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泥石流泛滥 如今荒山变青山

2020-09-08 00:24孙绍祥黄丹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9期
关键词:成功经验生态环境

孙绍祥 黄丹

摘要:生态脆弱性是制约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长期的开采铜矿、伐薪炼铜和过度垦殖,加剧了原本就脆弱的山河面貌,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本文立足东川实际,以东川生态环境概述作为切入点,讲述东川生态环境建设的困难,历经数十年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在“泥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昔日泥石流泛滥  如今荒山变青山”的美丽变身,摸索出独树一帜的“东川模式”,为其他相似环境地区提供一定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生态环境;东川模式;成功经验

东川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天南铜都之称。经济的发展依赖矿产资源,因矿兴因矿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发展至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极度脆弱的东川生态环境,已经掣肘了东川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灾害频繁和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困难,东川自知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川始终把生态治理和修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以系统工程思路进行生态建设,针对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13.3%至今达38.47%,且每年1%的速度递增,真正实现了“荒山变青山”的美丽变身,进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东川生态环境简述

东川区共1 858.79平方千米,南北纵距达到84.6公里,东西横距达到51.2公里。从地理位置来看,东川处于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在川滇经向构造带与华夏东北构造带结合过度部位,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以小江为界,东侧为乌蒙山系,西部为拱王山系,其中“雪岭”为境内的最高峰,海拔4 344.1米,被稱为“滇中第一峰”。在高山峻岭之下,昆明市海拔最低点是东川区内金沙江与小江的交汇处,海拔仅有695米,与“雪岭”的相对高度近3 700米。同时东川还处于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故形成了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因为特殊的高差,使得东川山高坡陡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其中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东川土地总面积的60.5%,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利于耕作,在耕作后还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因而被国家明令禁止耕种。从气候来看,东川属于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区内最高温42℃,区内最低温零下7.8℃,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9月。

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千年的铜矿开采,让东川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使得东川成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灾害频繁和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区)。

二、东川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

历史欠账多,由于铜矿开采毁林开荒严重地破坏了东川生态环境。历史上,炼铜消耗了东川大量的森林资源,加之后期大量采伐,使得该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大量降低。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群众不得不陡坡开荒,以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50年代的森林覆盖率为30%,至80年代骤降为8.9%,实际上给东川生态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自然条件的恶劣,据《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川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称:“东川气候为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其地势为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山脊与河谷高差达3 000多米,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5%。”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耕种、生活,使水土流失严重,也容易造成河沙淤积,生态修复难度高。当前,东川现有的荒山大多集中在海拔2 400米的高寒山区和海拔1 6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区。这样的干热河谷区实际上气候恶劣,立地条件极差,造林难度大,树木成活率低;资金缺口大,东川地方经济产业单一,经济增长的局限性使得划拨用于生态修复的资金较少,资金的缺口较大。

(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东川矿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川铜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据考证,东川铜矿的采冶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建初元年(76年),东川铸造的铜洗问世。到明末清初已具规模,“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产粗铜已达6 250—8 125吨,各矿厂采炼及往来人员达十余万人。清朝主要货币原料,都来自东川,清朝钱币,十之七八系东川铜铸就。”;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后,铜一改往日作为货币原料及生产生活用品的特性,成为兵工和电工器材所必需的物资。由此,一个由国家资源委员会和云南省政府联合组建的滇北矿务有限公司诞生了,公司主要为生产兵器提供原料,为全国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成立东川区矿区政府到1999年区划调整前,东川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用“头顶青天 脚踏云海  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的矿山精神战胜许多艰难险阻,从1960年至2000年累计生产精矿含铜48万吨,精矿含银152.7吨。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不仅促进了昆明地区冶金工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矿业自古以来就是东川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是伴随着矿业开发和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的索取更甚。大量的林地被新建采矿山、冶炼厂、尾矿、排污处理等设施所侵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也给日后东川生态环境的恢复与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三)石漠化、沙化严重

据统计,东川的岩溶面积范围达到了171 940公顷,而石漠化的面积范围也达到了100 105公顷之多,分别占国土面积的93.5%、54.4%,可以说东川生态修复道路困难重重,再加上过度放牧和少数新造林地管护不到位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三、东川生态修复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一)泥石流治理享誉全球

泥石流问题一直制约着东川经济社会发展,对泥石流进行有效治理成为东川人民最急切的愿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川对泥石流的治理研究从未间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东川治理模式”。在东川大桥河严重泥石流灾害治理中,采取泥石流防治和水土保持相结合的模式,使得大桥河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得到了成功治理。开发和保护了上万亩的高产农田。据《云南经济日报》报道称,该模式“充分彰显了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同推进、治理与开发同发展。同时,水利部、财政部把大桥河小流域泥石流的综合治理成果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东川站在50多年对泥石流问题的观测、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泥石流‘稳拦排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防治模式。”并利用其突出的地理优势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东川站科研人员共发表学术论文297篇,其中获得专利授权42项,发表SCI文章86篇,EI文章68篇,出版专著6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和一级学会科技奖励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此外,东川站科研人员撰写的6份咨询报告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减灾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其中有 3份科技咨询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采纳。“如今,泥石流防治的‘东川模式已经享誉全球。该模式经济、实用、高效,特别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06年‘第六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在东川成功举办,2007年‘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的主办权也由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下属东川泥石流观测站为中国成功争取。”东川对于泥石流治理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泥石流学科和山地灾害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泥石流治理的成功探索更在减灾、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为国家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也为世界各国的泥石流治理问题提供了东川智慧。

(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东川历史上共有林地面积160.3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7%。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伐薪炼铜和对植被的过度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成为制约东川生态治理的难点。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川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3%,2005年恢复到20.77%。历届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治理小江就是保卫长江、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美丽东川”的治理思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川紧跟党中央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的脚步,6年平均每年实施荒山造林近4万亩(2012年1.2万亩、2013年4.3万亩、2014年4.587 1万亩、2015年3.937 4万亩、2016年4.776 6万亩、2017年4.604万亩)。现在东川区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当前东川森林覆盖率已达38.47%,且每年仍以1%的速度递增(图1)。

(三)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东川在生态修复中积极探索,遵循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工程与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在条件好的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结合扶贫工作,增加群众收入。大力发展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贷款贴息。

第一,发展干熱河谷特色农业。小江河谷河滩资源丰富,是昆明市唯一的河谷热区,素有“天然温室”的美誉,可用和可开垦的河滩面积达到了10万亩。再者,小江河谷地区交通运输便捷、水利灌溉方便,为发展冬季农业提供了便利优势。小江流域通过整合治理措施,形成了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经过长期治理,小江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热区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铜都街道板河口至拖布卡镇格勒村近的50公里的河滩片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东川小江干热河农业发展红利影响着6个乡镇39个村委会,每年种植的蔬菜瓜果产量达到78 360亩,产值可达3.1亿元。

第二,形成林下经济模式。根据现在的已有经验,“林下经济包括林下、林中、林上三大产业,实际上是主要依托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为主的一种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农林牧业的循环发展。林下经济模式还包括了林畜模式、林药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林禽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现在东川的“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发展核桃树下的林下经济为主,集中在阿旺镇片区发展,主要是通过引入漾濞核桃品种发展林下经济。2017年产值达到了600万元。

四、东川林业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高度重视,注重管理

东川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始终将生态修复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首先,建机构。东川高度重视营造林工作,成立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负责,工作实行区级领导“三个亲自”即亲自部署、亲力推动、亲自查看,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研究解决;同时建立由区人大常委会牵头的生态绿化督促推动机制。

其次,重落实。东川以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抓手,充分发挥牵头组织作用,从全面督促、指导、协调等方面加强推动营林造林工作。进一步明确林业部门、镇(街道)和区属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三方考核评估机制,实行月批评、月通报、月曝光、月督办制度,奖优罚劣,严督实查,严肃责任追究”。

最后,重创新。东川从实际出发探索制定并出台了《昆明市东川区区管领导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制度(试行)》,该制度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该项制度的执行增强了领导干部林业生态建设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到生态优先,强化生态保护,高质高效地推进东川林业生态建设工作。

(二)科学谋划,推动绿化行动

从2016年开始,东川区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暨城乡园林绿化“三年行动”,在种植新银合欢、杨树、竹子、凤凰木等“四大工程”上加大力度。强化“四大廊道”工程建设,城市后山乡村公路、小江河道、东倘公路、龙东格公路。2016—2017年,两年的时间,完成9.57万亩荒山造林行动;在河道沟渠绿化行动中完成了38万株杨树种植和33 688株凤凰木、蓝花楹种植”;在坟山墓地绿化行动中植树数量达到18 096株;在“五采区”绿化行动中植树17 205株;在农田机耕路绿化行动中共植树4 884株;在校园绿化行动中种植乔木1 570株;医院(卫生院)绿化行动中种植花卉2 093盆;在工业园区绿化行动中植树数量达到2 747株;在矿山企业绿化行动中植树34 362株。东川区各镇(街道)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村庄绿化行动等任务,打造出具有东川特色的东川区第一中学生态精品工程、汤丹镇小龙潭生态教育基地、铜都街道梅子村公路—甜杏景观大道等生态大道。

(三)创新驱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按照“25度以上坡耕地应退尽退、15—25度坡耕地能退则退”的国家标准,在2000—2006年,东川退耕还林面积达到32.64万亩,其中国家级退耕还林的面积范围达到了6.6万亩。

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增加森林覆盖率,实施创新驱动,注重科技创新。针对东川干热河谷气候特点,为提高东川难造林地成活率,通过在河沙坝地区多轮技术试验杨树大枝扦插技术,目前已经可以摆脱杨树种植的季节限制,达到提高成活率的效果,大大巩固了造林成果;在造林支付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实行“433”的付款方式即造林资金第一年通过验收合格时支付40%,第二年验收合格时支付30%,第三年验收合格时支付30%。通过实施创新驱动,从技术与资金上的创新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大促进了施工单位的造林质量。

五、东川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一)一任接着一任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需要打破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路径,深刻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将脱贫攻坚后时代的增加就业、发展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将静态资源转化为价值产出的方式、路径,真正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濟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作为发展决策的一级政府,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发展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价值遵循的情况下,牢牢掌握“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明确转什么、解决如何转等问题。

(二)注重制度管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任何安排部署,只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绩、抓出效果,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需要几十年或者一代人的努力,为长期地持续地推进生态建设,就需要科学谋划,用制度的方式保证进度。要以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契机,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维度的制度建设。特别是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确定生态建设目标,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使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三)加大保障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处理好植树造林和农业发展的关系,按照不同海拔、气候、土壤的特点,实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善用整体思维,把山、坡、沟、水、路、田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注重科技创新,保证成活率,如针对东川干热河谷气候特点,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发明的一种造林整地技术——东川“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同时需要加大对人、财、物的支持与提供。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拨付资金有限,需要思考如何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资金筹措。

作者简介:孙绍祥(1963—),男,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黄 丹(1993—),女,助理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城市适应研究。

猜你喜欢
成功经验生态环境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英国废弃煤矿瓦斯开发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乡村振兴 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