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代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影响下,陕西是有一批以乡村题材写作的年轻作家,他们站的是陕西的队列,已有不凡的成绩,而又迈着坚定的步伐重新出发。面对着新时代新乡村新写作,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家都在努力探索和辛勤实践。我再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现在不能像前两代作家来自乡村的那种本色出场,也不能像柳青那样在乡村一呆十三年了。但是,不管你在城里是专业作家或自由写作人,还是业余文学写作爱好者,只要你以乡村题材写作,就一定要走出书斋,走出城市,去乡村走走。旧的乡村概念早已过时,新的变化新的生活必须了解。能在那里蹲点就蹲点,蹲不了点能多去就多去,多去不了能有什么渠道就建立什么渠道。总之,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种口号,而自己得了解,得体验。我举我一个例子,写《带灯》的时候我跑了那么多村庄,认识了一个乡镇干部,她成了《带灯》的生活原型。而从那以后,十多年了我们一直密切聯系,仅脱贫攻坚,她是一日复一日,每日一条至两条手机短信给我讲她从早到晚的具体工作状况和精神状况。我本来对乡村生活熟悉,她一说到什么,我就立即明白怎么回事。所以脱贫攻坚的每一步进度,我都了如指掌。我们现在是朋友,甚至成了亲戚,而她和她的工作短信就是我在乡村的线人和认识新乡村的窗口。
二、去了解新的乡村、新的生活。虽然我们是作家,但不能是仅仅奔着要收集创作素材的任务和目的去的,而应有一种大的情怀、大的意识,即:从关注、观察、研究、思考整个人类出现了什么困境?从关注、观察、研究、思考中国乡村的变革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生着何种意义?有了这样大的情怀和大的意识,走进新的乡村,深入新的生活,就会发现人民的意志和伟大的创造,发现历史的脚步和历史的脚步在群山众壑间的回声。而创作的素材自然扑面而来,随手可得。
三、这个时代乡村题材写作,作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大的勇气、大的真情、大的热忱、大的艺术能力,否则你无法深入生活。就是你在生活中却无法把握,抓不到本质,你更是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无法精彩。我曾经在关于读书的话题上说过这个意思:我们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里强调读书,但很少提及我们的作家写了哪些可供读的书?我们的读者又真正读懂了需要读的书了吗?问题是,我们缺少了写作好书的能力,同样缺少了我们阅读好书的能力。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确实对我们是一次考验,能不能写,能不能写好,需要担当,需要真诚,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写出的应是思想认识上具有价值的和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作品,而不是就事论事、粗糙的、浅薄的、投机虚伪和概念化的东西。
(本文为贾平凹在2020年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的发言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