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静纯
脑梗死是基于多种因素所引发的脑组织坏死病症,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且病情不稳定,可造成不可逆结局,或在急性发展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为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危险因素加以控制,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辅助提升抢救效果[2]。于本次研究中,以5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经由不同护理方案的对比观察,探究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抽取出于2017 年7 月-2018 年8 月期间在院内内科接受治疗的5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抽样原则作分组,25 例常规急诊护理为对照组,另外25 例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9 例,女 6 例,年龄 52 岁-79 岁,平均年龄(63.26±5.14)岁。观察组:男 18 例,女 7 例,年龄 53 岁-80 岁,平均年龄(64.12±5.09)岁。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本次研究获取患者及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伴随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经对比分析证实,两组患者不存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可做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一般性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做病情观察及相关信息询问;辅助临床医生完成急救工作;对各项临床指标作密切观察,及时向医生报告,如发现异常指标变化情况通知医生及时处理。观察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具体流程如下:构建院前急救小组及院内卒中小组,其中院内卒中小组成员主要包括急诊医生、急诊护士、神经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急诊科专职护士等。院前急救流程优化:在接收到调度电话后,院前急救小组在5 min 内初诊,尽量于15 min 内赶往现场,急救车中对患者的各项情况加以了解,并实施院前急救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针对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启动院内急救流程,预先做好溶栓前各项准备工作[3]。绿色通道优化:构建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通道,在患者达到医院后迅速接诊,到抢救室实施急救做好交接工作。急诊护士辅助完成整个急救工作,并完成转交及护理记录等工作。溶栓治疗护理优化:溶栓治疗期间,专门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看护,针对意识清醒患者,经常性询问其感受,记录血压等临床指标;若发现患者出现血压快速上升、头痛、恶心、呕吐等现象,及时停药,并通知医生做紧急处理。术后护理优化:术后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维持安静的病房环境,促使患者能够保持相对平稳的情绪。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加以控制,及时识别并发症危险因素,及时处理。于患者病情稳定后,早期实施运动干预,实现快速康复目标[4]。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对比观察。其中,急救效果评估标准为:参考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基本治愈:NIHSS 减少90%以上,患者语言及肢体等恢复良好;显效:NIHSS 减少46%-89%,患者自我感觉恢复较好;有效:NIHSS 减少18%-45%,相关症状有所改善;无效:NIHSS 减少低于18%,或加重[5]。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组间患者急救效果对比见表1。
2.2 组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对比结果(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结果(n,%)
急性脑梗死是基于脑供血突然中断而引发的脑组织坏死,其常见原因为供应脑补血管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有血栓形成[6]。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患者多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等,同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语言表达不清等症状[7]。急性脑梗死多会发生在安静休息或是睡眠的状态中,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或2 天内达到高峰,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且存在着众多危险因素,能够引发脑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8]。基于急性脑梗死的危害性,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稳定患者生命提升,为后续对症治疗提供良好基础[9-10]。以往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期间,护理干预的应用对于急救效果及预后等均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所能够获取到的效果也会呈现出一定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对院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的对比观察,于两个层面对护理应用价值做出分析。首先,在对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评估,观察组25 例患者均满足有效评估标准,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25 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为90.00%。以上结果充分证实了,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对于急救效果的支持或维持可呈现出差异化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为,常规急救护理更多的是配合临床医生的工作,在细节上有所缺失,而全程优化护理实施中,从院前急救开始实施精细化的护理干预,更有助于降低整个治疗期间的风险因素,由此提升了急救效果。其次,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25 例患者中,有1 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25 例患者中,有6 例患者分别发生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脑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以上结果所代表的是,对全程护理给予优化,有助于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加以控制,其原因为,在全程优化护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病情不稳定,变化较快,在抢救期间需要对多种危险因素加以控制,而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有助于提升抢救效果,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