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真
摘 要:在广播电视领域,主持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连接节目内容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主持人在节目内容和情感的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内容的传播除了图像和音视频之外,大多依赖于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但有声语言并不是主持人传递态度、情感的唯一方法,许多非语言传播形式,例如主持人的手势、表情、服装、坐姿等,都能够透过屏幕向观众们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我国目前的新闻节目仍然对这些非语言传播形式缺乏足够的重视,新闻信息和观点的传播大多还是依赖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尚未充分挖掘出非语言传播形式的潜力。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非语言符号传播信息、态度、观点,是当下广播电视领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新闻类节目;非语言传播;主持人;非语言符号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2
一、非语言传播的手段
非语言传播又称副语言传播,指的是有声语言内容之外的语气语调、表情神态以及肢体动作变化等。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需要依靠有声语言来准确地表达新闻内容,而且需要使用“副语言”来传递态度、立场、观点。正如传播学家施拉姆所说:“符号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的,可以被看到、听到、闻到和触摸到。它可以是言语、文字、印刷品或图片,也可以是手势、微笑、手放在肩膀上的动作或发出一阵笑声。”人类思想感情的传递是如此复杂微妙,主持人点头、用手指向屏幕、改变表情等动作都能反映出其内心活动。
常用的非语言传播手段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一)手势
手是人类身体活动幅度最大的部位之一,手部动作有时可以表达出言语无法传达的信息。在节目中,主持人通常可以利用手势指示观众把视线转移到身旁的大屏幕的某个元素上,或是利用干脆而有力量感的抬、放手势来强调句中重点。这种表达形式能给观众以最直观、准确、立体的感受。
(二)面部表情
美国学者尼伯格·卡雷罗说:“在所有非语言交流中,面部表情的争议最少。因为这是最容易看到的表情,且其含义一目了然。”美国心理学家伯德·威茨德也认为,只有人类的面部肌肉才能有如此丰富的表达力,甚至能够表达超过250 000种不同的情绪态度。而观众也能通过主持人的面部表情来获得新闻文本之外的信息。当主持人略微皱眉、眼睛直视镜头时,观众就知道这条新闻具有相当的严肃性。当主持人做出微笑的表情并微微倾斜头部时,表明他对此新闻很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将极大地感染观众一起倾听接下来的内容,并对主持人产生良好的印象。
(三)身体姿态
以往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多以坐在主播台后的姿势出现,出镜的身体范围在腹部上方左右。即使展示范围只有一个上半身,但主持人的身体姿态变化在表达情绪、态度、观点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采访中主持人的身体微微向前倾斜,略微转向被采访者,这表示主持人对于采访对象有倾听的意愿且态度诚恳。简而言之,主持人的“姿态语言”是基于身体姿势和思想情感的协调之上的,它不仅符合礼节礼貌的标准,也能够传达出主持人的“言外之意”。
(四)着装
不同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着装是有讲究的,不能随意了事。在严肃的新闻节目中,如《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海峡两岸》等,主持人的衣着应庄重一些;而在一些新闻采访、社会新闻栏目中,主持人的服装也可以适当活泼、清新,以顺应节目的氛围,使观众感到轻松愉快。另外,在重大节日,如春节、清明节时,主持人也可以穿上有新年元素的红色服装,或穿上淡青色颇显清雅的服装,以此向观众传递节日里特殊的美感。
(五)道具
“道具”一词最初源于戏剧和舞台表演,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拍摄中也多有提到,通常指用于装饰舞台并形成特定表演场所的物体。新闻类节目中也时常出现能够传递信息的道具,比如在外景中,主持人的话筒上通常会标注节目名称或者台标,表示该节目的正规性和官方性。河南卫视《大象直播间》是一档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就在主播台上摆上了大象公仔,以表示“河南”的形象,也弱化了新闻类节目严肃的气氛,使得整个节目更加轻快自然。
二、非语言传播的特点
(一)个性呈现、表达增强
在新闻节目中,非语言符号可以补充、强调和解释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信息。人类学家阿尔伯特·米罗宾研究了人类传播行为后得出结论:当人们交谈时,接受者感知信息最多的渠道和信息量占比分别是话语7%、语音38%、面部表情55%。由此可见,人们交流过程中会更多地依赖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而非话语本身。施拉姆说:“尽管非语言符号不易被我们系统化地理解,但大量的信息却通过它们传递到我们心中。”过去的新闻节目都在收音机里,主播能否有效传达新闻信息完全取决于有声语言,而观众只能用耳朵听。此时的新闻节目尚且可以依靠语音语调等副语言来传递额外的信息,但有时主播的语速快了一些,听众一个不注意就会错过重要信息。而在电视时代,有了手势、动作、服装等新的“非语言符号”的参与,这种矛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不同主持人有了不同的表达习惯,每个主持人也都拥有了自己的风格,能让他们更贴切地传递新闻的主旨。
(二)情感传递,意蕴增强
新闻类节目一直在追求客观性,可内容的客观与表达方式的丰富性是不冲突的。有时候,主持人的神情、穿着、姿势等非语言符号能够独立于新闻内容之外,傳达一种超语言的情感,营造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氛围。2008年汶川地震突发后,遇难人数在随后的几天中不断上升,当时的四川卫视主持人宁远在播报遇难人数时难以控制悲伤的心情,眼眶突然变红,声音也哽咽了,她红着眼播读完了新闻,这一幕在当时成为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现在再看也依旧令人动容。这种通过副语言所表达出的感情色彩是有声语言无法完成的,不仅传递出了新闻信息本身所代表的悲壮,也传递出了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蕴。
(三)预告节目流程
非语言符号可以帮助新闻主持人预告节目下一步的流程和安排。在《新闻联播》中,播音员念完新闻导语后会直直地看向镜头,微笑着略微点头,并保持一个固定姿态停顿一两秒。这不仅是在提示导播“请在此时插入新闻内容”,也是在暗示观众们“导语已结束,接下来是详细报道”,这时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就有了预告的作用。另外,在一些新闻采访节目中,往往会邀请一些嘉宾来到演播室。主持人在介绍节目内容后会将身体偏转向嘉宾一侧,并略微倾斜上身,这个动作提示了嘉宾“接下来请您回答”,也提示了观众“介绍完毕,接下来是嘉宾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人类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
三、非语言传播的原则
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非语言的符号是一行行微妙的代码,它们能传达那些在文本中尚不为人所知的信息,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交际意图。”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非语言传播的作用。新闻类节目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节目而言更加严肃,甚至可以说是枯燥,如果主持人忽略了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会显得节目氛围更加僵硬和单调。但非语言传播也应该适度,过多地使用非语言符号会削弱新闻类节目本身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遵守以下的非语言传播原则。
(一)使用得当且节制
作为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需要认识到客观和真实是第一要素。一切非语言传播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新闻本身的内涵,而不是纯粹为了抒情而抒情、为了表现而表现。因此,在选择非语言传播方式时,必须注意绝不可以偏离新闻主题,绝不可以滥用、误用非语言符号。正确使用非语言符号可以提升新闻节目的整体效果,可是,一旦出现滥用、错用情况,会使观众感到困惑、虚假甚至是做作,从而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导致受众反感。
(二)受众思维和自主意识
新闻类节目气质偏向严肃,它的存在是为了传递信息,实质上是为了服务观众,而主持人的存在是为了传递新闻,而非彰显自身,因此,主持人在选择非语言符号时必须坚持受众思维,尊重公众的审美品位和欣赏习惯,不能过分凸显个性,在出镜时避免浓妆、与节目不相匹配的服装造型以及个人化的表达习惯。但与此同时,主持人也需要认识到新闻具有教育的功能,在非语言传播时,应该把自身定位与节目定位相协调,以达到大方得体、避免媚俗的目的,不能过分顺应受众,比如用夸张的动作或语言风格去刺激受众,从而获得收视率等。因此,作为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我们必须找到节目定位、自身定位以及观众的心理定位之间的平衡,通过自我认知、自我定位、配合节目、尊重受众,选择合适的非语言符号来传播新闻内容。
(三)表达切勿固化
不同类型的新闻,其传达的新闻主旨是不同的,应灵活使用不同的非语言符号。比如,在突发紧急事件报道或灾难报道时,不要面带笑容地去播报,这会让观众有缺乏人文关怀之感。而在报道节日盛况时,不能面无表情或紧皱眉头,哪怕这是个人的表达习惯,也需要根据新闻的不同来适当调整。
(四)要真诚且发自内心
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是一种表达技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表达技巧的使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真诚。在之前的举例中,汶川地震后的新闻报道,主持人宁远的非语言传播虽然是不自觉的,但是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如果主持人心里无动于衷,可表面上却佯装关注,会令受众产生反感。
四、结语
应该说,非语言传播对于人类交流思想感情是必不可少的,新闻类节目主持人通过非语言符号和有声语言的互相配合,可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情感。
参考文献:
[1]谭舒心.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思路分析[J].记者观察,2019(12):97.
[2]张君陶.火灾新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8.
[3]叶颖.戏剧主义修辞观之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8.
[4]谢陈啦.论出镜记者非言语行为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J].记者观察,2018(3):47.
[5]剧静宜.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讨论[J].新媒体研究,2017,3(8):138-139.
[6]何跃.浅析电视新闻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J].新闻传播,2017(9):63+65.
[7]王鑫.沉浸在声音中的情感[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6.
[8]兰彩英.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J].新闻传播,2015(2):110.
[9]龙伟.电视新闻传播相关的符号系统构成及次范畴的意义探讨[J].科技传播,2014,6(10):14-15.
[10]邱芊.動漫在新闻传播上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于凤静.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文化观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5):58-61.
[12]潘存爱.大众传媒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