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职院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0-09-09 07:16杨天山黎耀川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问题对策

杨天山 黎耀川

【摘 要】本文阐述新金融业态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素质能力要求,针对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育人主体单一、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广西高职院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对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政企多主体育人格局;對接新金融业态人才素质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打造校内外优质实训基地,搭建今后职业化道路的过渡性平台。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  金融科技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134-03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技术等迅猛发展,以及实体融资需求不断趋向个性化、非标化和多元化的新变革,金融与科技融合应对新变革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对高职院校培养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具备扎实金融专业知识、丰富跨界知识及敏锐洞察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才能满足新金融业态发展的需要。

一、新金融业态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素质能力要求

(一)扎实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人才必须掌握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法规、国际金融学、金融中介学、公司金融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才能根据掌握的金融知识分析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动态,敏锐地抓住金融行业发展前沿,增强自身对行业的前瞻性,及时调整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同时,将专业的金融知识与现代新技术相融合,解决金融业务实践层面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而促进金融相关业务提质增效以及创新,为实际金融业务开展保驾护航。

(二)丰富跨界知识。21世纪,人们利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进行网上交易、无卡支付、信贷与理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消除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降低交易决策的成本,重构了金融生态圈。因此,金融人才仅仅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是难以适应新金融业态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必须拓展在数学建模与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法律等领域的知识,丰富自身的多学科跨界融合知识,真正掌握人工智能与金融、大数据与金融、区块链与金融的新技术应用,灵活驾驭大数据征信、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才能达到新金融业态对金融人才素质要求。

(三)敏锐洞察力与创新思维。金融是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宗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变革直接推动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这就要求金融人才在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跨界知识基础上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创新思维,能够抓住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发展理念,剖析实体经济中突出的融资问题,找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理念,不断破旧立新,开发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定制化的创新金融产品,构建有效的投融资策略、智能风险模型与算法,解决金融服务的各种问题,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

二、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育人主体单一,多主体共同育人效果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效果差,片面追求合作,忽视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合作的问题。在合作中,操作理念和方法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建设缺失,平台搭建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在合作中出现主流产业、新兴产业参与少,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合作动力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性差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次性短期单项目合作阶段,严重影响主体优质资源整合、人才培育、人才交流的效率,造成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建成合作各方互利共赢、长期可持续的共同育人平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缺少政府引导,校企双方合作利益不显著,高职院校合作热情高,但是企业合作热情低,甚至没有合作意向,多主体共同育人平台难以搭建,而且效果不明显。

(二)前瞻性不足,目标定位不准。高职院校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前瞻性直接决定着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影响其人才培养的技术层面设计。通过调查广西28所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发现,2019年开设金融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2所,其中7所高校将培养具有思想政治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金融知识、投资理财和互联网金融技能,能胜任基础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岗位工作的人才定为培养目标,其余高职院校缺少互联网金融能力目标定位。近两三年来,金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深度融合,形成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迅猛,金融业更加需要具有数据分析、编程、平台搭建、算法设计、业务设计与应用及策略开发等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广西高职院校对金融发展动态关注力度不够,研究不深,缺乏一定的前瞻性,直接导致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三)课程体系创新不足,跨界融合不够。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是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构建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须紧扣金融市场,紧跟当下新金融业态,将金融业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变化反映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通过调查广西高职院校金融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半数以上学校以会计基础、经济学财政学、金融概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分析、个人理财规划、金融产品营销等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少数几个学校将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互联网金融概论、互联网金融支付、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P2P网贷与众筹等课程,仅有某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较全面,在大部分广西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课程基础上,紧扣金融与科技融合,及时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增设互联网金融类、人工智能与金融科技、金融数据统计分析、金融大数据、共享经济学、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等课程,但仍存在数学与统计、计算机编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的问题。纵观广西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仍然存在创新不足、跨界融合不够的问题。

三、广西高职院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对策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政企多主体育人格局。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构建多主体共同育人格局是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关键举措,能够在多主体交互作用下开拓人才培养思维,形成新的育人机制以及育人基地,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引导力量,构建校政企多主体育人格局,通过政府的参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高校与企业挖掘合作中的红利,提高育人主体的管理能力,建立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委员会,并在委员会的架构下共同制定综合各方利益的育人方案、课程体系、培养形式与手段等内容,增强多主体间沟通与交流,促使优势行业的大型国企、龙头企业与学校开展多项目合作,构建长期可持续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解决以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学校“热”而企业“冷”的问题,实现参与育人各方共赢,最终培养出适应新金融业态发展的优秀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对接新金融业态人才素质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开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学校对金融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是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设计的围绕核心,只有对接新金融业態人才素质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行业所需的人才。当前,新金融业态背景下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扎实金融专业知识、丰富跨界知识、敏锐洞察力与创新思维。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较弱,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学习基础技术技能应用较快。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向普通本科院校那样培养既具备扎实金融专业知识和丰富多学科跨界知识,又具备较强的金融科学研究能力的“金融+科技+科研”人才,而是应该重点研究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吸收能力,运用已有新科技解决金融业务的设计与应用能力,及其实践中对金融业务的优化创新能力,结合中国特色高水高职院校建设的实际,将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金融+科技+业务设计与应用+创新”,培养具备扎实的基本金融专业知识,掌握金融大数据分析、智能客服、智能顾投、智能风控以及区块链等跨界融合知识,能够开展金融业务设计与应用,在工作中进行创新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三)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影响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要实现“金融+科技+业务设计与应用+创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深入改革仅仅以金融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积极对接金融人才素质要求,构建以金融理论知识、多学科跨界融合、金融创新拓展为主的模块课程体系。金融理论知识模块设置经济学基础、经济法、金融学概论、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分析、个人理财规划、金融产品营销等宏微观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础金融理论知识。多学科跨界融合模块主要设置数学、运筹学、法律、金融大数据分析、智能客服、智能风控、区块链+金融等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紧扣新科技发展,将新科技融入金融业务设计与应用中,解决新金融业态下的金融业务。金融创新拓展模块设置互联网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案例、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等课程,通过实际案例教会学生如何开展金融创新,培养学生初步的金融创新思维,为走上岗位积累经验、开展金融创新打下基础。

(四)打造校内外优质实训基地,搭建今后职业化道路的过渡性平台。金融实训基地与协同创新中心对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金融人才至关重要,也是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在校内构建金融市场与交易应用实训、金融计量模型应用实训、风险控制操作实训、金融大数据与智慧金融应用实训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借助模拟的软硬件设施,按照金融企业真实业务要求,在模拟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金融市场分析与处理能力、金融计量模型应用能力、面对金融风险的熟练操作能力等。在校外与业务覆盖范围广、企业信誉好的大中型金融企业构建岗位实训基地,借助校外金融企业的不同岗位的真实业务,让学生身临其境接触今后工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不同岗位所需的金融知识,以及在复杂变化的金融经济环境中运用新科技解决营销、大数据分析、风险防控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搭建今后职业化道路的过渡性平台,使其更加适应金融市场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芳,吴炎太.金融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9).

[2]崔红军,吴静芳.高职金融专业产教融合共育人才模式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9(20).

[3]罗锋,黄丽.金融科技视角下地方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8).

[4]任晓琳.金融科技新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8(47).

[5]何宏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

[6]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

【基金项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培育项目“最优化方法前沿应用学习与探索”(2019QNPY53)

【作者简介】杨天山(1988— ),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数量经济学、最优化等;黎耀川(1989— ),男,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