案,裁撤税卡的经过;阴额题“永垂不朽”,碑文说的是,这里是秦楚豫接壤处,“以商养生,各守本业,勿可妄为”。“漆树,偷砍一棵者,罚钱一千文,一枝者,罚钱五百文;柴山树林,偷砍一林者,罚钱一千文,砍一担者,罚钱五百文……”乡规约法八章,保护江边林木,可见祖辈爱林之诚心。在江边陡峭的山岩上,留有半手板子深,纤绳磨出的痕迹。可想,当年航运的繁荣,纤夫的艰辛。
下午六时左右,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来到白浪镇。在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界下车,穿过一条小河,来到白浪街。这里是一脚踏三省(河南、陕西、湖北)之地。在河南一边建有“三省客店”,店门左侧一面黑板上是河南作协副主席王怀让题写的:“三省四方客,十雨王风时。丹江携诗去,告与大海知”;门右侧几面黑板上用白广告漆书写着贾平凹的散文《游白浪》的全文。
“三省石”就在当街中间,修了一个仿古亭子,石上有一碑子,写着情况介绍,用玻璃罩着,边上的柳树叶子落了,柳枝在轻轻摆动着。述发当下是诗兴大发,吟道:
题三省石
脚踏三省石,心生爱国情。
丹江归大海,人文贯古今。
他让我把即兴之作写进文章里,留同学间一段佳话。我就原原本本抄录下来。2004年我来过这里,曾写下《游白浪》。当时一位同行友人说的趣话记忆犹新。“要是一个醉汉醉卧街头,头枕陕西,一脚在河南,一脚在湖北,岂不成了醉三省了。”现在看来,要真有人醉卧街头,还真是那么回事呢。
在返回的路上,家里人电话说沙河子姨夫过世了,也就是三姨夫,住在丹江边沙河子党塬村。人到中年,头上的老人一个一个慢慢都走了,那份悲痛也不再十分强烈。他们的离去,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感悟。连夜我赶去给姨夫守灵。现在农村不论山里还是川道,年轻人几乎都不在家,不是外出上学,就是进城打工。谁家遇到红白喜事,再忙,打工的都要撂下手里的活,赶回来帮忙。这在农村成了不成文的规矩,谁家都有老有小。村里谁家一有事,不是村干部,就是有威望的长者叫人电话通知。我到姨夫家时,总管已经安排好一切,那些赶回来的年轻人,都分头忙乎着。这些人回来,村里也一下子恢复了过去的热闹。干完手里活,他们轰在院子打三代(玩扑克牌一种)或搓麻将。说是坐夜守灵。玩耍式赌博,喊喊叫叫一整夜。天亮了,冷水抹一把脸,又去忙分给自己的事儿了。下葬前一天晚上,女婿外甥要给请鬼兹(乐队)。先是摆盒子,亲戚邻居男的女的,把献祭品托在盘里,扭着八字舞,鬼兹队不停地吹着乐曲。完了,就是亲属点戏点歌,以示孝敬,一首歌十元。这时候点的歌就不分喜呀悲呀,啥都行。比如《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是商洛》等等。最后是秦腔折子戏,一唱就到后半夜,老人們再累都要听完。下葬一早,八台十六台在定到人。起灵了,他们稳稳当当抬着棺材,一步一步走着。下来一系列活儿,也是这些人去干。埋葬完。中午招呼坐席端菜。等客人吃好了,这些帮忙的才坐二跑子(帮忙的第二茬吃饭)。这时候才喝酒划拳,也算放个乏。等吃完了,洗碗洗锅是女人的活,送板凳桌子、平场子一些粗活是男人的。遇到谁家娃结婚,外出打工的也都回来。热闹好几天,忙乎好几天,村子也活泛好几天。他们一走,村里剩下老人和小孩,一下子又冷清了。
商南县城有一条河穿城而过,河叫县河。也许是因河从县城而过才这样叫的吧。这条河发源于蟒岭主脊,就在原来曹营乡的界岭沟。界岭北就是河南省的卢氏县。县河流经张家岗、徐家店进入丹江。这条河长46公里,县城以北大约20公里左右是峡谷段,落差在455米,县城以南到河口处,26公里,落差180米,这一段也是基本农田区。县河水库就在县城北4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道常流量0.2立方米/秒。1969年12月动工,1973年12月主体建成,有效库容468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兼蓄洪、发电、养鱼的小(一)型水库,设施灌溉10460亩,有效灌溉7000亩。现在的主要功能为县城供水。
2017年12月16日早八时左右,我们就来到商南县河水库大坝上。大坝也是公路,坝一侧有两层办公楼。下车见一楼一间门开着。一问,才知道是林业检查站。站长杜献安,微胖,圆脸,说话声音大大的,对我们很热情。请我们上二楼喝茶,他笑着说:“是商南的老白茶哩。”他的办公室也是宿舍,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套沙发,几个木凳。桌上有一套紫砂茶具,还有几瓶酒。他井然有序地烧水、烫壶、洗茶、沏茶。他对喝茶还是很讲究的。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这才和我们同坐,在电磁炉边聊起来。
他46岁,家就在三省交界的白浪街,他家房前是河南人,屋后是湖北人。小时候就是和湖北、河南的小伙伴一块放牛。他当了十三年兵,在西宁、天水、兰州都呆过。转业回来就到县林业局工作,给两任局长开过车。后来到林业站的。他父亲也是当兵出身。曾在北京警卫团服役,从正营级退伍回县上工作。当过县公安局局长,因他们姊妹小,家里没人种地,又要求调回湘河镇派出所。他说,他父亲曾说他是个放牛娃出身,把四个娃养大都不错了。他抿了一口茶,幽默地說:“我爸是真共产党。在乡里一大早就到村上早早喊农民上工干活。他从不拿人一分钱,死的时候身上仅有20块钱。”
他们站只有三个人,负责库区流域林场的管护。检查那些到林区打野猪、黄羊、穿山甲的猎人,还有偷挖树根、挖兰草等名贵花木的人,还有那些乱砍滥伐的。24小时要值守。巡山一次,单趟就要走40多里,带上干粮一跑就是一天,苦得很。不法分子很狡猾,派人侦察他们,还有偷伐木料的都雇有律师,想着和他们打官司。老杜笑着说:“他们把毛主席的游击战用的美得很,知道我的车号,和你捉迷藏。有时候真把人气得肚子疼哩么。”没办法,他们就和当地群众交朋友,找群众给放哨,带上几瓶酒、几包烟给群众。他指着桌上说:“你看那几瓶五粮液,就是给他们准备的,都是纯粮食酒,喝呀,给你们热些。”我摆摆手,疑惑着,这分明是普通酒瓶装的酒么,咋是五粮液呢?老杜看出我的心事,说:“这酒是五种粮食烧的酒,咋能不是五粮液呢,不过这个五粮液,不是商店那个五粮液了。”说得大家都笑了。他也一脸无奈地说:“我们没有警车,没有制服,那些人就不怕。下电猫的,下午四五点到山上下,一早天不亮就收了,想套野兽哩么。有时电猫电了他们的人也不敢言传。唉,我们也可怜,被从这个山沟调到那个山沟,东沟西岔都跑遍了。”他又抿口茶,抽了一口烟,说:“只要咱不吃不贪,执法底气就硬。河南人是三板斧,你要镇住他了,他就怕你。只要你没事情,谁都不怕。他们还有个拉木头协会哩。我们不吃他的,也不怕他反咬。”他又给我们添了茶水,说:“人要学会知足,你的幸福感由你自己把握。工作干好,对得起党就对了。不说吹的,叫我当个副县长也难不住我。媳妇说我没本事,我说有本事我还要你哩么。”说得小屋里又爆出一片笑声。说到子女,他要孩子迟,女儿11岁,儿子5岁。女儿曾跟他开玩笑说,她结婚时让他不要上台发红包,就拿根竹竿递上了就行了,免得一瘸一跛丢人显眼。又让我们笑得差点把嘴里的茶水喷出来。他从小受父亲影响,热爱党,喜欢毛主席,爱看毛主席的书,在车上都挂着毛主席像。他说:“我最喜欢他老人家。我出生不几年老人就走了,我没见过他,却有一种感情在骨子里。几百年毛主席的话都不会过时的,有人骂党哩,我说你想想叙利亚、阿富汗、中东那些国家,没有温暖不说了,生死只是一瞬间呀。那些娃多可怜呀,那些妇女多可怜呀。我们国家多好呀,咱现在能安安然然坐着喝茶呢。”
告别老杜,车子在水库边水泥路上拐了一个弯,路边靠左手一个大铁门,这就是县河水库管理站的院子。周末,有三个人在值班,一个年长的男人,一个小伙,一个微胖的女的。他们现在的任务主要是给城区供水,这里是县自来水公司一个车间。水司也归到省水务集团了。他们的工作是夏季防汛,冬天防火,主要管理水库迎水面的山林。平时管水的安全,有游人了,及时清理垃圾。路边就有垃圾箱,还有温馨提示。钓鱼是不允许的,鲢鱼能净化水。一句话就是保证城里人有干净的水用。小伙子叫薛峰,水校毕业的,女的叫陈艳。他们热情地让座倒水。他们中午在单位吃饭。院子还种有蔬菜。晚上不值班才回家。他们的工资财政拨付百分之八十,其余由省水务集团解决,整个资产归人家集团了。
随后,我们沿河边的路进山。小河两边散落着住户,有好几个住处都长着一堆堆翠绿的竹子,在冬天里也绿得叫人心疼。这里原来是商南县曹营乡,现在合并到城关街道办事处曹营社区,有三四千人。听当地一位老人说,这里叫北山,两条沟,一边是东北山,一边是西北山。相传,曹操曾带兵在这里安营扎寨,才有了这个地名。这里群众以种香菇为主。一个村子种香菇有上百万袋,二百多户人家的收入主要靠香菇了。我们来到一个大棚里,这是曹营社区三组方明生家的,他妻子和几个妇女正在摘香菇。他们家的一万多袋香菇长势很好,货都被河南人上门收走,销到外地。
又走一截,路边一家商店,经营各种百货和烟酒。小伙子是从别人手里接过来的,人家干了一二十年了,到他手才三年,效益一般化,只是方便周围的人。这时,来了一位老汉,买盒烟,看样子也就六七十岁,一问都八十一了,我们都连声说,看不出,看不出呀。老人干练地说:“还小着哩么。”
来到上店组香菇户丁桂香家。她家院子晒满了香菇,个个都有小碗口大,我们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香菇。丁桂香说,这叫“香菇三十一”,是从福建引来的,长得大,也好吃,最大的一个都在斤把重哩。他们家种了一万二千袋,头茬菇就卖了两三万。家里也有烘烤炉,烘干,切成细条条,卖给贩子。说话间,路上一辆时风车飞奔而过,拉了高高一车干香菇。过去都是从自留山上砍树,现在不让了,只好从外地拉锯末子做成代料袋。新鲜菇三四块一斤,干菇卖到二三十块,八九斤鲜的干一斤。一袋成本3块,毛利在三四块钱。
继续溯流而上,来到界牌岭。这里就是陕西的商南县与河南的卢氏县交界处,山那边是河南,这边是陕西。山不高,满山都是树木,像发黑的骨架子。有一股清泉从毛草沟里流出,这便是县河的源头了。在界牌岭半山腰的公路边,一位老人坐在大石头上,老人头上被蓝绒线帽子盖得只露出瘦脸和一堆白胡子,眼睛还很有神。老人71岁,叫路占荣,手里拿着鞭子,身下的小溪旁有几只羊,在啃水边几堆绿草。老人见我们下车,便站起身来,两手插在蓝羽绒服兜儿里,左肩上还挎着白色的布包,跟我们拉起话来。他放羊也有三四年了,今年也卖了几只啦,一只羊能卖一千二三。他还种了些魔芋,也能卖俩钱。两个儿子都种香菇。这时,一辆拉香菇的三轮车在路上停下。他把老人叫姑父。老人的妻子就是卢氏四坪乡毛河村人,他们属于跨省的婚姻。他一车拉五六百斤,回去一两一袋包装后出口,卖到日本、韩国,远处到非洲国家。他一天跑下来能挣五六百元。小伙子叫王金峰,说他那儿还烧酒,要买了找他。他还要再跑一趟,还有十几大包货没拉哩。问候了他姑父,就发动车了,三轮车爬坡加大马力,声音很大。
上到岭上,在豁口卢氏县的蓝牌子下合了影。老喻笑着说:“我们也算出了一回省了么。”山上的树几乎都落光了葉子,瘦骨嶙峋的可怜样儿。这里海拔1122米。又朝卢氏方向下坡走了一段,阴坡还有积雪。
返回时,我们又到丹江支流的青山河畔。这里的青山老街是商於古道的一个咽喉,老街在文碧峰北坡,峰的南坡就是丹江。晚年归隐的王安石曾云游到此,留下诗句:“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里的“千帆”说的就是丹江上的行船了。在青山街西头有一棵大叶古柳,六个人都搂不严,树高30多米。又称“尧夫柳”。相传是北宋理学家邵雍亲手栽植。他在这里创办了青山书院,当时有三省八县学子前来就学。他除了讲学,便是闭关修道。从1058年到1061年,在这里呆了4年。
机构改革,我到了新单位,包扶的贫困村调整到商南县湘河镇莲花台村了。2019年5月21日早7点,我们单位全体同事一块坐车,快十点才到村上,一到就入户。村子正好就在丹江出商洛最后一座水库——莲花台水电站坝下,海拔只有300多米。我包抓的一户就在村委会后面沟叫台子组里。女的在家养鱼养鸡,男的在水库上打工,刚回来吃中饭,说一吃还去加班,一月4000多块。了解了他家情况,就下一步发展作了谋划。他匆匆吃饭,骑摩托走了。我和女的拉拉家常,就走到路上。河边有不少一搂粗的树。问女的,说是柳树,我没见过这样的柳树,同去的小陈用手机上下载的“花伴侣”查,是枫杨,又叫麻柳,还真是柳树一类的。回到村部,廖支书陪县长检查刚回来。他三十多岁,瘦脸,下巴有几根胡子长长的,人很能干。曾在县秦东公司当过副总,去年回家乡带大家发展。村上先后组建了六家村集体经济村企联建公司,像商洛市吟莲花农业发展公司等。他说,今年正月初三在丹江上搞的河灯文化演艺轰动很大,一下子就来了几万人。他叫来铁路上退休的韩长学老人。老人也是那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老人说,他和廖支书的父亲当年曾经组建基建队,规划修建1000多米的丹江河堤,因没钱,未实施。小廖也是回来完成他们愿望的。河灯文化也是他俩不谋而合的。这里五十岁以上的人,百分之八九十过去都放过排。韩长学老人从初中到高中每个假期都放排。演艺通过祭拜、送行、祈福、庆迎、展望,再现当年放排的场景。祭河神保平安,送亲人战艰险,放河灯祁幸福,迎亲人喜凯旋。老人喝了一口茶水,又说,这里原来叫庙沟村。清代建有一里长的庙沟街。街上有餐馆、茶馆、商店、旅店,光粮食、桐油和香油加工就有好几家。船队、骡马队的人,满街都是。相传,乾隆年间,一年夏天,老河口一客商,率船队运货,因丹江无水,只好在这里等待。梦见财神爷骑着黑虎见他,让出钱盖庙。第二天组织客商烧香祈愿,不大工夫就下雨了,丹江河水也涨了,船队也顺利到达龙驹寨。返回时,在这里捐资修建了黑虎财神庙。水运客商路过,一定要进庙拜财神爷、龙王爷,保佑平安。后来就因台子组有一处,地形山势很像莲花,中间有个很大的平台,人们才称莲花台了。支书淡淡一笑,说:“吟莲花是我们的品牌,将来的土特产、苞谷酒都会用这个商标的。”我也笑着说:“那赶紧注册,小心别人抢去了。第一批产品出来,我要买着送朋友。”中午在村廉政灶吃的就是土鸡蛋、鲜香菇、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