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奈《吹笛子的少年》

2020-09-09 07:24庞娇娇赵丽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8期
关键词:马奈画面油画

庞娇娇 赵丽

摘 要:马奈是一位对艺术没有偏见的艺术家。 他不仅是一位尊重古典大师,追求学术派,在传统世界中享有成功和名声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经常描绘现代生活的革命艺术家。《吹笛子的少年》所描绘的是来自皇家卫队的一个笛子演奏者,正在吹短笛的画面。通过概括整体的颜色从而将整个人物的精神面貌表达出来,在画面的质感上寻求一种近乎没有任何变化的、工整的平面感,笔触也没有很跳跃。

关键词:画面;马奈;油画

一、马奈创新的背景

马奈,写实派与印象派油画之父,其实我们很多人很熟悉他的作品,但是却不知道作者是谁,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虽然现在看来,他最为出名的一幅作品是《吹笛子的少年》又名《吹短笛的男孩》。是1886年进行的创作,现收藏于为奥赛美术馆。

每个艺术家都希望在自己的时代得到认可,马奈所经历的告诉他,可以通过官方沙龙的地位和权威性来证明自己的艺术造诣,从而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但是要想正式的被沙龙评委接受认可,就必须符合沙龙的传统标准,而为了迎合取悦官方沙龙评委的艺术创作形式在马奈的一生中始终保留着。然而,《吹笛子的少年》当时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愿意去收这一幅与当时社会完全脱离的作品。这幅画的美恰恰在于它的反叛,不遵循当时社会的礼数。首先,画面没有什么内容。第二,画面没有什么深意。只是一个吹笛子的小男孩。什么都没有去说明解释。可是谁又能想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在马奈等人努力探索艺术之后,新的文化领域的开启条件已经成熟。 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不允许落后和残渣留下来。 19世纪文化的发展让马奈意识到并排除了观念上的障碍,为他提供了比较自由的创作空间,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其马奈的艺术风格也深受影响。

在“西方的艺术历史上‘日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东亚的美术在西渐过程中的又一辉煌。” 在这时期的浮世绘已经开始去转变身份,从一开始作为商品包装素材运往欧洲,转变成为艺术交易市场中具有东方的特色艺术品。“据贡布里希考证:专门的日本着色版画最初是作为货物的包装纸进入欧洲的,以至当时在欧洲可以 很便宜地搞到它们。”  这些浮世绘并不被传统的欧洲绘画视为最高的,因为它们没有抚慰人心的色调,没有三维空间的感觉。相反,有一个平面形式充满了装饰效果,所以大面积和夸张强烈的色块往往是用来突出画面。欧洲的艺术家为其提供创作的灵感,让马奈产生了对新的空间的认识。马奈刚摆脱他第一位老师——库图尔的权威,却又在沙龙里经历了几次失败而且没有遇到同时代的人的理解。他在室内画的人物和真人一样大小,让人看起来会有奇怪的印象,很多人都反对他。马奈在创作这幅画像时,采用的绘画方法是通过薄涂,涂抹的就像一张薄薄的纸,这种创作手法既没有传统油画的厚重堆叠的笔触浓重笔触,也没有人身体转折的结构转折变化。是第一个打破传统棕褐色调的人,使画面明亮,清新。在绘画的总体色调中,几种鲜艳生动的色彩脱颖而出,使其更加响亮耀眼。

二、《吹笛子的少年》画面特点

这幅画中是由孩子、服装及短笛三部分构成的。所描绘的是一位皇家护卫队演奏笛子的少年正在吹奏短笛的画面。画中的吹笛子的少年站立姿势是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顺势向外伸展,上身则是自然的向左倾斜,手指按压在乐器的孔洞上,脸上神情专注。笛子是可以振奮精神,激发战士的一种乐器,但是马奈考虑到吹笛少年沉稳的形象特征,通过把人物的结构色块整合在一起。通过概括整体的颜色从而将人物的神情表达出来,在画面的质感上寻求一种近乎没有变化起伏的、工整的平面感,笔触也没那么有活力。画面运用了三个基本色调——赭石色的背景、红色裤子、黑色上衣。红裤两边通过两条黑线,与黑色上衣和帽子相呼应,黄色的衣扣和上衣白色的衣条装饰着整个画面,避免了颜色的单一,连接了红、黑两色间的关。赭石色的抽象背景,以赭石为底色里面夹杂着绿色、紫色、红色等颜色的细微变化,但是却以人物为中心,背景颜色由人物逐次向外颜色加重,将吹笛子的少年放于画面的最亮的地方,更加突出了人物。

三、《吹笛子的少年》的造型塑造与效果表达

在微妙的灰色阴影中清晰可见他的身影,这些阴影不会像空间感的背景一样给人提供确切的空间,但会给人一种空气在流动的印象。在探索画面形体和色彩的统一时,马奈意识到了人物特征的描绘。在色彩表达上追求稳定,颜色之间不存在太多转折变化,然后进入暗部,在浅色的背景下,接近明亮平涂的背景里进行创作,并以概括的颜色块显示形式。 在画中,阴影,视平线,轮廓都没有出现,消除了三维空间的空间深远感。

马奈早年曾是一名水兵,他可怜地看着那个儿童兵,为他为这次活动所穿的服装感到自豪。他注意力全集中在红色,黑色,白色的衣服上,以及短笛黄色外壳上。白色布条下的乐管在少年穿的演出服上闪闪发光,演出服的上衣用有黄铜纽扣。用一块布带打破了整体黑色的压抑感,在画面中形成了一道亮光,但是他却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画面下半部分白色的鞋罩呼应。以上所表现出来的细节,与孩子的脸和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和脸的处理手法有形象,与生硬、没有细节的侧影产生对照。正如左拉认为:“观众永远不可能公平地对待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 马奈一直被社会谴责画面处理的方式简单。还有背景的刻画过于简单,画面也没有什么联系,显得人物不真实,这幅画用大色点概括处理,很像日本的铜版画。《吹笛子的少年》是马奈一次突破传统观念的挑战。是对无视传统的观念的一次挑战.马奈在画面中没有加进任何军事方面题材性背景的成分在画面里。其中一方面是让人物看起来孤立的,还有就是防止给人造成这是在游行或是部队训练中画的印象。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阴影的存在感进行减弱,最后选用大块面来表现画面。对于这种没有笔触却可以体现出的强烈效果,在马奈当时的时代很难会有人去做到。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

[2]王其钧.理性与浪漫——法兰西美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年

[3]李海亭.真实的谎言:印象派[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年

猜你喜欢
马奈画面油画
一张油画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马奈和《吹笛少年》
油画《塬下》
油画
『蹭』出来的大师?
《岁月长又长》(油画)
电视画面的剪接艺术分析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