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苗族的形成和迁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历史上的5次大迁徙,形成了今天聚居在中国西南和中南各地的格局。正是这样的历史迁徙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银器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据《新唐书》记载,唐贞观三年,苗族首领谢元深入朝的装束“以金银洛额”,是有关苗族银饰最早的文献记载[1]。到了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苗族地区出现了银钱,并逐渐取代了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方式,为银饰的加工提供了原材料,推动了苗族银饰的发展。自清朝以来,银饰开始向苗族各部落普及,并风靡一时。到20世纪80年代,银饰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银饰的出现是苗族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出苗族不同时期的生产力状况。传统民族技艺的产生都离不开人的生产生活创造能力,湘西苗族的银饰技艺也一样。从大量的苗族银饰首饰部件、立体造型、题材运用来看,在苗族地区,每人是必须拥有一件银饰的,制作银饰成为一种抒发情感的精神生产活动。装饰部位大多都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衣背、衣肩、衣边、背善、裙缘等,这些部位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容易被磨损,人们就佩戴银饰品来保护衣服。人们对这种既美观又实用的装饰品很喜爱,久而久之,苗族银饰慢慢从强调实用性的饰品,逐渐成为侧重于承载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审美乐趣、审美情感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银饰锻制技艺是湘西苗族民间艺术瑰宝,不论是银器还是银饰,都是由苗族工匠手工锻制而成,其图案及造型由银匠精心设计,从绘图雕刻到锻制,多达30道工序,工艺繁复,形式多样,造型别致。其种类按照使用方式和价格的不同可分为服装银饰、生活用银饰、收藏及观赏银饰、餐饮食用器具银饰等[2]。本研究着重论述服装银饰部分的具体分类。根据佩戴的部位,银饰可分为头饰、胸颈饰、衣饰、腰坠饰、手饰、脚饰等。(1)头饰,专指头部的装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2)胸颈饰,主要是修饰在人胸前、肩颈部位的银饰品。这些装饰多在盛大集会或者重要活动中佩戴,是苗族饰品中不可或缺的饰品,主要包括银项圈、银锁、银披肩、银链、银压领、银胸吊饰等。(3)手饰,人体重要装饰部分,也是湘西苗族银饰现存最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一类首饰部件,包括手镯、戒指等。(4)衣饰,与苗族服饰联系最紧密的装饰品,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银背吊、银背牌等。(5)腰坠饰,在苗语中称为“细则照”,只佩戴于腰部,主要有银腰带、银腰吊饰等,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右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小,但是更精致,造型亦更丰富。不难看出,再美的图案和造型都需要工艺支撑,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还展示出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纯手工锻制技艺有世代相传、子承父业的时代特征,当时生产条件并不优越,许多工具以及技艺都是靠苗族人的聪明才智研发而成。银饰制作的过程全部依赖手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引入,湘西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发展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每件纯手工制作的作品都是精工之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市面上机械批量生产的银饰相比,手工锻制银饰真正承载了湘西苗族的文化和传统。
湘西苗族银饰最基本的3大艺术特征为: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这些审美观点与苗族原始文化息息相关。银饰的创作主题多围绕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文化展开,隐秘封闭、山水环绕、原始多姿的自然生态给湘西苗族人民提供了自由丰富的创作空间。聚焦银饰创作的纹样,可以看出苗族银饰讲究抽象与具体融合、想象与实际融合,表现形式侧重于写实,以写意为辅助,主要通过写实体现苗族人的生活场景、展现传承千年的苗族神话传说、体现苗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也有将生活实际和神话传说两种不同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写意表现,可以说是将现实生活观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结合在了一起。
苗族银饰的视觉效果还强调整体性的审美感受,因此,其纹样在结构上常常对称,采用大小、粗细、简单或复杂的对比手法,非常讲究秩序感。有了这种秩序感的加持,一些看起来质朴的线条和图案多了一种规整、神秘的审美感受。
银饰锻制技艺工序繁多,能罗列的就有十几种,包括设计、熔银、压片、剪切、拉丝、治模、造型、锯切、雕刻、錾刻、掐丝、染色、镶嵌、酸洗、抛光等。其中,花丝工艺是苗族银饰技艺中难度系数最大、步骤最繁琐的工艺。这不仅要求银匠具备高超精湛的技艺,同时要求其根据传统审美特点和习惯,针对银饰局部的细节,刻画入微,注重造型的推陈出新。花丝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类银饰表现形式上,比如各式飞禽走兽、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甚至包括凤凰羽毛、龙的鳞片、蝴蝶翅膀、花蕊等非常细致的银饰表现形式。
花丝工艺也有粗件和细件之别,粗件主要是项圈、手镯,细件主要有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无论粗件还是细件,基本工艺大同小异,包括熔银、拉丝、搓丝、掐丝、焊接、镶嵌加固、洗涤这7大工序。整个过程非常精细,银匠不需要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新时代要求手工艺人通过创新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升并转换其在当今社会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3]。湘西苗族银饰属于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特征紧密结合苗族人的经济社会实际,在选材和制作上充分发挥“就地取材”的优势。按照严谨的造型结构、详实的操作流程,苗族银饰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个体的创新能力。由于现代审美观点和当下新科技新工艺的冲击,传统湘西苗族银饰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何创新成为关键问题。
现代设计语言大多简洁明了,考虑实物的实用功能,老子曾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当今人们推崇的极简美学,是一种哲学态度,更是一种美学语言。湘西苗族银饰不论是在类别还是造型上,都体现了当地人民特有的思维模式和造型规律,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展现了湘西苗族人民体现自我的造物思想。设计师可以尝试将现代设计语言与审美情趣有机融合于银饰设计中,如造型上突破银器皿只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的惯性思维习惯,可尝试一些现代花瓶、摆件等。比如在现代装饰纹样中加入几何形态,尝试更多的图案组合方式,让纹样具备现代感,最终达到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如图1所示,以花丝工艺为基础,采用湘西苗族蝴蝶妈妈的神话传说为设计理念设计的花丝花瓶,使得平面二维的银花丝向三维立体花丝转换,改善了银花丝过于平面、无立体感的弱点。玻璃材质的通透质感将花丝的精美构造衬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仅领略了花丝工艺的卓绝精妙,同时对湘西的传统文化有了更细微的了解。作品技术精湛、刻画细致入微,既包含了技术的艺术性,也缓解了人们对苗族银饰银器皿的审美疲劳。
湘西苗族银饰技艺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每个工序流程都有规范的操作程序,由此来保证成品的精细度与完整度。现代湘西苗族银饰品对技艺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探索,比如与刺绣结合,尝试项链、手镯等部件的研发,还有的与木头结合等。依据湘西苗族银饰讲究“意境”表达的特点,可以尝试银花丝与木质的结合,用简洁的红木线条描绘山水的外形轮廓,用银花丝来勾勒山水的意境,采用抽象的创作手法来“表意”,既写实又抽象,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图2)。
图1 学生杨慧作品《洞繁景深》(指导老师李蕾)
图2 学生申志垚作品《山有木兮》(指导老师李蕾)
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湘西苗族银饰的现代创新设计仍是需要关注的领域,无论是银饰造型样式还是技艺表现形式,都值得探索实践,这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要求。应继续加强对湘西苗族银饰的研究,结合深厚丰富的湘西苗族文化,既保留银饰的自然属性和传统属性,又积极吸收现代技术的优点,将两者有机融合,赢得更多年轻群体的认可,创造更好的传承氛围和社会基础,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