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到2023年,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建制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逐步健全。
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大力提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以及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4项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建设。到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的46个重点城市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同时,全面推进焚烧处理能力建设。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的地区,到2023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不足300吨的地区探索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要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原则上地级以上城市以及具备焚烧处理能力的县(市、区),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场。此外,要稳步提升厨余垃圾处理水平。已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法规并对厨余垃圾分类处理提出明确要求的地区,要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尚未出台的地区以及厨余垃圾资源化产品缺乏消纳途径的地区,厨余垃圾可纳入现有焚烧设施统筹处理。(中国建设报)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明确,到2023年,县级及以上城市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城市市政雨污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实施方案列出了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厂弱项、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推动信息系统建设4项主要任务。
根据实施方案,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查漏补缺、有序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考虑城镇(含易地扶贫搬迁后)人口容量和分布,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科学确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目前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县城要尽快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城市和县城要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可适度超前。同时,要将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作为补短板的重中之重。城市和县城要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道路改造,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补上“毛细血管”,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中国建设报)
8月11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在山西大同拉开帷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张纪南宣布大赛开幕,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致辞,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武出席开幕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主持开幕式。
此次大赛共设电工、钳工、钢筋工、砌筑工、家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西式面点师、电子商务师等8个比赛项目。其中,家政服务员项目比赛在大同市天镇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341名选手将在2天时间里展开激烈的技能竞技,最终决出金、银、铜牌,获得金牌且为单位职工的选手将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大赛采取集中、开放的办赛模式,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各界观摩,以更好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示范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大赛同期还将举办“技能中国行2020—走进山西”技能展示交流、世界技能大赛先进事迹报告会、职业技能竞赛业务交流等系列活动。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今后3年我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升级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加快研制快递包装绿色化标准、完善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抓紧制定快递包装回收支撑标准等8项重点任务。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全面建立严格有约束力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与法律政策协调配套的快递绿色包装治理体系,支撑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指导意见》,相关部门将对现行快递包装标准进行梳理评估,清理一批与行业发展和管理要求不符、内容互不衔接的标准。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顶层设计,发布快递绿色包装标准清单,明确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规范主体,建立覆盖产品、评价、管理、安全各类别,以及研发、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各环节的标准体系框架。(交通运输部网站)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消息,7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基建大中型项目投资完成499亿元,同比增长11.3%。截至7月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其中高铁3.6万公里。
7月以来,国铁集团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铁路建设,加大重点工程施工组织力度,相关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沪苏通铁路等部分新线顺利投产;银(川)西(安)高铁、合(肥)安(庆)高铁等在建项目优质高效实施;新项目开工准备工作扎实推进,深圳至江门铁路于7月2日顺利开工。
据了解,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铁路网的规模和质量,较好地发挥了投资带动作用,在稳定就业、扩大内需、吸纳工业产能及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