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嘉绒藏族骀日节旅游开发与扶贫的内生机制研究

2020-09-08 00:24王瑀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旅游开发扶贫

王瑀

摘要:本文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对节庆旅游开发与扶贫进行了论述,以嘉绒藏族骀日节为例,认为骀日节旅游开发与扶贫如需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原住民文化自觉基础上,这种文化自觉是骀日节旅游开发与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原生驱动力,且这种驱动是一种良性循环,首先实现文化自觉的原住民会自发地对这种驱动力形成加持,进而促进骀日节旅游开发与扶贫的高质量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觉;骀日节;旅游开发;扶贫

人们为了纪念阿米格都这位在嘉绒藏区为民除害、降妖除魔的英雄,便在阿米格东战胜妖魔这天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这就是骀日节的由来。大部分嘉绒地区叫“骀日节”,个别地方叫“格尔东节”,理县一带称之“甲纳节”,甘孜丹巴地区直接叫“嘉绒新年”。可以看出,骀日节是为了纪念阿米格东的节日,是学界和社会对骀日节的统一认知。华尔丹在讲述中提到,18土司将农历11月13日定为骀日节,其他小的土司和村寨的骀日节时间不统一,均以阿米格东在该地区征战过的日期而定,但大都集中在农历1月和2月间。骀日是积淀在嘉绒民间的千年文化,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的关于骀日节的研究或论述主要集中在赵心愚、李玉琴主编、201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节日志·骀日》一书以及华尔丹讲述,阿布洛·甲都记录整理、1996年发表在《西藏艺术研究》的“嘉绒地区骀日节和观山节的由来及其传说”一文。目前关于骀日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阿米格东英雄的探究和记述、骀日节起源、变迁和地区差异的研究以及对骀日节程序、活动及节庆用品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赵心愚、李玉琴的《中国节日志·骀日》以及华尔丹讲述的《嘉绒地区骀日节和观山节的由来及其传说》中对阿米格东均有详细记录,称“阿米格东”为“特青阿米格都”,“特青”表示很有才能,“格”為父姓,“都”为母姓,“格都”有天神指派的含义。嘉绒文化主题网站“嘉绒圣士·马尔康”上指出,骀日节的特定程序:一是要装饰房屋;二是制作“甲纳”,在佛龛上供奉;三是举行阿米格东的祭祀活动;四是家中聚会,畅饮青裸酒,跳颂扬阿米格东的锅庄;五是把“甲纳”分送给有血统关系的至亲,以视血脉亲情的延续。华尔丹在讲述中也指出骀日节程序,第一天是“骀扎日”,第二天是互相请客。赵心愚、李玉琴在《中国节日志·骀日》一书中介绍了骀日节的活动,主要有杀年猪、粉饰碉房、供祭甲烈、颂诵词、煨桑、打火仗、跳大锅庄等,还有相应的达尔嘎底、达尔嘎仁、哈玛舞、陆嘎尔、颂歌等表演艺术,并且介绍了糌粑、茶、甲烈、火烧馍馍、供物模板、火烧馍馍印章、面片、搓搓面、包子、养面桩桩等节日用品。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嘉绒地区过骀日节的传统规模逐年缩小,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嬗变,骀日这一传统的祭祀和节庆活动濒临消失。因此,对骀日节的研究和保护势在必行。

关于民族节庆活动开发与精准扶贫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利用民族节庆活动要素进行扶贫,在扶贫方式方法上与旅游业相结合,如田广依托甘肃少数民族节庆体育,研究了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合,提出了节庆体育运用基础上的精准扶贫。赵丽明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从加强服务提质增效、打造品牌特色景点、推广节庆文化等方面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良方。刘文颖、蔡永云根据云南省不同民族区域的特性,认为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及其良性运转研究具有较强的扶贫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可以看出,目前关于骀日节的论述和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就节日而论节日的视角,没有深入对节日属性和相关要素进行挖掘,更谈不上节庆活动与扶贫的联系,而现有的关于少数民族节日旅游开发与扶贫关系的论述触及到少数民族节日旅游要素的开发,并且相应地与扶贫进行了结合,探索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路子,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居民脱贫,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当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当地居民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等,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进行切入,研究对象定位于嘉绒藏族的骀日节,对其进一步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内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通过分析,促进骀日节的旅游化开发,并由此与扶贫相结合,且避免如今对于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活动的盲目扶贫化,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在本文的研究中,文化自觉特指的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嘉绒藏族居民保持对自身骀日节传统的一种认知,并且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了解和知晓,基于此,通过对现有文献了解和嘉绒藏族骀日节的传统保持,我们发现目前该地区居民对骀日节的了解是一种被动的,或者说是客观式的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并没有主动性地了解或更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因此,激发原住居民对自身骀日节的文化自觉尤为重要。鲁全信、颜俊儒在《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有效路径》中提出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林晓华在《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集体记忆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构建》以彝族为参考,提出了彝族文化网站对于彝族族群集体记忆的建构是文化自觉的一种有效手段。基于嘉绒藏族骀日节的传统属性以及内部传承的特点,笔者认为,嘉绒藏族骀日节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为有意识地、主观地宣传骀日节或对骀日节仪式、活动、节庆用品等进行更进一步的利用或开发,这一点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内生机制研究的必要条件。

二、文化自觉基础上的骀日节旅游开发

传统的对节庆旅游的开发仅是对节日本身旅游要素的挖掘和打造,一味地迎合市场,迎合大众旅游的需求,对原住民的关注不够,一些研究者对原住民的关注也仅限于原住民与旅游者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旅游收益基础上的原住民利益与旅游者利益的均衡,原住民本身对周边耳濡目染的传统节日的认知与自觉没有被重视,特别是传统的,不被外界所熟悉,仅是少数民族内部传承的文化节日,典型的如嘉绒藏族的骀日节,目前所有的研究、阐述均是对骀日节本身传说、仪式、节庆活动、礼品等的描述,没有注意到嘉绒藏族原住民对骀日节的认识。

从节庆旅游开发的角度讲,这一点是被动的,是不完整的,骀日节旅游节庆的持续性开发与发展不可能游离于嘉绒藏族区域的原住民群体之外,甚至说,只有这部分原住民群体对自身传统节庆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后,才有可能达到旅游节庆活动开发,进而促进当地居民脱贫的最终目的。

三、嘉绒藏族地区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文化自觉

传统少数民族聚居区往往是旅游资源富足、但较为贫困的地区,这一点是学界共识,也是如今很多地方提倡旅游扶贫的缘由所在,大多数学者都注意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而通过旅游开发进而探索少数民族区域脱贫的路子也是研究和议论的重点和焦点,但要想做到真正精准脱贫,笔者认为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自觉的要素,因为只有原住民文化觉醒,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以后,才有可能去主观性地,甚至是创新性地去创造价值,实现持续性的“造血”,实现扶贫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标。

四、基于文化自觉的骀日节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的内生机制构建

综合二、三两点,笔者认为,嘉绒藏族聚居区骀日节庆旅游开发基础上的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在原住民充分的文化自觉基础之上,且构建三者内生机制,实现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

(一)文化自觉是通过骀日节旅游开发实现脱贫的驱动力

綜上所述,就节庆旅游开发实现脱贫仅仅是表面的、迎合市场、迎合大众消费者的短期的行为,无法真正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完全脱贫,但通过原住民群体的文化自觉,进而将节庆旅游开发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开发,可以建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脱贫机制,相应的,嘉绒藏族骀日节的旅游开发式扶贫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到原住民的文化自觉,也是通过骀日节旅游开发实现脱贫的原生动力所在,没有了原住民的文化觉醒,未脱离目前被动式的、迎合市场的节庆旅游开发扶贫,往往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是无法实现真正脱贫的。

(二)骀日节庆旅游开发是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旅游开发,指向是嘉绒藏族原住民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自觉的主体是嘉绒藏族原住民,只有充分发挥这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真正的骀日节旅游开发,另外,这部分群体也是骀日节庆的传承者,因此,他们既是骀日节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文化自觉者,进而是骀日节庆旅游开发的实施主体,必须充分发挥这部分群体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三)脱贫后的原住民是文化自觉的,又是骀日节庆旅游进一步提升开发的主体

首先文化自觉的原住民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实现脱贫,脱贫后这部分群体又是其他未脱贫群体效仿跟随的对象,从而在客观上更加强化了其文化自觉,更加能激发其对骀日节庆进行更进一步的有目标,有经验的科学开发和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也是这一机制科学化运行的一个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华尔丹.嘉绒地区骀日节和观山节的由来及其传说[J].西藏艺术研究,1996(3).

[2]赵心愚,李玉琴.中国节日志·骀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3]杨曦帆.建构与认同理论的音乐人类学反思——以嘉绒藏族为例的少数民族节庆仪式与传统音乐发展研究[J].中国音乐,2020(1).

[4]尹益民.国外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运用概貌、演化及热点透析——基于2008—2019年WOS论文的分析[J].图书馆,2020(4).

[5]张原.神山下的王权:嘉绒藏人“代汝节”仪式考察与神话分析[J].思想战线,2015(5).

[6]田广.精准扶贫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9(9).

[7]赵丽明.山区旅游扶贫新模式探析——以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6).

[8]刘文颖,蔡永云.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3).

[9]鲁全信,颜俊儒.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有效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5(5).

[10]林晓华.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集体记忆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构建[J].民族学刊,2019(6).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骀日节口述史”(MJ20-106)。

作者简介:王 瑀(1981—),男,山西晋中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旅游开发扶贫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证监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