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楚雄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9)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职业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该制度通过将职业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融通,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评价模式,旨在为产业转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该制度实施的主体之一,各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实施该项试点工作,是对深化职教改革以及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积极响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升高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社会从业人员能力结构,深化职教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第二,提高特色专业人才供给能力,缓解就业矛盾,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三,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打造高职“双师型”团队。第四,完善终身学习制度以及学习成果公平评价和认定制度,积极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资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的探索和创新,实施这一制度面临诸多困境,主要原因有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同时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层次,学校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教师占比低,书证融通度不够,国家学分银行与学校学分银行对接难等因素。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工作困境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对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路径的规划不够清晰的问题;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与1+X 证书制度对接不畅问题;三是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等级证书培训课程融合度不够问题;四是师资队伍职业技能偏弱问题;五是现行教材内容与1+X 培训不适应问题。
1.高职院校对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路径的规划不够清晰,1+X 证书制度实施时间短,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较少;很多院校还是停留在双证书制度实施思路上,对1+X 证书制度研究还有待加深。
2.人才培养方案与1+X 证书对接不畅,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学校制定,学校与X 证书开发主体、用人单位彼此独立,沟通度不够。很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参考网络信息以及借鉴相关院校的经验,对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调研严重不够,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人才岗位规格存在较大的偏差,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脱节,无法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3.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等级证书培训课程融合度不够,现有专业建设过程中职业针对性差,技能含量低,课程标准制定与职业领域职业岗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未融入职业等级内容、等级标准要求,缺乏职业岗位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导致融合度不够。
4.师资队伍职业技能偏弱,以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多从高校毕业生直接入职,同时培养高职专业教师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完善,导致培养的过程中缺乏职业技能以及实践训练;后期学校要求“双师素质”,但是职业技能含量低且落后,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指导学生获得职业等级证书的要求。另外,学校聘用企业专家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合作停留在表面,企业专家作为学生授课老师的情况较少。
5.现行教材内容与1+X 培训不适应,现行教材开发主体单一,主要为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教师开发、编写模式、技能培训内容呈现方式等相对滞后,从而导致课程标准与“1+X”证书考核标准对接区域小;当前教材难易度很多情况下未分析学生基础,导致教材与高职学生基础不匹配。
根据前期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书证融合成为关键。首先研究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文献,对“1+X”实施路径进行分析。其次,学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专业课程重构是关键,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根据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教学标准设计、专业实训考核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为1+X 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以书证融通为指导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 所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得出相关文献综述是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专业实施方案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与评价组织充分互动的前提下,通过对比现有课程标准与“X”证书考核标准的融合得出书证融通关系对比表;接着,在现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配套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资源,该课程体系重构邀请企业方(用人单位)参与;最后实施,通过学生考核通过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及时调整书证融通关系对比表,不断修正。
图1 以书证融通为指导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1+X 证书制度实施的主要保障,该师资队伍里面应该包括学校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企业专家、培训评价组织方专家,该师资队伍积极参与在协同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证书,认证培训,顶岗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学校层面应该完善企业专家授课相关管理办法,调动企业专家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该深化与区域内企业的校企合作,以及培训评价组织的合作,合作不仅可以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实训资源,同时也可以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开展1+X 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证与继续教育,为区域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