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滨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郑晓丽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访谈人物
郑晓丽,现任大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大连群众文化》杂志主编,中国文化馆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大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员。曾先后获得大连市“五一”巾帼标兵、大连文化艺术“双百”先进个人、大连市文广局“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由她编创的皮影戏《卖火柴的小女孩》获辽宁省首届农艺节皮影戏会演一等奖,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一届木偶皮影联会上获优秀剧目奖;皮影戏《龙山喋血》获首届国际木偶艺术周优秀传承奖;她领衔创作编剧的皮影戏《红舞鞋》2015年被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授予年度十件有影响的作品,获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展演编剧奖、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授予的金狮奖、第二届国际木偶皮影艺术周优秀剧目奖。
由她编剧的小辽剧《乡情》获辽宁省首届农艺节戏剧曲艺会演一等奖;创作的舞蹈《漂儿飘呀飘》(歌词)获辽宁省“群星奖” 一等奖;东北大鼓《探亲记》获东北三省曲艺大赛二等奖;歌曲《无花果开了花》(歌词)获第二十二届大连国际服装节暨国际狂欢节“我要当模特”大赛最佳作词奖;散文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大连日报社喜迎“十九大”征稿特约创作奖;指导的诗朗诵《中国,挺起脊梁》获辽宁省“群星奖”银奖……
直接对话
记者:中国自2006年开始举办全国“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并于2017年起正式更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郑主任,您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推进大连非遗保护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请问,今年大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有哪些亮点?
郑晓丽:亮点很多。本次活动由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大连新闻传媒集团主办,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连市文化馆、99.1大连都市广播、各区市县(先导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6月13日10:00-18:00,8小时不间断在电台FM99.1抖音直播间进行云直播,对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场景进行直播,充分展示大连非遗的艺术魅力;二是在大连数字文化馆平台设立“非遗项目展示”“优秀传统文艺展演”“非遗工坊探秘”“非遗文创购物节”四大板块。市民可以通过FM99.1抖音直播间和大连数字文化馆身临其境感受非遗。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化馆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切实增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宣传力度,精心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同时,以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呼吁全社会关注非遗保护,不断提升大连非遗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记者:作为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大连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创造出了凝结着无数代大连人智慧和汗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任重道远。
郑晓丽:多年来,我们单位都会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从大连地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挑选出优秀代表性项目进行展演。每年活动现场还邀请庄河剪纸、大连核雕、大连贝雕、骨诊等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各类别五十多个优秀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并与市民互动。目前,大连市已经建立健全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达到了153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4个,市级122项。庄河剪纸和复州皮影戏作为“中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此数量多、分布广、种类全、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是大连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非遗中心的多方面努力。我们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非遗保护的多项机制。多年来,大连市基本建立健全了全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协调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专项投入机制、政策扶持机制、传承人考核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出台了《大连市非遗传承人考核管理办法》《大连市非遗基地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二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常态化。三是加强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建设。2016年开始启动“大连市非遗总分传习所”工程,即以大连市非遗中心为核心,以中小学校为载体,以技艺传承培训为重点的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四是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列入全国试点行列。2013年大连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唯一签约试点城市。依托大连数字文化馆,以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传承基地为主要内容,大连市非遗保护方式更加多元、档案更加完善、呈现内容更为详实。五是突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特色。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创了非遗舞台化艺术的尝试,陆续举办了大型诗舞音画综艺晚会《大海的歌》、大型武术综艺晚会《国风》、“鼓舞龙腾”邀请赛、“鼓乐情、秧歌梦”传统文艺巡演,以及大连“文化大集”非遗主题宣传活动,让滨城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魅力。六是创新大连皮影打造文化品牌。以传统皮影戏为核心技艺编创演出的皮影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七是编辑出版非遗读物及纪录片。先后编辑出版《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庄河剪纸》《复州双管乐》《大连核雕》等非遗系列丛书,摄录制作了《宫氏摸骨顺经》《大连武术》等多部专题影像纪录片,全方位展现大连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连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好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作宗旨,提升城市品质,文化强市,为大连勇当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排头兵和领头羊提供文化支撑。
记者:据我所知,为了加强非遗共享,你们每年非遗日都会邀请其他省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大连交流展示,让广大市民在欣赏节目、观摩技艺的同时走近非遗,体验非遗,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要在新冠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的特殊时期扎实推进非遗文化传播,不仅要突出实效性,更要打造创新平台。
郑晓丽:你说得很对。我们已经开启了线上服务,简称“4云1超市”。所谓“4云”包括:“云晚会”,举办“我们在一起”群众文艺精品线上晚会的展播。共三集,包括音乐汇、舞蹈集、戏曲汇专场,在数字文化馆平台进行展播。“云辅导”,大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推出“掌上文化馆”栏目,将原有的文化品牌活动全面向线上移动。“云看展”,推出“群星云展厅”,陆续推出大连市文化系统优秀美术书法干部的个人作品专题展示。线上展览还推出“非遗人全力以赴 共同战疫”非遗作品展,以“传承人说”的形式,创新推出“动态看展”。非遗人以项目技艺特色,宣传防护知识,讴歌战斗在疫区前线的最美中国人。展示“传承人说”视频24个,各类非遗作品七十余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推出“真美合一”大连女画家作品线上展览,展示了二十余位女画家的70幅美术作品,该画展在国家公共文化云、辽宁省文化馆平台都进行了转发与推广,浏览量已超过20万人次。“云赛场”,将“百团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合唱展演以及“唱大连 爱大连 舞动幸福”广场舞大赛中的优秀作品,在数字文化馆上进行展播,并由市民群众转发、投票。
“1超市”是“公共文化超市”。大连数字文化馆为市民提供了近2万分钟的视频资源,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大众摄影、戏曲曲艺的视频教程以及综艺晚会、戏曲曲艺、文学影视和非遗传承的在线赏析,以及大连市群众文化系列品牌活动的精彩演出视频等。2020春节期间推出“宅享文化年”系列活动,展示大连市品牌文化活动的优秀资源,包括“金鼠迎春”大连市群众楹联书法作品网上展览、大连百首原创优秀歌曲网上展示、“百团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大连市群众合唱展演、原创舞蹈大赛线上展播等内容,共展示书法楹联103幅、舞蹈视频50个、合唱视频72个、原创歌曲音频160首,让市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的文化资源。
这些线上服务通过手机等终端的传播,引发市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点击达数十万人次。以“抗疫情、提效能”为宗旨,大连市群文人凝心聚力,以优质的线上文化服务,为疫情防控提供文化支撑。与此同时,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市文化馆已经发展成为大连地区群众文化的“四个基地”: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大连地区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基地,大连地区群众文艺的创作基地,大连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四级”网络的指导基地,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基地,这个“四个基地”,也是市文化馆的重要社会职能,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大连市文化馆正着眼全域,着力统筹,逐步探索公益性培训的全域共享机制,以市文化馆为全市中心馆、区市县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文体中心(文化大院)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体系,打造市文化馆“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发展格局。
未来,大连市文化馆将坚持创新融合发展,整合优化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在原有“四个基地”的基础上,还要打造全市文艺创作排演基地、大型文化活动策划基地和全市文艺资源整合配置基地,升级为“一个中心+七个基地”,发挥好大连市文化馆在全市群众文艺创作中的龙头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