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玲
广丰区人民医院 (江西上饶 334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压榨性胸痛、出汗、濒死感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1]。临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疾病恶化征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预防病情恶化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2-3];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是辅助心电监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52~75岁,平均(62.37±3.48)岁。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51~76岁,平均(62.41±3.5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广丰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心肌梗死;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存在遗传性心脏病的患者;合并脑部肿瘤的患者;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
两组均给予心电监护:使用湖南省瑞博有限公司生产的PM-9000A+多参数监护仪,使用前对患者局部皮肤进行清洁,按照监护仪提供标确定电极放置位置,注意避开胸骨右缘和心前区,避免影响紧急电复律,1~2 d更换1次电极片,观察患者皮肤有无过敏反应,出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设置QRS振幅大于0.5 mV。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监护仪数值变化并实时记录,同时监测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口头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并科学安排饮食。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心内科护理人员参加心律失常因素识别培训,强化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技能,并掌握心律失常的图形表现,正确识别仪器警示,做到个人可单独操作。(2)环境护理:使用心电监护仪期间将病房温度调至20~23 ℃,湿度调至50%~60%,避免干扰仪器工作;调整病房光线,护理人员日常活动时做到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减少外界刺激。(3)体位干预:心律失常发作时,安排专人看护患者,并协助其取半卧位或高枕位,禁左侧卧位。(4)对心律失常早期危险因素的识别:根据患者心电监护结果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若心肌梗死位置在侧壁或前壁,则容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若心肌梗死位置在后壁或下壁,则容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5)调整用药时间:护理人员遵医嘱调整患者的用药时间及方式,时间调整为每日6:00、14:00、20:00。(6)电除颤护理:在监护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每分钟室性期前收缩超过5次,或心室颤动,则给予200~300 J电复律;若无法改变心室颤动,则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及盐酸胺碘酮将细颤转粗颤,然后实施电复律。
记录两组干预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校正后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及心率;统计两组干预后1~<6、6~<12、12~<18、18~24 h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干预前,两组心电监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QTd、心率均低于对照组,QT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监护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例(%)]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在发病48 h内易出现心律失常症状,病情危急程度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可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增加猝死的发生风险,不利于疾病预后[4-5]。加强持续心电监护可发现早期心律失常,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而在心电监护过程中重视护理工作,可最大限度地评估疾病预后。综合护理干预是在患者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心电监护指标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心电监护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稳定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电监护仪是监测患者动态的精密医学设备,不仅具有心电信息采集、分析、存储功能,还具有精准检测、简单方便等优点,帮助患者识别早期危险因素,有效避免病情持续恶化,为促进患者康复起到辅助作用。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及操作技能,从而增强责任意识,使其主动、高质量地完成护理工作,为改善心电监护效果、预防心律失常提供先利条件;实施心电监护过程中,做好温度、湿度控制,避免仪器受到干扰,减少错误警示,可增强监护效果;同时,根据监护结果识别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征兆,并针对性地调整用药方案,增强药物控制效果,缩短QTd,稳定心率,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心电监护仪监测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QTd、QTc,稳定心率,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