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槑
“她对谁都一视同仁,谁有困难她就帮助谁,谁家有困难她就上谁家去。”
“有什么问题就找她聊天呀,有什么不开心说一说,就好了……”
在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东盛村,若跟村民打听村妇联主席姬秀花,听到的都是这样质朴又真心的夸奖。不惑之年的姬秀花在村里为何有如此好的口碑,故事还要从21年前说起。
从采摘枸杞到种植枸杞
1999年,20岁的姬秀花嫁给了同村的马义文。尽管婆家条件很不好,“知根知底”的姬秀花父母却依然支持这门婚事。在他们眼中,马义文人实在、不抽烟、不喝酒、靠得住。因此,婚后的姬秀花面对的状况是:一家6口人靠着仅有的几亩土地维生,年收入不足千元,温饱问题尚待解决;每到下雨天,3间土房里滴滴答答,与水帘洞相差无几……
而这也是当时沙沟村的普遍情况。村民以种地为生,空闲时打零工补贴家用。村里都是土坯房,全是沙石路。“天上无飞鸟,地上风吹沙石跑”,每到春天一刮风,黄沙满天飞;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
那时,姬秀花不过是20岁出头的年轻姑娘,骨子里却满是“不服输”的劲头。为了多赚钱,她去种植大户家打零工,除草、施肥、采摘,甚至连挖树、翻水渠这样的体力活儿也干。而这样高强度的劳动带来的收入不过是每日8元,真正放进口袋时还要刨除往返车费。“村里有专门拉人摘枸杞的三轮车,到了采摘季,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坐着三轮车去,晚上再返回村里,往返路费还要一元。”
姬秀花的辛苦,手上磨起的泡、老茧都是证明。马义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劝她休息,她却怎么都不肯。她偷偷哭,反复想,如何才能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穷困。租种别人家的地、养牛、养羊、种枸杞……一有致富的想法,她就会和马义文商量、尝试。有时,也会遭遇反对,比如种枸杞。“咱不懂技术,咋种得好?”失败了赔钱,是马义文最大的担心。“不尝试怎么就觉得自己不行呢?咱村里这么多人都去别的村上采摘,证明种枸杞就是比种粮食收入好得多,咱们把自家的地种成枸杞,以后让大家都来咱家采摘枸杞!”
一次一次的劝说,终于磨没了马义文的脾气,“那就种吧!”小两口统一战线,老人们也就好说服了,“你俩都商量好了,我们也没啥说的。”以家门口的两亩地作为“试验田”,姬秀花开启了枸杞种植之路。由于小两口能吃苦,没日没夜地看护枸杞,当年便收回了成本。转年,姬秀花便把家里的8亩地都种上了枸杞,一年下来的收入达3万元左右。对于昔日为温饱奋斗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从当家儿媳到村中“领头雁”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2002年,姬秀花家已经成为村里最大的枸杞种植户,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过,背后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向来孝顺的她不仅想让老人过上好日子,也不想让他们再受苦,田间地头,她和马义文一手包办。为了种好枸杞,毫无经验的她购买修剪枸杞的书籍资料,参加镇上举办的科技培训班,没事还去别人家的田里观察,“枸杞修剪可是技术活儿,我得多看看人家是怎么修剪的,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懈努力,姬秀花和马义文双双掌握了枸杞修剪技术。
其间,22岁的姬秀花还经推荐、考察、民主选举等过程,当选为沙沟村妇联主席。从此,她的目标就不再只是小家的致富,“既然政府相信我,那我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吧!”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一来自己有了种植经验,二来收益确实不错,于是姬秀花开始动员左邻右舍一道种枸杞。为解决大家在枸杞种植上遇到的困难,她把自己掌握的枸杞种植技术无偿传授,从栽种、剪枝到施肥,她都毫无保留地亲自指导,家家户户的枸杞地里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到了2007年,原沙沟村、彭建村、马家梁村3个村合并成为东盛村后,姬秀花担任东盛村妇联主席。工作更忙了,责任也更大了。
姬秀花家的地是沙土地,10年左右的枸杞树已经开始老化。眼见着枸杞的产量不行了,姬秀花产生了新想法。“当时政府大力宣传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这儿是引黄灌溉区,种果树抗旱,高温天气也不担心缺水。另外,工作忙,种果树比种枸杞也少花些精力。”说干就干,姬秀花很快便在枸杞田里套种了苹果树,“等把枸杞树挖掉了,我的苹果园就起来了。”
虽然挖掉了枸杞树,但姬秀花和枸杞的缘分没有断。受惠于“经纪人”培训班,致富思路拓宽的姬秀花,又有了销售枸杞的想法。2009年,她拿出4万多元积蓄购买了一辆五菱双排客货车,做起了收购、销售枸杞的生意。由于夫妻俩为人实在、诚实守信,收购和销售的价格又十分公道,大家都愿意和他们打交道。销售枸杞的第一年,便给家里增收3万元。
不怕苦不怕累又闲不住的姬秀花,一边经营果园、销售枸杞,一边干起了养殖业。夫妻俩建起了3间牛棚,买回小牛进行肉牛养殖,每年的收入又增加了几万元。而在姬秀花的带领下,东盛村的村民们种枸杞、种果树、干养殖,家家户户的收入也提高了,都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
从经济脱贫到知识致富
致富路上,姬秀花从没忘记过身边人,生活中也是一样。如何帮助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是她时常思考的问题。
2013年,为帮助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产生了成立“爱心书屋”的想法。“只要有一间房子,几张桌椅板凳就够了,主要是孩子们能够一起学习和阅读。”虽然是为村里做实事,但因为是自己的想法,姬秀花没有要村里支援,而是腾出了自家新建的一间砖房。后来,她还拿出自己2015年获得自治区级“劳动模范”的全部奖金,用于“爱心书屋”的改建。
起初,家人们都很支持姬秀花,后来却有点受不了了,特别是姬秀花的公公婆婆。每到周末,一大群孩子聚在家里,严重影响了两位老人的休息。做好事也不能不顾家人,孝顺的姬秀花左思右想后,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村支书。在书记的协调下,2018年,运营了4年多的“爱心书屋”搬到了村部,村部还专门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不过,“爱心书屋”的相关工作还是由她一人负责。
直到现在,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姬秀花就会组织孩子们到村部参加各类活动,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现在村里有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共计30多人,希望他们在这里能够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为了让这份爱意更浓,姬秀花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捐助衣物、书籍、学习用品;走访单亲家庭,了解孩子们在生活方面的所需所想,跟他们聊天,给他们精神上带来安慰;组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学习禁毒知识,学习雷锋精神。“也许孩子们的成绩一时没有显著提高,但这些学习终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知识改变命运!”
“帮助别人,我也很快乐;看到他们开心,我也开心。”最朴实的话语道出最良善的心声。在把日子过好、帶领村民们致富、关爱下一代的路上,姬秀花始终有着尚待实现的目标,生活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