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2020-09-07 07:33宋述云苏秀锦徐光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高龄体温出血量

宋述云 苏秀锦 徐光霞

压力性损伤是指位于骨隆突出或其他皮肤、软组织因长期物理压迫,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局部皮肤或皮下组织因营养供应不足而发生破损甚至坏死[1-2]。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术、脊柱肿瘤切除术等复杂手术的开展,患者需在术后长时间保持手术体位,因此增加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3-4]。术中压力性损伤护理难度大,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高龄手术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首次接受手术治疗,且手术时间>2 h;之前未发生压力性损伤;认知功能正常,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皮肤疾病且无法配合此次手术治疗;合并严重的认知功能及精神障碍。其中男82例,女54例;年龄65~84岁,平均(72.15±2.49)岁;手术类型:胸外科手术35例,胃肠外科手术28例,骨科内固定术43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神经外科手术12例。

1.2 压力性损伤分期标准 采用2016年美国国家压力性损伤顾问委员会制定的《压力性损伤分期标准》[5],I期:指压处皮肤组织完整,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II期:指压处皮肤部分皮层缺损,伤口湿润伴真皮层暴露或出现浆液性水疱;III期:指压处全层皮肤缺损,伤口处见肉芽组织、脂肪组织,可出现潜行或窦道;Ⅳ期:指压处全层皮肤、组织缺损,见筋膜、肌肉或骨头,出现窦道或潜行;不可分期:指压处全层皮肤和组织缺损,腐肉或结痂掩盖损伤程度,不能确定组织缺损程度。

1.3 调查工具 采用压力性损伤评估表(Braden)[6]作为调查工具,调查内容包括:感知能力、活动能力、移动能力、潮湿程度、营养摄取、摩擦力和剪切力6项内容,评分范围6~23分,每项评分1~4分,分值越高,压力性损伤程度越小。低位压力性损伤风险:≥15分;中危压力性损伤风险:13~14分;高危压力性损伤风险:≤12分。本次调查实发出问卷140份,回收136份,回收有效率为97.14%。

1.4 资料收集 调查人员熟练掌握压力性损伤各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分期标准,于术前1 d即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其开展全身皮肤检查,记录其皮肤压力性损伤情况。资料收集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合并症、术中体位、术中低体温、局部潮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影响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术前合并症、术中体位、局部潮湿及麻醉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BMI、术中低体温、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变量赋值表(表2)

表2 变量赋值表

2.3 影响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70岁、BMI≥25 kg/m2、术中低体温、术中出血量≥400 ml、手术时间≥2.5 h是影响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具体见表3。

表3 影响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相关报道显示,院内压力性损伤中有23%与手术有关,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越高[7]。手术时间≥2.5 h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直接因素,发生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压力性损伤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患者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继发严重感染导致患者死亡。

本研究分析显示,年龄、BMI、术中低体温、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影响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危险因素。(1)年龄。年龄≥70岁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也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质分泌减少,真皮层变薄,组织细胞修复能力、速度减弱,一旦受压,受压处缺乏肌肉、脂肪组织的保护,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概率明显增加。(2)BMI。BMI≥25 kg/m2的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几率高于BMI<25 kg/m2的患者(P<0.05)。这是因为,BMI与身体受压呈正相关,BMI高的患者,因存在较厚的皮下脂肪,对局部皮肤压力过大,长时间压迫后易发生压力性损伤[8]。(3)术中低体温。术中低体温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几率高于正常体温患者(P<0.05)。这是因为,手术室温度设置相对较低,若术中未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或术中大量输注低于体温的液体、血浆制品均可降低患者体温,血液循环减慢,受压处血流供应不足,导致皮肤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引起压力性损伤[9-10]。(4)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400 ml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几率高于术中出血量<400 ml患者(P<0.05)。这是因为,术中出血量增加会降低局部皮肤组织血液供应,且长时间受压后血液再灌注发生超氧阴离子,损伤皮肤组织,进而增加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几率[11]。(5)手术时间。手术时间≥2.5 h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几率高于手术时间<2.5 h的患者(P<0.05)。有研究表明,手术时间≥2.5 h是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直接因素,且手术时间每延长0.5 h,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增加33.1%,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皮肤组织,导致组织血流灌注降低,会损伤压迫部位有关[12]。

为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护士应加强术前巡视,对患者生理、心理状况综合评估,交代其术中体位的注意事项,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信心及依从性。术中将手术室温度调至24~26 ℃,为患者覆盖加温毛毯,术中输注液体及冲洗液加温,护理人员提醒医师适量使用消毒剂,缩短消毒时间,并使用带袋手术贴膜,以避免冲洗液外漏,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在确保手术顺利实施的前提下,使患者取舒适体位,用体位枕支撑相应部位,以固定肢体,防止坠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当患者取仰卧位时,可将软枕置于患者头部或贴置于骶尾部,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患者取侧卧位时,需用软垫重点保护患者的膝部、生殖器、乳房等部位。

综上所述,年龄≥70岁、BMI≥25 kg/m2、术中低体温、术中出血量≥400 ml、手术时间≥2.5 h是高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形成,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上述危险因素,并实施有效预防措施,避免手术造成的压力性损伤。

猜你喜欢
高龄体温出血量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