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声是一门历史悠久且传统深厚的古老艺术,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吸收了各种艺术和生活的营养逐渐形成的。同所有的民间文学一样,传统相声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一般没有专业作者,也没有固定的文学底本,往往经过了无数艺人的实践,经过了观众的选择、比较,最后才成为臻于成熟的作品。中国的相声起初都是通过这种模式来培养人才和传承艺术的,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模式。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社会,必须走进高校,在技能与理论上同时创新,相声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相声艺术;高校;口传心授;传承;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一、相声教学的传统模式
(一)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模式
传统的相声教授就是师父带徒弟,讲究熏、過、溜。传统相声的传统教法,首先要“口传心授”——“传”的是知识、技能,“授”的是心得、体悟。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正是这个道理。像过去师父教徒弟一样跟的方式,老师说一句,学生跟一句,这种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这种方式关系到传统相声审美、创美的问题,牵涉到传统的地方哲学、美学、形态等各方面的问题。从前的相声、曲艺等采用的多是这种方式,只是近年来因认为其落后渐渐弃之不用了。中国传统相声代代相传靠的就是这种方法,并培养了一代代大师级表演艺术家,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心传口授”是相声教学的最好方法[3]。
这种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带有很深的门户之见和辈分之分。相声起初都是通过这种模式来培养人才、传承艺术的,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模式,而如今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大环境。
(二)演出团队中的团带班模式
从过去到现在,真正系统学习和研究相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校几乎为零。其实,相声艺术在新的社会中之所以遇到生存和发展、人才凋零的诸多问题,就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学校、没有固定时间的学习、没有系统的理论教学,更多是因为教学老师的缺失,但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缺乏对相声艺术的学习的认识性。人们总是期望我们相声演员将相声演绎得越来越好,可是设想下,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培养专业化演员的良好环境,那么我们如何将相声艺术发扬光大呢?因此,我认为在高校创建相声艺术团队和专业迫在眉睫。
(三)传统模式的弊端
相声一直都是师父带徒弟、师父收徒弟的单一传承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没有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只是口传心授,师父怎么教,徒弟怎么学,教徒弟的都是技能而没有理论上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怎么演,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演。在文化程度上欠缺,而且传统的相声教学模式,培养一个相声演员周期长,培养的人数有限,没有一个理论性的教育体系,就是单一的个人领会。相声如果只是单一的传承,那它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7]。而且很多想学相声的人,也会因为找不到学习的地方而遗憾,真正有天赋的曲艺人才也会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相声而耽误了自身本有的优势。
二、相声艺术走进高校
(一)相声走进高校的社会背景
拜师学艺,志在学艺。相声作为传统的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简单的口授这种形式直接让学生心领神会,但在口传心授的同时会有偏差,学生的领悟与理解能力都不同,在过去的相声界,表演者不重视理论,但是在当下环境相声想更好地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所以学相声表演技能的同时也得学文化,在学习相声技能的同时也要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艺术到最后拼的还是文化,在高校培养相声人才,既可以给热爱相声的人提供学习之所,又可以使相声演员摆脱从前那种“没文化”的处境。
(二)相声走进高校的进程
“口传心授,师徒如父子”的传统相声培养模式已逐渐淡化。新时期的舞台上也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学历的演员,因此,为相声开设专门的学习班是顺应其艺术发展的需要。
1986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建立是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检第一书记陈云的关心与重视的。它的成立使曲艺界走上了正规的专业教育机构培养人才之路。因为北方曲校是一所中专类院校,所以在2010年,冯巩在北京电影学院设立了大专相声喜剧班,在文化层次上又上了一个台阶[2]。后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培养曲艺人才。
三、高校中相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理念上的创新
理念高于技法,这些理念可能在课堂上不太明白,只是记下来,但是当舞台经验多了,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特别有力的武器。同时技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如果一直没有人告诉这些理念,可能说一辈子相声都不知道,只是掌握了技法,也只能成为一名相声演员,但是有理论以后,才能让人更强大。在大学里学的是开阔眼界,开阔思维,掌握方法,建立自己的思维,在基础创作和表演上都会有质的提高,这是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代表了相声前进的趋势[4]。
(二)培养模式的改变
“借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家一起互动,专业课也有小课‘一对一。学生在相声发展上能够真正放开手脚。”辽宁科技大学相声表演专业是国内院校中首次创办的曲艺类本科专业,首开曲艺艺术本科教育之先河。曲艺专业分为评书、相声、小品三个方向。在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科技大学已聘请到田连元、单田芳、姜昆、常贵田、崔凯、杨振华、黄晓娟、王平、王新元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作为本专业的一线主讲教授,在学校实地教学,负责所担任学科的全面教学工作。
(三)模式上的创新
在教学及课程设置过程中:
一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统一。理论课程由曲艺系的在职老师以及外聘老艺人及名家、名流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相声的过程中走上舞台,亲身感受,了解相声。
二是教与学的统一。在特色教学过程中,专业课上学校首先让学生看相声名家的表演,把老艺人、相声工作者、老艺术家请进课堂,选出优秀的经典段子亲自教给学生。激发学生从兴趣出发,多看、多听,多思考怎么演、为什么这么演。
三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在课堂上,学校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技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实用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相声基础知识,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修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处理保护、传承及发展创新的关系。在课外,学校为学生的各类活动定指导教师、定活动场所、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使相声活动有组织保障和艺术实践的场所,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四)畢业后的走向
通过在校经过相声名家四年精心的指导培养以及文化知识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声的表演以及创作的理论、方法,成为能表演、会创作、善主持、符合时代要求多种知识武装起来的新演员,同时也把相声带入了各行各业,对相声专业来说,也起到了一个传播与普及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也让我们更多地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出更多“技”与“能”并存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在如今娱乐产业多元化的年代,一个演员就应当多面性,因为我们学的多、掌握的多,思维就开阔,我们才能更好地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相声事业。
四、相声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个相声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有着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相声都有时代性。现在这个时代,相声没有创新不行了。虽然相声本科专业只有我们辽宁科技大学这一所学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历史大环境的推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国的各大院校都会逐渐开设相声本科班,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相声人才,并且有更多新鲜的血液注入,正是因为有这些新人的加入,才会有更多新的理念、新的表演方式,促进相声的创新,使这一门传统的艺术发扬光大,将相声更好地继承发展下去,我相信中国的相声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决,汪景寿,藤田香.等.中国相声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9-22.
[2]中国曲艺论集[M].北京:曲艺出版社,1983.
[3]马季.相声艺术漫谈[M].广州:人民出版社,1980.
[4]罗荣寿.相声表演艺术漫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5]刘梓任.相声艺术的奥秘[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6]中国曲艺论集[M].北京:曲艺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陈璐璐(1990-),女,汉族,安徽铜陵人,曲艺作者,文学学士,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曲艺创作、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