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连伟
山楂,又名红果,俗称山里红,是我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山楂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成书于战国和两汉之间的《尔雅》记载:“朹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奈,可食,此即山楂也。”以后《广志》、《西京杂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也从不同程度上对山楂的树性、适栽地域、种类及品种、栽培管理、医药应用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做了记载与阐述。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山楂产业化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内外医药界研究发现山楂属植物富含多种防治心血管等疾病疗效显著的物质,被誉为营养保健果品,因此山楂生产和科研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选育出了一批优良新品种,总结出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以及山楂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等。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山楂生产不管是规模化栽培程度,还是产业化进程都有了长足进步,为山楂稳步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可靠保证。
河北省是传统的山楂种植优势区之一,也是道地药材——北山楂的主产区之一。其中承德兴隆山楂栽培面积21万亩,年产量近22万吨,是全国闻名的“山楂之乡”,其传统的栽培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邢台清河山楂栽培面积2万多亩,年产山楂7.5万余吨,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是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最大的万亩无公害山楂种植基地。不久前,我们深入这两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探寻山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世界山楂在中国,中国山楂在兴隆。”这是前不久参加中国·兴隆山楂产业峰会时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的评价。
兴隆县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雨水充沛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及土层薄、砾石多、pH偏高的土壤条件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但却适宜山楂生长,是传统的山楂栽培优势区,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至今境内百年以上由根蘖萌生的山楂大树上千棵,仍枝繁叶茂,株产上千斤。兴隆野生山楂遍布全县,数百年来栽培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山楂品种——铁山楂,并逐步形成了大规模的传统山楂栽培系统。包括传统育苗方法-根蘖归圃育苗,“因树修剪,随枝造型”的修剪方式,传统追肥、石坝墙修筑、山楂窖藏、山楂加工等传统山楂栽培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兴隆农业生产的一张历史名片。不仅对其他地方山楂的选育和栽培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而且还为兴隆山楂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兴隆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聚焦“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创新驱动,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做好大栽大育和提质增效“两篇文章”,通过农户自行栽植、引进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模式,将农民紧紧联结到山楂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脱贫致富。林果业已经成为实现兴隆农民致富的主打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其中贫困群众人均果树达200株,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兴隆还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采取财政奖补、贷款担保或贴息等方式,将贫困农户嵌入林果“产加销”整个链条之中,大力推行“订单购销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兴隆已发展龙头企业47家,培育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16个,年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有效推动了兴隆县山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兴隆县政府将进一步坚定“生态立县”战略,加速构建起兴隆“大生态、大农业、大健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将进一步激励兴隆老百姓脚踏实地发展山楂产业,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将进一步推进兴隆山楂大健康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加速兴隆山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山楂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动兴隆山楂产业发展迈向科技创新的更高阶段。
每年春秋两季,中国山楂之乡——河北清河都有一场盛宴。
一场是花的海洋,万亩一色,白清如雪,颇为震撼;
一场是果的世界,一枝一节,红肥绿瘦,甚是壮观。
这花果两场盛宴,是清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神来之笔。
马屯一带13个村庄地处黄河故道,曾是出了名的穷沙窝。百姓吃粮靠国家供应,花钱靠银行贷款,青黄不接时靠国家救济……
穷则思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的乡领导在全国寻求治沙良方,并请来专家“把脉”。最后决定植防风林带,搞山楂树种植,防风固沙走富路。自此,这一持续至今的绿化工程,以平均每年1000亩的速度绿化着沙荒,先后栽种适宜沙地生长的“大棉球”“大红星”“大五棱”等优良品种的山楂树110多万棵,让这里成了全国闻名的无公害山楂种植基地。
不过,随着大片山楂进入盛果期,马屯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烦恼,由于分散管理,多数果农因不懂果树管理技术,致使果子越结越小,产量越来越低,很多果农都锯了树……
面对部分农民对山楂林的失望,当时政府及时寻求对策。恰在此时,河北农大毕业的高俊英把成立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想法端了出来,天时地利人和,经过多方筹备,2009年春天,马屯山楂合作社应运而生了。
高俊英懂技术懂经营,短短几年时间,就让入社的1000多名果农看到了大变化:一是山楂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一般亩产量稳定在了3-4吨的高水平,一级果品率达到了80%以上,特级品山楂果甚至在上海市场卖到1颗1元钱的高价;二是山楂的销售市场打开了,每年山楂果收摘后,1.2万亩的山楂就被山东、天津、黑龙江、浙江等地客商订购一空,果农的亩收入最高达到了两万多元。
合作社带领社员们把山楂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理事长高俊英不满足。她要让“山楂增值”,为此,她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上马了洗果机、真空包装机、切片机以及制作果脯的蒸煮设备等,还建起了500立方米的冷库。陆续开展起山楂干、山楂果脯、山楂果酱的生产。同时还与一家酒厂开展合作,生产出了山楂酒、山楂饮料。一条以山楂鲜售为主、深加工项目增效的完整产业链条一下子让清河的山楂果火了起来。
这几年,县里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依托2万亩的山楂林,相继对岳庄、茶店、尹才庄、梨杭等7个村进行连片开发,打造“山楂旅游小镇”。并在每年5月、9月,举办山楂花节、山楂采摘节,平均每年吸引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游客约有10万之众。这两个平台,也成就了高俊英山楂产业高质量发展,她说,乡村旅游的兴起,进一步提高了山楂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和订单,还让合作社社员吃上了以山楂花、山楂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饭,每年节日期间,他们打造的以婚恋为主题的山楂林,成为情侣婚纱照拍摄的打卡地。建成的集餐馆、住宿、景区为一体的1千亩山楂林休闲度假区示范园,则成了游客眼中最美的风景。
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的清河山楂,花果同闪耀,不仅成了当地百姓过上小康生活的支柱产业,也成了清河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