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区域性高校生源差异为出发点,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学习思维为中心,最终落脚于成为复合型的电子商务人才的目的。当前应在专创教育理念下培养人才的批判性学习思维,以使他们能在知识整合和迁移的过程中,融会电子商务及其他关联性知识,最终形成具有区域根植性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与电子商务实践所涵盖的广大领域相适应,也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相契合。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商务;批判性思维;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不仅需要从技术层面使人才掌握电子商务专业所规定的各项技能,还应从思维层面帮助人才聚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可知,大多数作者都将问题域集中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技能方面,然而从电子商务人才的来源信息反馈中可知,有将近1/3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是科班出身。这就要求,当前应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人才的批判性学习思维,以使他们能在知识整合和迁移过程中,融会电子商务及其他关联性知识,最终形成具有区域根植性的復合型人才。打造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与电子商务实践所涵盖的广大领域相适应,也与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发展需要相契合。因此,本文将以东北地区电子商务人才为对象,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为中心,最终落脚于打造具有复合型特质的电子商务人才的目的。
一、电子商务人才批判性思维的内在构件
(一)明确批判性思维的对象
批判性思维作为思维的批判必然有其对象性设定,在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对象性设定依赖于人才对“何为批判对象”的认定,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存在表象自由的特征。聚焦我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当前主要任务便是在提升移动电子商务运行质量的同时,不断促进以新零售为背景的电商平台的转型升级。在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人才面对“电商平台转型升级”的这一客体,便存在个体化的主观反映,并在这种能动反映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的批判对象。
(二)厘清批判性思维的进路
在唯物辩证观的导引下,批判性思维所导向的结果应为一种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应体现为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在“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进路中,以否定之否定的思维转换,最终形成促进当地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和谐共生的主体意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应能在批判性思维的驱动下完成主体客体化的任务。从中不难理解,批判性思维的进路应呈现出收敛的状态,而且需在人才专业实践的支撑下形成思维的螺旋式发展格局。
(三)回应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这就表明,对思维结果的价值判断将在人才批判性思维与他们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反映为对思维结果评价标准的自我扬弃。由此可见,在专业实践中人才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不断改善,并在社会实践与批判性思维的辩证关系中,使人才的反思性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增强。
二、电子商务人才的地域植根性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影响
(一)人才的地域植根性对批判性思维对象的影响
笔者所在单位的电子商务人才主要来自于东北地区,他们便成为本文所指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象。东北地区在发展电子商务时,主要聚焦在石化、冶金、机械、建筑建材、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这六大支出产业便构成了域内电子商务人才对批判性思维对象的选择集合,并在对象的选择中引致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进路。
(二)人才的视域植根性对批判性思维进路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需沿着“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进路展开,“批判性思维的进路呈现出收敛的状态,而且需在专业实践的支撑下形成螺旋式发展格局”。由于东北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存在服从和遵循的思维习惯,这就影响到了他们的专业实践意愿,他们更希望于从现成的案例和培训讲师的教学中获得认知。这样一来,“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思维变换,最终形成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和谐共生的主体意识”便难以实现。因此,立足人才的地域植根性定向构造批判性思维进路便显得十分必要。
(三)人才的地域植根性对批判性思维结果的影响
“评价思维的标准随着人才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实践的互动而发生改变,在专业实践中促使人才的思维得到改善”,在受到人才地域植根性的影响下,来自东北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的思维改善进程存在地域差异,且也在导向反思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绩效。这是东北地区人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实现效果的差异性使然。这种差异性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能力中得到了体现。
三、“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增强人才植根意识
针对东北地区电子商务人才普遍所存在的服从和遵循式的思维短板,建议开设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目的在于,使人才获得前置性批判思维的能力,并在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使人才能够形成对批判对象、批判进路、批判结果的科学理解,并配合现有常态化的培训内容,增强其聚焦“电子商务促进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具体的实施办法为:首先,培训人员可根据单位人才能力要求,编撰“批判性思维训练”教程,该教程可以分为两大模块,即批判性思维基础知识模块、聚焦东北电子商务发展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应用模块。其次,在第一个模块的教学中,应以思维训练的方式来展开,此时培训人员可设置具体的议题引导人才合理寻找批判的对象,思维的进路,并在参训人员的共同探讨下制订出对思维结果的评价标准。最后,在第二个模块的教学中,培训人员在项目教学时应紧密联系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本土生动的社会素材为案例资源,增强人才的本土植根意识。如,培训人员可以联系东北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开展案例分析,在分析中向人才全景展示东北农村电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景象,这样就能使人才在专业知识整合和迁移中与本土社会发展相联系。
(二)使人才获得选择批判性思维对象的自由
针对东北地区人才所固有的服从和遵循的学习思维惯性,这里的“使人才获得选择批判性对象的自由”,便意在松绑其固有的学习思维,引导和鼓励他们突破由其前置性学习经历所形成的思维短板。然而,这里的“选择自由”却是相对的,即应以他们工作岗位的知识模块和技能体系为基础。具体实施办法为:培训人员在完成具体的专项教学之后,可以课程论文的开题形式,为人才提供自由选择批判性思维对象的条件。如,随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东北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的专项培训任务进行完毕,可以向人才布置这样的任务,即请人才自由选择自己所熟悉的电子商务企业,利用已学知识对该企业所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此时,就在收敛的路径下,为人才选择批判性思維的对象提供了自由。然后,培训人员应要求人才根据所选择的批判性思维对象(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在课程论文的开题报告中分别阐述,对象的选择依据、选择的现实价值以及自己打算以怎样的分析思路去研究该问题。这样一来,就能在培训人员的引导下迫使人才主动思考对象选择的合理性问题,并培养其形成合理选择批判性思维对象的能力。
(三)使人才自主完成批判性思维进路的探寻
随着课程论文的开题报告逐一通过,接下来便应使人才能够自主完成批判性思维进路的探寻。由于人才并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践条件,所以培训人员应以知识传授者的姿态为人才提供“第一推动力”,不过该“推动力”应主要为人才的自主探寻起到方法的指引,且应防止培训人员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来影响人才。具体的实施办法为:首先,培训人员首先应指导参训人员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使参训人员在论文写作提纲的拟订中明确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进路,参训人员在以现状描述、问题分析、对策构建的提纲拟订中,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了对自己批判性思维进路的建构。其次,随着批判性思维进路的建构,紧接着便需沿着路线抵达批判性思维结果的彼岸,然而此路并不顺畅,参训人员还需经历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为了促进这种思维发展,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以议题的形式共同完成对批判性思维进路的探寻。如,以东北本土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控制为议题,使小组参训人员开展无领导讨论,在平等讨论的氛围中激发出电子商务参训人员参与批判性思维的意愿,并在参训人员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塑造其批判性思维的自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此时并不要求参训人员对批判性思维结果展开反思。
(四)使人才在回应结果时具备反思的植根性
这里的“植根性”是指,参训人员应立足所在的区域(如东北地区)实际情况,反思所提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培训人员在审阅参训人员的课程论文时,应重点阅读他们的对策部分,并逐一归纳出参训人员在对策构建中所存在的思维短板,这就构成了训练参训人员回应批判性思维结果的切入点。“反思性的思维既体现为一种思维技能,也反映为一种思维倾向”,所以培训人员在论文评讲中,便需紧扣参训人员在思维技能和思维倾向上所存在的不足,一同参与到对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中来。如,培训人员应提出参训人员所未能关注到的问题,如电子商务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特点、电子商务企业的B2C运行流程、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短板等。然后,让参训人员根据自己所忽略的企业因素再次审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引导参训人员反思这样的问题,即“一味地套用书本知识,能否解决东北地区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的实际问题”,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最终使他们有意识地建立具有区域根植性的批判性思维结果的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便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身边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专业知识整合和迁移的过程中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满足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性培养要求,也同时契合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最终,我们在“人才一般”与“人才具体”的辩证视角下,使他们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雪莲.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J].电子商务,2020(3).
[2]范英.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下的大庆农村电商发展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
作者简介:周井玉(1975—),男,黑龙江大庆人,经济师,本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