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龙, 汪 悦, 钱 欣, 吴慧仪, 吴 燕
(安徽农业大学 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拼布,是艺术创作者表达个人思想和理念的载体。目前,国内市场上大多以可批量创作并投入生产的生活拼布为主,注重精神性和独特性的艺术拼布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以金媛善为代表的拼布艺术家,立足于传统拼布艺术,总结前人智慧,秉承中国传统艺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创作理念,巧妙地将传统工艺及创作手法融入现代拼布设计中。废旧牛仔衣物拼布作为现代拼布艺术形式之一,结合现代拼布艺术理念和传统工艺技法,将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兼收并蓄,再以装饰画、布雕等艺术形式加以呈现。文中运用解构与重构的设计方法及基本美学原理,巧妙地将废旧牛仔衣物上的特征元素应用于现代拼布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着重阐述其设计方法的创新,旨在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向社会传达更为深远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设计及文化传承理念。
以废旧牛仔衣物为媒材的现代拼布艺术创作,是由其所处生态环境、市场、政策和文化因素以及自身特征决定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废旧牛仔衣物应用于现代拼布艺术创作,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衣物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废旧衣物数量持续增长,并已成为固体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国内服装总产量约456亿件,其中牛仔类衣物约占1%[1]。制作一条牛仔裤约消耗3 480 L水,若按成年人每天需摄入2 L水计算,一条牛仔裤的耗水量可以满足一个成年人近5年的饮水需求;且牛仔布的生产加工工艺复杂,从纱线到成衣需历经几十道工序。另外,如果对废旧牛仔衣物处理不当(燃烧或填埋),会导致土壤和水质的严重污染[2]。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拼布在众多传统手工艺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艺术创作者及爱好者的青睐。伴随着拼布市场的迅速发展,拼布艺术产业从业者和企业数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产品产出持续扩张,投资者对拼布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密切。但是,拼布市场仍然存在规模壁垒问题,如产业自身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企业规模难以扩大等。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工业发展环境和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要从建设生态文明新高度推动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纺织经济,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分级利用机制和“旧衣零抛弃”活动流程[3]。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因此,以废旧牛仔衣物为原材料的拼布艺术顺应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文化复兴潮流悄然兴起,随着观念的转变,很多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传统手工艺品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且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同时,国家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民间经典手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拼布技艺作为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域文化融入拼布艺术作品,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又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废旧牛仔衣物作为拼布艺术创作的主要媒材,是基于其独有的特征:牛仔服饰品类丰富,因其制作和穿着特点,每件牛仔衣物都有鲜明的特征。牛仔面料在制作过程中,根据设计和风格的要求,会使用水洗、打磨、激光等工艺手法,在面料上形成磨损或褶皱等肌理;而穿过的牛仔衣物则会因为穿着者的日常习惯、动作留下独属于穿着者的特有标识;牛仔衣物上的构成元素(口袋、拉链、裤襻、纽扣甚至车缝线等)都可以用于拼布艺术的创作,以展现牛仔拼布的独特魅力[5]。
废旧牛仔衣物拼布艺术创作题材选择较为广泛,它突破了传统艺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更广泛地传达艺术创作者对民族、社会乃至世界性问题的关切,使艺术作品的受众“观有所感”“观有所获”。其创作题材大体可归纳为地域文化、人文生活和自然景观等。
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域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进程形成差异。徽州文化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之一,其内容广博、深邃,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为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6]。以徽州文化为灵感来源的拼布作品,既富有典型区域特色,又蕴藏深刻文化内涵。拼布作品《徽语门庭》如图1所示。图1以徽州门楼为创作素材,以废旧牛仔衣物为媒材,结合现代拼布工艺,运用解构与重构设计方法,还原了徽州门庭历经千年风雨后的沧桑与古朴。该拼布作品灵感源于徽州古谚“千金门楼四两屋,户户面子在门楼”,通过拼布创作对徽州匠人的高超技艺进行复刻,以此传达徽州人的价值理念。
图1 《徽语门庭》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者经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基于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拼布为载体向受众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因此,拼布艺术作为物化的情感载体和文化载体,融入了高度个性化的创作元素,以此展现创作者鲜明的个人情感。
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将自然风景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增加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体验与互动。此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种风格。写实派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以精准复刻为原则,追求质感、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表达;写意派更加注重意象的表达,追求以神写物,借鉴中国山水写意画的视角和手法,将客观物质景象与主观情感思想融为一体。
设计方法通常分为传统设计方法和现代设计方法两类[7],文中主要探讨现代设计方法对废旧牛仔拼布的启示性作用。通过对牛仔衣物的长期观察,了解把握其典型特征,同时与现代设计方法(借用比喻法、突出特征法、以小见大法)相结合,运用解构与重构的设计方法,将牛仔衣物部件和结构特征运用于拼布艺术品创作中,实现拼布艺术作品由二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巧妙地完成由“服”至“画”的转变,增强了作品的直观体验性和互动性。
牛仔衣物肌理丰富,结构、线迹多样,其独特的样式常常与某些物象有着相似之处。如何巧妙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并实现自然转化,是牛仔拼布创作的关键。
3.1.1衣片的运用 根据画面需要,将牛仔衣物的前后片进行解构,选择色彩和肌理合适的衣片,并根据造型和设计进行相应的裁剪与调整。将衣片作为底布使用,从而确定画面的整体色彩基调(见图2);衣片置于较大画面的铺陈,常用于山体、水面、建筑墙体以及其他面积较大部位的表现(见图3)。通过不同面料的色彩对比,结合手绘等工艺,形成斑驳且丰富的墙面肌理,裤片侧缝模仿墙面天然形成的裂缝,巧妙地将服装结构特点融入整体画面。
图2 铺设底布
图3 利用裤片制作墙面
3.1.2口袋的运用 牛仔衣物上的口袋造型丰富多样,大小不一,既有实用功能,又具装饰性。在拼布创作中,多用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制作,经过二次设计加工后,不仅符合特殊造型需要,而且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创作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牛仔裤后贴袋,由于其独立附着在牛仔裤上,便于拆卸。为了突出臀部造型和线条,牛仔裤设计时多选择尖形口袋(见图4),突显臀部的立体与圆润。在中国传统建筑主体造型中,以对称方正造型为主,尖形突出形状常出现在屋顶结构中,因此口袋部位多用于屋顶细节部位的制作。图5为废旧牛仔裤拆下的后贴袋,中国传统建筑檐头板瓦 “滴水”结构造型(见图6),即可利用其制作完成。除了在建筑造型结构中的使用,后贴袋因其棱角分明的形状也常用于山体等自然形态的塑造(见图7)。图7中的作品充分利用后贴袋自身形态,根据一定的色彩和视觉规律进行拼贴,再经过绘画、粘绒等后期处理,形成自然的山石造型。
图4 牛仔裤后贴袋
图5 利用后贴袋制作
图6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结构
图7 利用口袋制作山石
3.1.3明缉线的运用 牛仔裤线迹一般较为明显,除侧缝、门襟、腰头、口袋、扣眼、裤脚口等具有实用功能的缝合线迹外,还包括衣身上的装饰性线迹。拼布创作时,将线迹部位单独剪下,作为建筑、植物等元素的边缘线或结构线使用,起到强调区别的作用。一些牛仔衣物上特殊的装饰线,经过处理加工后,可根据画面特点,运用于特殊位置,从而带来独特和巧妙的视觉效果。利用口袋处的锯齿状装饰线(见图8),制作芭蕉叶的脉络(见图9),方法巧妙、独特,视觉效果好。
图8 锯齿状装饰线口袋
图9 利用带有装饰线的口袋制作芭蕉叶
3.1.4抽丝的运用 抽丝法得益于面料的经纬特性,依据经纬向,单抽经向(或纬向)部分,剩余的布料和抽掉的纱线如图10所示。拆解后的材料多用于植被的设计与制作,具体方法包括以下两种:①将抽出来的纱线,按照之字形的方式捆扎起来(见图11),然后将连接在一起的纱线剪断,进行修整圆顺;②将剩余的布料卷起后,用热熔胶或胶水将布料粘合,对散开的纱线进行修剪整理。将两种方法制作的单体依据色彩规律和画面需要单独或叠加组合使用,形成花丛或自然植被等景物。
图10 抽丝
图11 捆扎方式
3.1.5褶皱的运用 服装褶皱是指由面料的褶纹、皱褶、衣裥、波纹等构成的一种装饰线条[8]。可将废旧布料捏合,形成凹凸起伏状,用于制作水面的波浪和涟漪(见图12),增加触觉肌理,丰富视觉效果。
图12 皱褶波浪
在牛仔拼布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强调主题,常使用突出特征法表现景象或物体的鲜明特征,让观赏者迅速领会设计意图及内涵。
3.2.1腰头的运用 腰头因其色彩和造型的特殊性,多用于建筑整体结构的塑造,在使用时常以两种形态为主:①长条状,多用于马头墙、房梁、门檐、门柱、门框、栏杆等建筑结构中的长线条造型。图13为拼布作品门框。图13中的门框是利用几条长腰头拼接而成,其色彩相近但又有一定的区别,通过色彩的对比过渡形成视觉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②块状,将腰头进行裁剪分割,多用于建筑造型的墙面制作,模拟砖块形态。图14为拼布作品墙面。图14中的墙面是利用色彩变化较为丰富的牛仔裤腰头,将其裁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块状,模拟现实中的青砖形态,再依据一定的设计和美学原理进行排列组合,拼接于底布上。腰头自然的色彩纹理配合一定规律的组合方式,形成斑驳的古色墙面。
图13 门框的制作
3.2.2拉链的运用 拉链精致小巧,主要用以刻画建筑细部结构,丰富整体造型,使画面更为精致。由于金属材料富有光泽感,与牛仔面料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一定的强调作用;它在丰富整体画面效果的同时,更有画龙点睛之用。在利用拉链设计制作时,多将上下齿、拉链头、拉齿等元素解构成多个单独部分。拉链的齿牙作为窗框构成整体窗架结构,而远处建筑的屋檐则是由拉链头构成,精巧而不显突兀(见图15)。
图15 拉链元素的运用
3.2.3粘绒的运用 通过抽丝法抽出的纱线,除了可以捆扎在一起制作植物单体,还可将其裁剪成毫米长短的细碎线绒,铺设于画面中。花丛及远景粘绒如图16所示。粘绒既可用于遮盖瑕疵,填补画面空白,同时又可增加画面层次和虚实的对比。在铺设时,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确定铺绒的密度以及颜色的差异。
牛仔衣物上的小物件很多,如能掌握它们的特征并合理运用,可以赋予拼布极强的表现力和延展空间,增加拼布的趣味性。
3.3.1裤襻的运用 裤襻在废旧牛仔拼布艺术创作中,常用于墙面、门窗结构等。与腰头应用相似,但与适用于较大画面的腰头不同,裤襻多用于较小画面中的近景或较大画面中建筑造型的细节制作,或用于远景建筑集群中墙面或主体结构的简单制作。图17为利用裤襻制作的墙面,图18为利用裤襻制作细部结构。图17中的墙面是将裤襻裁剪成小块长方形,按照色彩规律进行排列,作为建筑集群中的一部分,裤襻的使用符合整体构图比例以及形式美法则;而图18中徽州门楼的5路檐线,其作为单个建筑结构中的细节部分,选择较为精巧且色彩多样的裤襻进行制作,便于把握色彩对比、造型设计等细节处理,丰富画面视觉效果,增加层次感。
图17 利用裤襻制作墙面
图18 利用裤襻制作细部结构
3.3.2纽扣、铆钉的运用 纽扣和铆钉作为金属元素,因其光泽和质地,不宜在拼布作品中大面积使用,多用于门环、门钉、门锁等画面细节部位,起点缀作用,突出细节制作,使画面显得更为精致和灵动。图19为利用铜铆钉制作的门环。选用铆钉制作门环,不仅色彩合适,而且在质地和形态上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整体画面既不突兀,又耐人寻味。
图19 利用铜铆钉制作门环
文中将废旧牛仔衣物应用于现代拼布艺术中,彰显拼布艺术的多样性与延展性。现代拼布艺术虽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拼布艺术有着较大的区别,但仍为一脉相承。废旧牛仔拼布作品基于现代艺术理念和牛仔衣物独特的特征,将现代工艺与传统手工相结合,同时吸收借鉴以绘画为代表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为废旧牛仔衣物的二次设计提供新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