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有满
蔡翔云1916年出生于无锡市北塘前蔡家弄13号,父亲蔡吉辉经商开米店,早年是同盟会会员,是个开明士绅,对地方事务急公好义,并有医诊经验,经常给当地人民施诊施药。在父亲的教育下,蔡翔云从小性格活泼开朗,豁达大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蔡翔云少时就读于由实业家蔡兼三主持的蔡氏小学(蔡氏义塾改办),1930年,考入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1931年和1932年,接连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蔡翔云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蔡翔云毕业回到母校蔡氏小学任教。其时,蔡氏小学已成为一个进步青年活动的聚集地。在学校,蔡翔云和进步教师李伯敏、杭苇等一起组织青年读书会,编辑、发行《小宝宝》《儿童新闻》,进行抗日救国教育。1935年,李伯敏、蔡翔云、周婉如等与商界青年钱敏一起组织抗日缉私同盟,又一起声援上海学生请愿团。这时,蔡翔云结识她后来的丈夫陈佩三。陈佩三曾在上海参加过五卅运动,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共外围组织社会主义联盟,并成为领导人之一。7月,回到无锡,被推选为丝厂业产业工会整理委员会总干事,具体负责工人夜校工作。他请蔡翔云、周婉如等担任教师,一起发动丝厂女工参加社会活动。1936年2月,陈佩三以丝厂职工会名义,倡导组织无锡妇女问题研究会,蔡翔云、周婉如与徐品芳等参加。后因“工整会”受国民党无锡当局操纵,处理工潮时一味劝导工人复工而不同资方进行斗争,不能行使维护工人利益的职能,陈佩三毅然辞去执委、总干事的职务,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蔡翔云则因在妇女界的影响而担任县妇女会常务理事。受邹韬奋《大众生活》的影响,同年3月,陆静山、周秋野等发起组织无锡新文字研究会,有李伯敏、钱秋苇、周婉如、张其楠、蔡翔云等10多人。6月,他们又成立无锡世界语协会,以李伯敏、蔡翔云所在的蔡氏小学与周婉如所在的三皇街小学为基地,开展活动。新文字运动是以拉丁化新文字来介绍各地进步情况。这两个半公开组织,除推广新文字和世界语以外,并与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合作,编有《无锡话拉丁化方案》。他们以拉丁语与世界语书写信件,避开当局对邮电通信的严格检查。这两个组织成为无锡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队伍。8月,无锡学社成立,李伯敏任主席,陈佩三为常务理事,蔡翔云、周婉如、张其楠等任理事,蔡翔云负责总务。无锡学社的抗日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1937年1月,他们逮捕李伯敏、陈佩三、钱敏等7人,时称“小七君子”。蔡翔云也被搜查,并列入黑名单。她闻讯立即转移至姚宝巷王昆仑家以避开迫害。七七事变后,“小七君子”被释放。蔡翔云与李伯敏等20人赴上海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举办的救亡干事训练班。
李伯敏与蔡翔云返锡后,以无锡学社为基础,成立无锡青年界抗敌后援团,为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团体成员,李伯敏、陈佩三、钱敏、蔡翔云等6人任常务理事,为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后援工作起了积极作用。蔡翔云负责救护工作。在无锡沦陷前,蔡翔云与李伯敏、陈佩三、钱敏等人一直是无锡青年界抗日运动的领袖与核心骨干,蔡翔云更是青年妇女界的领袖之一。
无锡沦陷后,无锡青年抗敌后援团的骨干们在中共党员的带领下,撤离家乡,一路西行,边流亡边进行抗日宣传。在溧阳周城,正式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蔡翔云等“锡流”成员们到达江西南昌,被分配在江西青年服务团五大队,在上饶地区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初,蔡翔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陈佩三也到达上饶,任第五大队队长。蔡翔云和陈佩三由相识、相知,共同的志向让他们走到了一起。1938年春闽北红军整编为新四军北上以后,陈佩三化名陈贡生(公生)留下来原地坚持,先后任中共南平特支、南平工委、闽江工委书记。蔡翔云为委员兼工委妇女部长,以小学教师为掩护开展宣传抗日工作。南平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位于武夷山腹部,条件艰苦,夫妻俩水土不服,很是不易。由于蔡翔云能歌善舞,1939年至1940年间,她在永安的省教育厅所属话剧团做演员,往来于南平、永安之间演出。1940年5月,陈佩三调崇安担任中共闽北省委秘书长。几个月后,陈佩三涉嫌所谓“托派”被调往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接受审查,留下蔡翔云孤身一人坚持在南平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40年夏,蔡翔云遭国民党特务的监视,遂潜到福建建阳寻找到省委,但因暴露地下交通线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她忍受丈夫的不幸,克制内心的痛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常用那清亮圆润的歌喉,为同志们唱《武夷颂》《武夷山赞歌》。在经受各种考验后,蔡翔云担任省委机关党支部书记,承担省委与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机要联络工作,具体负责译明码与新华社新闻。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向闽北地区发动第二次军事“围剿”,省委决定让蔡翔云分散隐蔽在离省委机关不远的江西上饶山区做群众工作。同是“锡流”成员的杨兰珍在突围后因病而不能动弹,由省委安排到蔡翔云处休养一个多月,亲眼目睹了蔡翔云那时的状况:她白天隐蔽在深山竹棚里,晚上摸黑下山做群众工作,打听消息,半夜背点粮菜盐油回山棚,生活极为艰苦。杨兰珍回忆道:“在我的印象中,蔡翔云同志是一位很有魄力、很能干的女同志……虽是外地人,但能适应当地的斗争环境,联系群众坚持斗争,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她耐心地照顾,我体力逐渐恢复,能下床走路,就离开了她。”
1941年冬至1942年,福建省委在建阳太阳山举办第五期武夷干校,进行整风整训。蔡翔云奉命回机关,擔任干校俱乐部主任。她亲自办黑板报,排演文艺节目,与其他同志一道作词谱曲,教唱威武雄壮的《武夷歌咏团团歌》,工作十分出色。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闽北地区进行了为时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残酷的第三次军事“围剿”。省委要求机关干部、战士要学会“会冲、会躲、会变、会做群众工作”的四大本领,分散隐蔽。当省委机关一行越过武夷山,行至邵武境内时,因队伍过大,行动困难。为掩护省委机关尽快脱离危险,蔡翔云决定自带一批体弱人员就地隐蔽。她把人员分成几个小组,深入群众做思想工作,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移民并村,计口售盐,打破顽固派的“围攻”。
蔡敏是上饶茅家岭监狱暴动中逃出来的新四军战士,20来岁,脚受伤未愈,行动不便。蔡翔云便让他跟随自己,像照顾小弟弟一样照顾他。经过几天活动,村民组成抵制并村的几个小组,建立了几个接头户。敌人强行并村,押着群众像梳篾一样搜山。他们只好放弃竹棚,天天转移驻地。在粮尽援绝之境,他们挖竹笋、蕨藤、山芋子吃,喝冷水。他们病饿交迫,全身浮肿,在地上爬着,挣扎着,仍坚持着寻找省委。有一天,蔡翔云在几次晕倒后醒过来,又轻轻地哼起黄道编的《顽强奋斗歌》:“奋斗啊,奋斗啊,顽强地奋斗啊;不怕敌枪炮,不怕敌围剿,不怕敌欺骗怎巧妙,顽强去奋斗,死也不逃跑。同志们啊,我们胜利在明朝,胜利在明朝!”她想一个人坚持,叫蔡敏先去找省委,但蔡敏没同意。几天过后,蔡翔云再也站不起来。她用眼神叫蔡敏打开上衣口袋,原来有两斤来重晒干的大米饭,是她瞒着蔡敏,熬过多少日子偷偷省下来的。靠着这米饭,靠着战友互相支持的伟大力量,他们终于支撑到4月省委派人来的那一天。当省委派人找到他们时,她用尽力气喊了一声:“我们联系上了,我们胜利了。”之后,永远闭上了双眼。战友们将她安葬在邵武、建阳边界山上一棵挺拔的翠松旁。这一悲壮的一幕、伤心的一刻,令苍天动容。
1941年春,陈佩三经审查无问题,由于长期劳累而得了肺病,要求调回原籍工作。5月,组织安排他任太湖县委书记,化名陈源。此后还担任过浙西北特委委员、无锡县委书记、锡东县委书记。1945年5月,陈佩三也因日夜操劳,肺病复发去世。他俩远隔千里,又因地下秘密工作的要求,都难以知道彼此的音讯。当蔡翔云去世时,陈佩三忙于地下斗争。当陈佩三去世时,他不知道妻子已先于他离世两年了。
蔡翔云出身于生活优渥的家庭,受到家人的宠爱,但优越的生活并不能消磨她坚强意志,温暖的家庭也无法束缚她搏击蓝天的雄鹰翅膀。她,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弱女子,却能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残酷环境,最终竟活活饿死,何等坚强、勇敢;她16岁参加革命,27岁牺牲,短短一生,何等光辉、壮烈。她把青春、爱情和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正是因为有了像蔡翔云这样的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中华民族才有了希望。她(他)们是中流砥柱,是民族脊梁、中华之魂。
(责任编辑: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