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钦元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信息与建筑工程学院,合肥 23002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土建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亟须大批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建设人才[1]。目前,开放教育土建类学生人数较多,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分布较广。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开放教育需要探究的问题。
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要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总理的讲话为高校培养高技能、实践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依托学校与企业间畅通的合作关系,按照国家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企业资源和学校专业资源相结合,在夯实理论根基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2]。
1.课程设置与建筑行业发展脱节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建设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日新月异。在绿色转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倒逼下,传统建筑业开始向“建筑工业化”转型;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建造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建筑业已从传统的湿作业时代悄然转变成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BIM技术)并存的新时代。目前,开放教育土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与新技术同步跟进,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陈旧,与工程实际脱节。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
土建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可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不论是设计、施工、监理岗位,还是造价、咨询岗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应用”应成为土建类专业教学的核心。然而开放教育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无论是面授教学还是网上教学依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1.课程实践环节薄弱
开放教育土建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等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课程设计是巩固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但由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设计内容往往与工程实际脱节,课程设计的成果不甚理想。
生产实习是学生以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深入土建现场,参与现场施工和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生产实习应从学生实际工作及就业需求出发,按实习方向分组到岗进行实习,但由于难以寻找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而校内实训基地材料、设备、场地、师资等资源有限,满足不了实践的需求。目前,生产实习主要还是以远程教育平台学习为主。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往往是点到为止,不全面、不深入,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学习的需求,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2.综合实践环节不够深入
开放教育土建类专业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毕业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了解国内土木工程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收集毕业设计资料,为毕业设计及毕业后尽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同生产实习一样受校内外实习条件的影响,毕业实习环节开展得不够深入。
毕业设计是完成和达到开放式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应在毕业实习确定选题方向、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受实践环节开展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开放教育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一方面存在内容陈旧,与工程实际脱节,落后于施工生产第一线等问题。另一方面存在 “真题假作”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根据工程实际分析技术难点,比选工程方案,评估工程价值,无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场地难以解决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均需到生产一线进行实际观摩与动手实践。因考虑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等因素,建筑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在校学生实习与实训,对学生实习的开放性不足。因此,学校难以组织现场实践教学。学生自行实习又存在着缺少统一组织与指导,缺少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教育,缺少对实习过程的检查监督,实习质量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目前,开放教育土建类专职教师学习实践新知识、新技术及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平台不多,直接接触建筑行业最新工艺和技术的机会不多,难以到一线学习交流。不少专业教师教学以书本为主,对建筑行业的发展了解不够,实践能力欠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难以与时俱进,难以顺应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实践教育基地通过构建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搭建 “专业课+实践教育”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教学平台,形成 “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3]。通过建设,逐步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为校企间开展实践教学、教研科研、师资培训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以此促进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图1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1.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创建的意义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是高校教师、学生、企业人才共同参与、互动沟通的桥梁。通过建设基地加试验室的运行模式,提供更为完善的实践场地,建立产学研协同运作的教研平台,有利于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做一体化发展,从而构建起校企共同育人的发展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2.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创建的流程
截至2019年底,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土木工程本科及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专科在校生已达万人之多。学校秉承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适应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2019年元月,学校按照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了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宝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土建类专业实践教育基地。
首先,校企双方共同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双方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确保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共同培育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共同创建实训条件,明确指导职责,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其次,双方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共同参与岗位证书、1+X证书教育培训工作;共同搭建教研科研平台,对当前建筑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图2 实践教育基地创建流程
3.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实践
(1)调整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育基地运行一年来,按照进度安排,完成了初步建设,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尝试[4]。校企双方共同调整教学方案,增加主干课程,包括装配式技术、BIM技术等新技术在内的教学内容。编制并不断更新完善实践指导书及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差异化培养模式,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实践指导[5]。尝试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活动。一年来,基地开展了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学术讲座,举办了建筑知识现场大赛及造价知识网上比赛;组织学生到行企业参观实习、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案例编制及BIM电子招投标实操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为保证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基地规范化管理,做到事事有据可循,人人有规可守,从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6],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践测评制度、工作量考核制度、经费使用制度、奖金发放制度[7]等相关管理制度。
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是教育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岗位技能实践经验;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8]。构建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异地同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需搭建理实结合的师资培训平台,采用校内加校外的培训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开放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平台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师资培训。校内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型教师,可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到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企业内具有理论教学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经历的“双岗”型教师,可通过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校内或企业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技术研发的“双能型”教师,可通过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升自己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表1 开放教育土建类专业主干课程增加的内容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理实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是践行“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把课堂搬到校外,把课程带到校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内容,使课程与企业实际和建设行业发展紧密相连;有利于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是未来职业教育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