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刚 马 亮 陈 昕
警用幼犬在进入专业训练前,基本上是在繁育场与母犬或同类共同生活的。了解和掌握此阶段犬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科学地做好幼犬期的基础定向培育,对于日后的专业训练一定是事半功倍的。这也是我们讨论“犬场饲养综合症”的意义所在。
“犬场饲养综合症”是幼犬在繁育场集体生活期间,受各类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负面群体行为(或行为障碍)现象。其表现主要有:
(一)同外界接触较少,害怕陌生人,对人缺乏信任。
(二)表现出以伤害性为目的的恐惧性咬人,这属于幼犬对人产生恐惧出现的行为异常(或行为障碍),有别于犬天生面对威胁时出现的正常攻击行为(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
(三)当独处或进入新环境状态时,寻找角落掩护身体,缩成一团,发抖,尾巴下垂夹在两后腿间,或小便失禁等。
(四)面对新异刺激反应敏感。
(五)新环境适应能力较慢。
(六)有的犬离开群体生活状态时,出现分离恐惧。严重的突发行为障碍,如咬自己四肢、身体、乳房或尾巴。
(七)如果让其重新回归原来的生活群体或生活环境,以上体征可完全消失。
幼犬出生后的2 周内,表现为先天性和有基因决定的行为方式,这一阶段又叫“植物性”发育时间,主要表现出对特定的外界刺激反射性回应,主动地寻找“奶吧”和一定不能失去同群体的联系对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件事情。
幼犬出生后的3~12 周,对其将来的生活影响非常大。生理发育显示它们的感觉器官都被唤醒:睁开双目,逐步有了听力,乳齿长出,从转圈爬行变成了可以控制的跟随运动,越来越多地做出同外界最初的“沟通形式”,如嗅闻、大声吠叫或摇尾巴等。此时幼犬已经能够固化所学到的东西,这一阶段又叫“海绵时间”,幼犬像海绵一样吸收所有的新知识。实践证明,这个时间段的学习对幼犬来说前所未有的容易,学习效果相对稳定。所以在此阶段要求我们尽力丰富幼犬头脑中“百科全书”的内容,科学地增加幼犬警用素质培养的篇章(胆量、声、光、噪音、运动物体、嗅、衔等)。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充分利用3~12 周幼犬最佳可塑性年龄段对犬进行警用素质的培养,及时纠正“犬场饲养综合症”的行为障碍,必将影响今后的训练使用。
尊重、关心和信任幼犬十分重要。研究表明,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双重关系能力”的物种。它不仅能同犬群友好相处,还能凭借其社会能力与人类和谐相处,对人类始终保持友好,信任和忠诚。这一属性要求我们同犬相处时,应持平等心态,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
幼犬出生后即开始在成功和失败中不断学习。它接触的一切环境对它而言都是压力,如寻找乳头、与人任何方式的接触,对噪音、气味或光等的感触,但这些都是积极的正面压力。饲养管理者一定不要充当“奶妈”,如把幼犬放到乳头旁,会导致其神经细胞发育不完善或滞后发育;用奶瓶喂犬或者扩大奶瓶上的洞,结果是妨碍了幼犬对周围环境压力的忍耐能力;过度的营造恒温环境会影响其自身的调温能力。正面压力越多,负面压力就会越少。
出生后3~12 周,幼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进入复杂和细化分工的发育,如果外界刺激越多,其学习动力就会越大,脑组织的细胞也会更发达,幼犬的记忆力也更强。因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给幼犬提供更多同外界接触的机会,促进其自身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这样既可以增强犬对外界环境多样性的适应能力,又能减少或消除“犬场饲养综合症”的影响。
给幼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能提升幼犬的舒适感,更能使幼犬通过更多的舒适行为(舔、抓、蹭、甩、打滚)来释放压力,特别是负面压力,这里人就起到了主导作用。工作中发现,不少繁育单位硬件设施很到位,但软件方面却存在一定问题: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则执行不到位,相关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责任心需提高。比如有一繁育场,每天冲洗幼犬舍2 次或者更多,造成环境湿度极高,夏季更是高温高湿并存。这样的生存环境为病原体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不利用幼犬的生长发育,容易导致幼犬机体抗病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