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娟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其作用和意义已被无数企业证实。然而,企业文化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山头主义的挑战。通过对山头主义的内涵和成因进行分析,企业经营者可以从精神文化建设、企业家作用和制度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治理企业文化中的山头主义,培育建设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山头主义;企业家;制度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是一个企业具有独特性的关键特征[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和辐射等方面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面旗帜,引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的源泉。优秀企业文化能够成功对接人文文化与企业管理,支撑企业精神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使企业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推动企业掌握市场导向,健康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山头主义,会破坏企业文化的完整统一,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山头主义的内涵
我国近现代“山头主义”的表述可以追溯到延安整风时期。由于它是从党和军队所处的分散的农村根据地的一个个“山头”中自然产生的,故得名为山头主义,突出表现为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2014年10月,中央第六巡视组组长王正福指出,在严格党内生活的问题上,要坚决抵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山头主义,有针对性地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指出,“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2]”人民日报批政治山头主义:清正官场须远离圈子文化[3],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铲平“山头”扬正气[4]。
跟政治上的山头相比,组织中的山头、体系、派别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快速变化的环境、日趋严峻的竞争、变动频繁的人事,使得企业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组织文化异质化、碎片化,甚至严重对立;员工思想不统一、纪律意识淡薄、各自为战;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山头主义现象突出。
二、山头主义的成因
在创立初期,企业内部的各种正式组织、规章制度、经营方针都不健全,企业很少通过专业的职业中介机构招聘新人,大部分员工是由创业者本人挑选或他人介绍而来。也有的企业采用了高度的交易型人才模式,通过猎头,依靠高额的薪资,迅速地组建起一支队伍,带来了企业的高速发展。如何存活下去成为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目标。一般在此时,企业文化尚未形成,管理上人治色彩浓厚。
进入成长期的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急增,站稳脚跟后的管理者便将前同事、老同学、老战友等招至其麾下,熟人推荐法由于相互了解,较为真实客观,既带来了信任,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招聘效率,团队成员也感觉“找到了组织”,有了心灵上的归宿感,入职后一般较为稳定,也更愿意努力工作。
企业度过生存期,从不规范过渡到正常经营管理状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被暴露出来:经营理念与方式不一致,思想不统一,对资源的分配不满意,强调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不认可组织的目标和策略价值观等。如果不能尽早将员工的思想进行统一,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共同的目标愿景、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那么就会形成企业内部的小帮派、小山头,势必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各自为政的情况一旦出现,企业的整体运转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团队解散,企业倒闭。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
(一)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心理积淀的群体意识的综合[5]。精神文化體现在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制度文化和物质物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建设企业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以精神文化的建设为核心。现实生活中,有些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谈到企业文化,很多经营者都认为是虚的,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浮于表面,仅仅停留在喊口号、贴标语上面,一些口号形式化、空泛化,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未能显示出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和鲜明的企业形象,员工对此认同感不强,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弱;也有企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事实证明,想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提炼。思想重视、领导组织、专家帮助、员工参与、必要时外聘专家,注重挖掘提炼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能培育建设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重视企业家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6]。”企业家是市场积极最活跃的主题,正是他们的存在,才激发了整个市场的活力和动力,才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家目标追求、爱好志趣和心理状态的体现。
一方面,企业家的领导艺术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巨大。厉以宁对企业家素质情况进行了探究,认为企业家除了要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以外,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7]。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了企业家的精神地位和价值,并指出企业家遵纪守法和创新发展的品质必须得到弘扬和增强,企业家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要有担当精神。因此,企业家要加强自我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和锻炼,成为一个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知识广泛、能力突出的综合体。
另一方面,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家要带头示范,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要有意识淡化个人作用,要善于发挥团队的价值,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企业家要身体力行地对外宣传企业文化,对内灌输企业文化。例如,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家要担任发言人的角色,在对外传递关于组织的计划、政策、成果等信息的同时,宣传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时,企业家通常会亲临现场对内讲解企业的历史和经营哲学、企业的价值观、发展目标等。企业家的亲历亲为,既体现了对新员工的重视和关怀,又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员工思想,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思想统一地为共同目标奋斗,形成企业合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企业家还要充当“医生”的角色,要善于发现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效应对企业文化冲突,对小圈子、山头主义的苗头性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
(三)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培养文化,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制度的建立[8]。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健全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能够有力破除山头主义。
1.坚持人员配置原则
根据岗位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拔、录用各类人员,将因事择人的原则贯穿人员配备的始终,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无才不用;此外,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多元化的员工结构。
2.不轻易下放招聘权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员工招聘的重要性,招聘流程与程序也日趋成熟与完善。集团总部统一招聘,系统内调配使用的方式被大中型企业广泛使用,重视招聘权,使一些跨国公司都至少坚持跨两级招人。作为这方面的佼佼者,阿里巴巴甚至将跨级招聘延伸到了四级,例如,广东大区的总经理,下边有城市经理,城市经理下边有业务主管,业务主管下边是普通的销售或者客服。广东大区总经理,要直接面试到销售或者客服。统一规划、跨级招聘既可以提高招聘工作的水平,保证招聘员工的质量,提高招聘工作效率,又可以防止基层应聘者找关系,托朋友,任人唯亲。
3.慎用熟人推荐法
熟识的人进行推荐,招聘成本较低,效率较高,有针对性,能快速投入工作。要使熟人推荐法发挥作用,推荐人应当对被推荐人的情况非常熟悉或者有相当多的时间与机会观察被推荐者,推荐人应当公正无私、品德高尚,有能力对被推荐者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且愿意也敢于给出自己的直率意见。在使用熟人推荐法时,要对其推荐的人数、职位等进行一定的限制;被推荐人进入公司以后,企业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使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尽快实现身份转变,融入新的企业中。
4.亲属回避原则
裙带关系是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的毒瘤,例如一些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情况尤为严重,这会严重危害企业的组织人事关系。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一些企业在工作申请表中,就要求应聘者填写主要社会关系,并承诺其真实性。
5.岗位定期轮换原则
轮岗制度已经在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和权力部门得到了有效实施,企业也可以积极采纳。华为很早就意识到了轮换岗位对企业进步的重要意义,不但对部门中高级主管采取职务轮换,更在基层主管中强化了轮换的频率。联想集团也是岗位轮换制制度执行的佼佼者,會有专门的评价部门在恰当时机给高潜质领导安排轮岗,促进其不断修正自我足迹,提升领导力水平。
四、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山头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给初创企业注入了新生力量,带来了活力,使企业能抓住时机迅速发展壮大。企业管理者要正视山头主义的存在,承认山头,因势利导,对破坏组织团结统一的山头主义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常抓企业文化建设不放松。
参考文献:
[1]定雄武.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刘春生,黄嘉卿,甘士莲.铲平“山头”扬正气[EB/OL].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8/0523/c64371-30007794.html.
[4]秦强.清正官场须远离圈子文化[EB/OL].http://www.huaxia.com/xw/rmpl/2015/01/4218422.html.
[5]易晓芳,陈洪权.企业文化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6]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http://news.cntv.cn/2014/11/09/ARTI1415518997751141.shtml.
[7]厉以宁.中国企业家的标准[J].商业时代,2000(7).
[8]赵琦妍.企业文化与制度管理关系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