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敬宏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探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宜居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将“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
深圳市是我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也是最早探索建设城市宜居空间的城市之一。2010年,深圳市政府通过《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并同时推出《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将宜居建设作为工作重点。201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行动计划(2012—2013年)》,以上机制政策的出台为深圳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系统性的框架指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深圳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当前宝安在“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为打造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宜居社区典范,正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本文以智慧化、信息化、大数据定量化分析的手段,通过对深圳宝安区宜居本底调研分析、关键要素识别,提出适宜深圳宜居品质的优化策略。
图 1 从马斯诺人类需求出发的宜居评价体系
宜居性评价感知维度的指标构建的重点是人在城市中的感受与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指出,人类需求如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宜居城市建设要满足这些需求,即对应着城市的健康性、安全性、包容性和舒适性。世界卫生组织的人居环境研究框架中也提出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理念分别是: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世界卫生组织人居环境研究框架,本研究立足于深圳市地方标准《深圳市宜居环境建设导则》的关注点,参考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宜居性指标体系的划分方式,结合实地调研过程中居民关注的问题,确定了以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包容性为一级指标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感知维度的指标体系。
宜居性评价空间维度的指标构建的重点是描述城市建设的真实情况,评价或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的客观测度十分重要。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例如水资源、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将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经济环境主要反映技术设施完善、创业机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是城市发展和吸引、留住居民的基础条件。人文环境,如果一个城市不安定、文化包容性不强,城市通常会缺乏和谐的居住氛围,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通过梳理筛选国内外在空间维度的宜居指标体系(美世、经济学人智库、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等),选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作为城市宜居性评价空间维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并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指标体系的二级、三级指标。
表1 城市宜居性评价空间维度指标体系框架
研究采用网络问卷形式,从居民获得感出发,在深圳收集问卷6000多份,其中宝安区约1000份,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及获得感的主观评价。宝安在居民“五性”满意度表现为便利性处于深圳市较优水平,安全性与健康性处于平均水平,包容性不足。包容性:整体满意度较低,主要体现在对残障人士、低收入人群人文关怀;舒适性:整体满意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丰富多样景观、住房面积的评价;安全性:接近深圳平均水平,主要对灾害应急、设施安全评价较低;健康性:接近深圳平均水平,主要对水体质量、健身设施评价较低;便利性:优于平均水平且接近最优,主要对教育、文化体育设施评价相对较低。
图 2 “五性”满意度调查
基于宝安区工业制造业强区及服务业占比较高的现状,对该区产业、人口、生态、空间、文化本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产业本底:工业强区、未来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工业主要位于宝安北部、主要产值集中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设备等行业。人口本底: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高学历人口数少且相对集中、工业从业人口最多、年龄以中青为主。生态本底:山体主要位于宝安区东部、西部滨海岸以自然与港口岸线为主,生活岸线利用较少。空间本底:北部居住空间主要以城中村与工业园区交错分布,居住空间少,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文化本底:宝安拥有优越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本底基础上应进行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宝安区教育资源缺口较大,一些优质公办学位尤为紧缺。
图 3 宝安宜居空间结构图
表2 针对发展核心、特色节点,识别共性特征提出宝安区宜居提升重点方向
表3 针对三大宜居片区提出宝安区宜居提升重点方向
综合叠加上述产业、人口、生态等五大本底评价,以及五性关键要素识别,对宝安区宜居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针对发展核心、特色节点,识别共性特征,并结合107发展带优化提升宜居空间品质,协同带动两侧宜居空间发展,打造宜居品质展示带,提出宜居提升重点方向(表 2):
(1)推动宜居空间整体提升,促进南北公服配套、宜居品质均衡化。
(2)作为宜居片区的分界,应协同带动两侧宜居空间发展。
(3)推动西侧公共服务与东侧共用,连通东侧生态要素与西侧共享。
从本底特征和五性要素出发,识别三大宜居片区共性特征,针对性提出宜居提升的重点方向(表 3)。
本文以智慧化、信息化、大数据定量化分析的手段,通过对深圳宝安区宜居本底调研分析、关键要素识别,提出适宜深圳宜居品质的优化策略。探索结合公众意愿和城市空间条件的深圳市宜居城市建设,为深圳市政府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方便居民个性化宜居地选择以及提供空间宜居体验反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