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
辽阳是东北最古老的城市。虽然辽阳的历史久远,但由于战火频仍和建国后的城市建设,古城风貌所剩无几,唯有白塔、东京陵两处。东京陵地处偏远,因此,能让辽阳人民感到自豪的就是城市中心的那座白塔,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丝古城的风韵。
白塔位于辽阳市站前街道白塔公园内。因塔檐间立壁和塔腰八面均涂有白垩,故称白塔。 建于辽代中晚期。
辽阳白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垂幔式密檐舍利砖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项四部分组成,高70.4米(一说72米),塔檐逐层内收,檐角悬风铃,檐间置铜镜;塔顶仰莲承覆体,最后以刹杆装饰火焰、相轮、宝珠结束。从风格上看,辽阳白塔的建筑是辽代风格,筑塔的槽沟砖、滴水的麦叶纹也是辽代特征。辽阳白塔是汉民族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作品,整个建筑造型和局部雕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以前,塔铃声声,塔檐上悬挂着众多铜铃清脆悦耳。后来白塔维修,将鎏金铜铃换成了钢铃,风吹不动,塔铃声声从此销声匿迹;白塔维修前,顶端部分坍塌显得很残破。但每当晴空万里时,总有大队飞鸟绕塔飞翔,形成古塔与飞鸟的“动静组合”,令人赏心悦目。据老人们讲,曾经,白塔塔身上镶嵌了众多铜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也是塔身上“流光碧汉”四个字的由来。但遗憾的是,这一景观早已荡然无存。
辽阳白塔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也是全国六大高塔之一。基座塔身都以砖雕的佛教图案为饰。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龛,龛内砖雕坐佛。塔顶有铁刹杆、宝珠、相轮等。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垩,俗称白塔。
该塔的建筑年代众说不一。民国初年的《辽阳县志》说是汉建唐修,但并未提出根据;《东北通史》则根据《金史·贞懿皇后传》及辽阳出土的金代《英公禅师塔铭》推测,该塔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通慧圆明大师(金世宗追封其出家为尼的生母李氏为贞懿皇后)的葬身塔。
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完颜雍正隆六年(1156)为其母李氏建塔的塔铭。塔铭内容记叙的地理位置与现存的白塔毫无关系,从而否定了金世宗为其母建塔的一说。根据塔的建筑风格、使用的材料、砖雕的手法及纹饰等,都与有明确记载的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锦州大广济寺塔、北镇崇兴寺双塔一致。其用砖皆是压印大沟绳纹砖、兽面圆珠纹饰瓦当、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砖雕牡丹、双尤、胁侍及飞天等也与辽代中晚期的同类建筑相类同。据此可证,该塔实为辽代中晚期建筑。
1988年,为维修白塔进行测绘时,在塔顶须弥座下发现明代维修该塔的五块铜碑,其中四块是维修记,一块是护持圣旨。其中永乐二十一年(1423)《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主塔记》刻有“兹塔之重修,获睹塔顶宝瓮傍铜葫芦上有镌前元皇庆二年重修记。盖塔自辽所建,金及元时皆重修……”永乐二十一年的碑记,是据元代皇庆二年维修该塔的铭文而记。
1990年维修白塔时,在清理铁刹杆须弥座时,在刹杆与砖缝间,发现在填缝的碎铜片上,有年字及汉字偏旁部首,当为金元时代维修时的文字残片。《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宝塔记》提到圆公和尚(葬身塔在辽阳城东台子沟,有塔铭叙其生平事)主持维修塔寺时“平治基址,得旧时广佑寺碑,遂复寺额”。说明在明永乐年间修复庙宇时,发现前代寺碑,将明初以白塔命名的白塔寺,恢复其原名“广佑寺”,塔从寺名,称广佑寺塔,亦即辽代东京辽阳府广佑寺大舍利塔。
明隆庆五年(1571)的《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碑记》,记述该寺各种建筑共计149间,是辽东佛教的活动中心。到了清代,寺的规模缩小了,复名白塔寺。1900年义和团曾在此集会,烧了沙俄火车站等建筑,沙俄驻旅顺头领鲍鲁沙特金派哥萨克骑兵北上辽阳镇压义和团,火烧了白塔寺,毁掉了这一古建筑群,仅存白塔耸立于城西,成为辽阳古城饱受劫难的一大见证。
1988年1月13日,辽阳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