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刘敏
摘要:通过对中职导游专业地图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市某旅游学校为例,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意向图分析后发现,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地图知识不全;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地图能力较弱;教师态度导致学生地图意识不强;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地图情感较淡。对此提出培养地图素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职;导游专业;地图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8-0064-07
地图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地图可以有效传递地理信息,帮助人们正确判断事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为规划、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中职导游专业学生的地图素养是其基本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不仅是提升综合素养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更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目前,从国内研究来看,地图素养的概念理论、提升策略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大部分研究对象为初、高中生或小学生,研究领域多为地理学科,对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地图素养的研究鲜少。因此,深入导游地图素养培养的研究,有利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旅游教学质量提升,为现代化旅游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研究综述
地图的概念随着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不断变化发展。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地图是整个地球在平面图上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缩小的图象[1],该定义反映了地图的概括性和直观性特征。美国地图学家罗宾逊认为,地图是周围地理人文环境的图形表达[2]。与之非常相似的是莫里森,他提出地图是事物间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图形表达[3],两个定义同时强调了地图图形符号的抽象概括。我国地理教科书对地图的通用定义是“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缩小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4]。综上所述,地图是概括反映现实地理事物、地理信息的符号平面图。
西方“素养”一词从“识字”一词衍生出来,最初含义是“识字、有读写的能力”,后延伸为“受过教育,有学问”[5]。素养在中国工具书中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平日的修养”[6],偏重于动态的修身养性,多指平时自我所表现在品格、意识、文化等多方面的行为特征;二是指“素质”,偏重于静态的度量,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素质即“素养”,指人们通过平时努力学习和刻苦锻炼,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如知识素养、能力素养[7]。现实生活多采用该解释。
我国最早对地图素养进行定义的是冯忠跃、李永全,其发表的《中学生的地图素养与培养》提到,地图素养是个体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地图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8]。2010年,冯忠跃结合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建立初中生地图素养指标体系,并在地图素养概念中增加地图知识的内容,提出地图素养是经稳固的地图知识积累后,利用地图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行为特征[9]。2018年,冯忠跃等对地图素养的概念做了进一步详细修订,其中提到地图品质,即地图情感这一概念,把地图素养定义为个体经过学习所获得的基本稳定的地图知识与技能,以及运用地图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品质[10]。这也是学界关于地图素养比较认可的概念[11]。笔者认为,地图素养是个体通过系统的学习所掌握的地图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情感。各国专家学者都已认识到地图素养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对地图素养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尤其在各国地理标准中均有体现(见表1)。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构建
国外学者哈坎、德米尔通过建立量表研究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地图素养,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该量表由四个因素组成:阅读和解释地图、使用地图、地图执行程序以及草绘地图[18]。劳顿巴赫等学者使用地图阅读任务分类法评估开发设计工作人员的地图素养,定义了六个级别的地图阅读任务,1-4级(识别符号体系、定向、定位、测量或估计)被认为是地图素养的最低要求,进而应用于高级板块(计算或解释、提取知识)[19]。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初、高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20]。王小丽、何诗、庄科敏、张喆把课程标准的三方面列为地图素养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21-23],其中,张喆的13项二级指标最详细。冯忠跃在构建初中生地图素养指标体系上研究较深,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他把地图素养分为4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依次为地图知识、地图能力、地图情感以及地图应用意识[24]。
1.一級指标
本文依据以往学者研究成果和中职导游专业特点,最后确定一级指标为地图知识、地图能力、地图意识、地图情感。地图知识是学生学习地图习得的地图基本知识,如定义、类型等,地图知识是地图能力、地图情感的基础。地图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图能力的大小是判定地图知识掌握多少的有效手段。地图意识是指学生在掌握地图知识和地图能力之后,在学习生活中自觉主动使用地图的习惯。地图情感是指学生在地图知识和地图能力上的态度、情感。
2.二级指标
地图知识方面,将地图历史、地图要素、地图类型、地图功能、地图软件作为评价指标。地图历史包括地图演进历程和旅游地图发展史。地图要素包括地理基本要素、旅游地图主要图素。地图类型主要指旅游地图类型,分为三种分类方式。地图功能包括服务功能、广告功能、科教功能[25]。地图软件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搜狗地图、腾讯地图等。
地图能力方面,中职导游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指标包括选择地图、阅读地图、讲解地图、运用地图、设计地图。选择地图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场景选出合适的地图。阅读地图要求学生读懂地图中的符号、文字、数字、色彩、标志所代表的意义。讲解地图是指利用地图信息结合相关地理知识,讲解地理环境的分布规律。运用地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比例尺准确换算出两地点间的实际距离,以及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定位。设计地图包括填绘旅游区域图、设计旅游线路。
地图意识方面,包括地图工具意识、地图构建意识、地图版图意识。地图工具意识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地图的习惯。地图构建意识是指提到某一地理位置时,学生能够有意识并快速在脑海中构建出该位置所在的整体区位图。地图版图意识包括景区版图意识和国家版图意识,景区版图意识要求学生对景区景点分布格局要有整体的版图意识,国家版图意识要求学生要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完整的意识。
地图情感方面,具体表现为地图兴趣、地图审美、地图价值。地图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地图时保持感兴趣的状态。地图审美是指学生能否感悟到地图美感的存在,以及对不同类型地图的色彩、格局、形状等整体状态所持有的态度。地图价值指学生在学习地图时能否认同该地图存在的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3.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设计了二级指标的框架体系,且对不同指标有不同要求(见表2)。
(二)调查对象
以北京市某旅游学校导游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选择这所中职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是:第一,学校创办于1985年,时间较早,是北京市教委主管的唯一一所市级重点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第二,学校开设有单独的导游专业,能够取得较好的数据结果。
调查问卷共发放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94.5%。使用SPSS20进行数据处理,信度系数值为0.864,KMO值为0.822,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小于0.00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导游专业一年级1班、2班和二年级1班、2班的学生。女生多于男生,一年级学生比例略高于二年级学生的比例(见表3)。
三、院校实践:导游专业地图素养评价
(一)总体情况
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测试题地图知识、地图能力满分为120分,120~108分为优秀,107~96分为良好,95~84分为一般,83~72分为及格,72分以下为不及格;问卷题地图意识、地图情感最高分为3分,3~2.7分为优秀,2.6~2.4分为良好,2.3~2.1分为一般,2.0~1.8分为及格,1.8分以下为不及格。通过调查发现:地图知识、地图能力总平均分为69.8分,属于不及格等级;地图意识、地图情感总平均分2.43分,属于良好等级,虽然大部分指标达标,但部分指标仍有待提高(见表4)。综上所述,北京市某旅游学校导游专业学生地图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在各指标上存在差异。
(二)逐项结果
1.地图知识不全
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对常见地图基本要素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但对旅游地图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首先,学生对旅游地图图素掌握不全,认识较狭隘,缺乏整体知识框架。其次,学生对不同类型、历史时期的旅游地图了解较少,不知道具体名称。同时,学生对信息时代地图新技术,如3S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够,容易和其他信息技术产生混淆。这些都反映出学生未能全面掌握地图知识,作为导游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对旅游专题地图的掌握相当不够。
2.地图能力较弱
通过对地图能力试题分析可知,学生的地图能力在地图素养中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一环。首先,学生无法将地图信息与地理规律有效结合,由于许多学生看不懂图,无法从中有效提取地图信息,图文转换能力较弱,所以造成无法清晰地讲解地图。其次,学生的填图用图能力较弱,学生无法用地图把旅游路线进行串联设计,绘图能力普遍较差,学校简单平面导游图的绘制合格的人数仅有10%(见表5),说明学生平时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
3.地图意识不强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没有形成经常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没有形成较强的地图意识。在交通道路快速发展的时代,仅有一半学生经常使用地图,地图使用意识较低。在提及某一地区时,学生的脑海中不能及时构建该地区的区域图,没有构建地图的意识。此外,涉及国土和疆域的国家版图意识还亟待加强。导游专业学生应该形成强烈的地图意识,为提高工作效率做准备。
4.地图情感较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地图不排斥,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说明地图情感较淡,兴趣一般。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地图审美,但对旅游专题地图的审美属性了解较少,可进行旅游地图审美文化培养。此外,认为地图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可以表达某些价值。整体来说,中职导游专业学生的地图情感还有待提高,应激发兴趣为学习地图提供基础。
(三)原因分析
针对中职导游专业学生的地图素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调查前后的深度访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因变量用Y1、Y2、Y3、Y4表示,分别代表地图知识、地图能力、地图意识、地图情感,自变量用X1、X2、X3、X4表示,分别代表教师态度“老师是否强调过旅游地图重要性”、课程设置“老师是否开展过旅游地图基础知识专题课”、教学手段“老师是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地图教学”、教学内容“老师是否设计过填图画图等技能实践内容”。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得出四个方面分别对地图知识、地图能力、地图意识、地图情感产生不同影响关系。
1.课程设置因素
课程设置“老师是否开展过旅游地图基础知识专题课”,对地图知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t=5.396,P=0.000<0.05)(见表6),结合调查前后对该校导游专业学生的深度访谈,学生地图知识掌握较少,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实际中开设的旅游地图基础知识课程相对较少。
北京市某旅游学校导游专业的课程多与导游基础、导游业务等相关,范围较为狭窄单一,较少涉及到地图学,旅游地图课程的设置更是少之又少。學生2说:“我们专业没有专门的旅游地图课,仅仅知道旅游地图的部分知识,比如旅游地图的要素有哪些,其他知识掌握的不全面”。学生7说:“平时上课学习导游的一些基本业务能力,比如如何接团怎样处理特殊事件,对于地图的学习很少,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有系统的学习”。北京市某旅游学校导游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的旅游地图理论知识,对旅游地图的定义、构成要素等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地图知识掌握不全面。在德国等国家许多高校的旅游系已开设旅游地图课程[26]。旅游地图是专题地图,是地图学的一个分支,除具有地图的基本特征外,还有自身内涵,能够直接为游客服务,是旅游活动和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教师合理设计旅游地图基础知识专题课,在课堂上有规律有目的地对旅游地图知识进行讲解,有利于将散杂的旅游地图知识系统化,使中职导游专业学生有效掌握地图及旅游地图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教学内容因素
教学内容“老师是否设计过填图画图等技能实践内容”,对地图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t=6.974,P=0.000<0.05)(见表7),主要从正向影响关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学生地图能力较差是因为该校导游专业针对地图中填图画图等技能的实践内容设计较少。
學生地图能力较差,缘于教师对填图画图技能培养较少,对读图识图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导游服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填图、画图、读图、识图实践技能是导游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该校地图教学的实践内容不够,学生课堂上对地图的运用仅限于查找地理位置及信息,对运用地图设计旅游路线,将各种景点进行归纳形成空间系统等实践技能的培养较少,使学生在进行旅游资源记忆时,因对地理空间感模糊,无法把众多地名有位置感地相结合,旅游景点与旅游线路记忆不全面。同时,教师在导游专业课程内容教授中,过于侧重于专业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尤其是与地图的衔接,从而也导致了填图画图等能力培养的程度较低。
3.教师态度因素
教师态度“老师是否强调旅游地图的重要性”,对地图意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t=4.278,P=0.000<0.05)(见表8)。平时教学中若只单方面开设基础知识专题课,简单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灌输,教师没有从思想上强调地图重要性,容易造成学生应试思维,学习地图仅为了考试。在调查该学校导游专业后发现,因教师教学中对地图重视程度不高,造成学生自身地图意识较低。
教育学中认为教师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模仿性,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对地图的意识与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是影响学生地图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与几位学生深度访谈发现,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较少向学生提及地图的重要性,并没有意识到地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认为地图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此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而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并不注重地图的运用,仅在讲课需要时才查阅地图,自身没有形成经常使用地图的意识。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因教师意识的原因,课堂上较少接触到地图,教师也没有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其便认为地图是可有可无的学习工具,造成地图意识不强。
4.教学方式因素
教学手段“老师是否使用多种方式进行地图教学”,对地图情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关系(t=6.373,P=0.000<0.05)(见表9)。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单一的地图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地图兴趣不高,地图情感较弱。
就课堂教学手段而言,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枯燥。绝大多数教师倾向于运用教材中的地图讲解,再进行口头讲授,让原本就有些抽象的地图更加复杂难懂,导致学生地图兴趣缺乏,地图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教师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简单的平面地图,没有声音、动画等动态的效果来加深学生的感知,学生获得的相关知识都是通过教师讲、耳朵听获得的,缺乏自身的亲身体会,所以导致学生地图兴趣不强,没有构成一定的地图情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地图素养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地图知识不全,特别是旅游地图知识方面,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上,旅游地图基础知识课程开设较少;地图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地图的绘图填图能力上,原因在于课堂中填图画图等技能实践内容较少;地图意识不强,教师自身对地图重视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用图习惯;学生地图情感较淡,原因在于教师对地图的教学方式较单一,学生对地图学习没有形成浓厚的兴趣。
(二)建议
一是开设旅游地图基础课程,拓宽学生地图知识。旅游地图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化教学,课程开设要考虑地图知识自身的知识体系、难易程度、特点、分类等,也应合理设计课程的课时计划。二是增添地图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在中职导游专业主要课程中结合地图增添实践教学内容,例如在《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中,可以绘制基本资源点和主要地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是转变教师原有态度观念,增强学生的地图意识。中职导游专业教师自身要认识到地图素养的重要性,课堂上应增加地图的使用频率,对地图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还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地图意识方面的培养,课堂上时常强调地图对本专业课和导游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四是运用多种地图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地图情感。中职导游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教学软件,综合运用多种地图教学手段。例如,进行多媒体教学,根据课程内容插入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立体化、动态化地图,通过视频、动画、色彩、线条等将地图多维度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感官,加深学生的感性经验。
综上所述,本研究仅对北京市某旅游学校导游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四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样本数量有限,研究结论可能不够全面,未来研究中可增加样本数量。
参考文献:
[1]向传璧.地图的基本特性与定义简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53-57.
[2]李霖,许铭,尹章才,等.基于地图的地理信息可视化现状与发展[J].测绘工程,2006(5):11-14.
[3]刘复刚,吕晓辉,张立人.地图学及地图的基本特征[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101-106.
[4]廖克.地图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26.
[5]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35-39.
[6]《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086.
[8]冯忠跃,李永全.中学生的地图素养与培养[J].地理教育,2006(2):65-66.
[9][24]冯忠跃.初中生地图素养指标体系及价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7):34-35.
[10]冯忠跃,刘咏梅,张周.分段培养小学生地图素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8(22):21-22.
[11]徐兆中,桂柱.论以定向越野教学培养大学生地图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164.
[12]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S].华盛顿:美国第27届国际地理学大会,1992:1.
[13]曾玮.英国KS3国家新地理课程标准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92-96.
[14]地理社会课程教材研发中心课题组.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及内容[S].1994:2.
[15]丁尧清.地理课程标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日本[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5:104-114.
[16]德国地理学会.针对中等教育程度的地理教育标准[S].2006:4.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18]HAKAN K, DEMIR S B. Developing valid and reliable map literacy scal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education online,2014(2):120-137.
[19]RAUTENBACH V, COETZEE S, COLTEKIN A. Towards evaluating the map literacy of planners in 2D maps and 3D models in South Africa[C]. In AfricaGEO 2014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4(9).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義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王小丽.中学生地图素养培养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2]何诗,庄科敏.从手绘地图看初中生的地图素养[J].地理教学,2015(14):17-19.
[23]张喆.高中生地图素养评价标准构建及实证分析[D].烟台:鲁东大学,2012.
[25]王丽娟.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3):70-75.
[26]黄锡之.根据旅游地图的特点实施教学[J].地图,1999(4):34-35.
(责任编辑:刘东菊)
A Study on Map Literacy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Tour Guide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 Rui, LIU Mi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map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our guides, the study takes a Beijing tourism school as an example.It uses a questionaire survey, in-depth interview and intention map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iculum setting leads to students' insufficient map knowledge; the teaching content leads to students' weak map ability; the teacher's attitude leads to the students' weak map consciousness; the teaching method leads to students' feeling of map is weak, thus some suggestionsare put forward on cultivating map literacy in order to carry out targeted teaching in the future tour guide teaching.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ur guide specialty; map literacy
作者简介:李蕊(1993—),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服务。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精准扶贫战略下景区周边社区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8YJAZH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