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论述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从教学模块、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毕业环节等多方面推进改革,逐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131-04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满足国家及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是为各级政府的文化传媒部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传媒经营企业等单位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从事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预测、规划、策划以及文化产业管理、经营运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学校分别于2014、2015、2017、2019年,在充分调研和多次论证前提下,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教学、创新教育体系等进行不同幅度的调整。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与专业知识、能力的关系更加密切;阶段集中实践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快速转化为开展实践的能力;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在制度上主动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方向性的引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一)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
以学生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文化产业管理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
1.专业基础要扎实。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进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实践性及其他教学环节。
基于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2个模块搭建基础知识课程平台。其中,学科基础课总课时约占总课时17%,专业基础课约占总课时14%。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适应面,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较为堅实的基础。
2.专业技能需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涵盖了对文化领域各分支产业如影视产业、广告产业、会展产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这些能力中,体现文化产业核心价值的是理解和掌握各类文化现象及文化市场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将能够强化培养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文化视野和策划技能的课程,确定为专业限选课,增加学时,约占总课时22%。
3.重视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中的素质拓展课及专业任选课,约占总课时5.6%,既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及丰富知识面,又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相匹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度较高。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文化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项目策划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要求。(1)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3)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知识要求。(1)具备较强的人文理念和较为深厚的中外文化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先进文化理念继承中外文化传统,以科学态度和方法发展本地区的文化产业;(2)具备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有关基本理论,熟悉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国家的文化战略、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能为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献计献策;(3)具有文化产业营销、策划、经营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适应社会竞争环境。
3.能力要求。(1)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熟知国际先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理念和运营模式以及有效参与我国文化产业并与国际文化产业接轨、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基本素养;(2)具有较高的文艺鉴赏能力和某方面的突出文艺技能;(3)熟练掌握本专业外语,具有外语交际能力;(4)具有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及电子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设置能够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设置对应核心知识与技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的工作,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化视野、艺术审美、各分支领域的管理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泛,如果学校培养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表面化。为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严格对标《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要体现两方面内涵,即核心知识体系(见表1)及核心技能体系(见表2)。一方面确保课程设计让学生对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它是什么,有什么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掌握专业领域内所需的相关技能,知道它怎么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增加实践课时数,强化实践环节。以专业定位为方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夯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元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为学生创业就业打下基础。突出课程体系的整合性,注重四学年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知识内在联系,保证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见表3。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方面,在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上,重视推陈出新,加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专业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及文化产业用人单位反馈,深入了解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专业能力。同时,紧跟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如:开设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经营等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把新闻摄影课程调整为摄影技术课程,增加图像处理软件基础应用、多媒体软件基础应用等课程;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流程的指导,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牢固树立质量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毕业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2013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国内读3年、国外读1年的本科模式,形成了一套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改革模式。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根据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及“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与区域社会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新“3+1”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学习3年,校外实践1年,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结合新旧“3+1”模式,深度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并从2014级学生开始施行新“3+1”模式,深度参与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峰会、南宁青秀·绿野音乐节等文化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特设创新创业学院,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设创新创业课程,全面开展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塑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结合市场对策划人才的需求,将创新创业项目融入传统理论课堂,培养学生全程把控商业项目的能力。根据课程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在任务式的模拟环境下,按照现实岗位的分工方式,从项目策划到营销进行分组讨论、汇报、质疑、再讨论等循环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吸收内化。
同时,班级可进行班内项目路演,不断完善提升,实现“一课一赛”,最终由甄选出的项目代表小组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教师在指导项目时,潜移默化地将课堂知识融入其中,学生通过项目打磨,不仅深化所学知识,更激发创新思维及培养创业能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见图1。
此外,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与当地文旅园区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建设围绕“产教融合”方针,既是上课地点也是实践场所,形成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下的协同育人新方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学生工作室,开展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校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工作室的运营当作一次创业,将工作室视为一家公司,通过日常运营,提升学生的组织、协作、沟通、社交等综合素质能力。老师和学生都可利用环境优雅的工作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自发组织讨论创新项目。
(三)协同育人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同时专业教师走访协议实习单位及其他文化产业公司,了解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信息,确定实践人才培养方向;安排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座谈,让企业更精准地找到适合的人才,正确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围绕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世界级、国家级、省部级的优质校外资源,形成层级丰富、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并创造机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学校与本土知名集团共同打造培养企业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定制班,学员通过学习企业管培生课程、参与企业训练营和企业实习等形式完成管培生培养计划,与企业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度融合。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学生实习实践方面,学校组织开展各类考察与调研活动,如参观、调研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孔庙、广西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并调研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动漫展、中国—东盟文化展等展会,使学生对文化产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文化行业的了解。
结合专业特点,以及“互联网+”对能力的新要求,学生积极开设并持续运营各类微信公众号,这其中包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微信公众号,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此外,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创作了多部反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优秀微电影,并出色完成为所在学院拍摄宣传片、贺岁片的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品位。
(五)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多样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1.项目式教学方法。项目的来源主要有各类专业赛事、教师的教学或科研课题、教师的横向课题项目、合作企業的活动策划项目等。教师精选项目与专业课程结合,针对项目的创作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调研、讨论、策划、路演。学生完成的课程作业,同时亦是一份完整的企业项目或参赛作品实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引领学生与教师一同构建教学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举例,启发学生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3.混合式教学法。提倡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提前通过慕课教学让学生预习基础理论知识,并给学生布置研究问题,而教师利用线下传统课堂进行知识延展,并让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研讨、头脑风暴及实践。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要求,教师综合利用教室、实验室、户外、专业工作室等场所进行授课。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亲临文化场馆、市场、企业实地教学,以学生的切身实践、体验为教学中心,教师作为启发者,指导学生完成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六)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改革
为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善毕业论文环节考核方式单一、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论文体裁以学术论文为主,同时鼓励学生以项目策划方案等形式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三、仍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高校招生竞争激烈,学生对高校有更多更大的选择权,很多老牌名校及专业都参与到抢夺生源中,从而形成优质生源流向老牌名校及专业的现象。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本科专业,在招生中不占优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第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初期,在人才培养定位、应开课程、课程关联及开课顺序上没有统一认识和严密认证,虽进行了多次调整修订,但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仍有待完善。
第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就业从宏观上尚且乐观,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说,该专业知名度较低,许多企业会存在对此专业不了解、招聘任用倾向偏移的现象。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内容较宽泛,实践课无法全部顾及,针对性较差,导致实践教学往往“蜻蜓点水”,学生获得感不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
[2]教育部.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3]梁辰.基于头脑风暴法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6(6).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7年度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2017YJJG05)
【作者简介】梁 辰,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