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明
1944年,张思德和战友为修理一个炭窑的烟洞,遭遇窑顶坍塌,被埋进土里,毛泽东听闻后痛心疾首,为悼念他,开了一场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他告诉在场同志:“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张富清的毕生目标。
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位战士,现在是高龄95岁的退伍军人。他是一名切切实实的人民公仆,在部队,他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到地方,他是为民造福的百姓,殊不知他亦是人民功臣。在七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作为终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从参加革命,到退伍转业,他一直是一名忠诚的革命者。
1948年11月,24岁的张富清参加了西北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战——永丰战斗。在激战中,部队遭遇敌人的围堵,他为了打通大部队的前进道路,主动请缨,带领突围战士,带伤翻越城墙,进入敌营,炸了碉堡。战斗结束后,他继续跟随王震一路征战,到达新疆。解放战争期间,他获评2次战斗英雄,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给他颁发了“人民功臣”奖章。他在转业时,戴着这些勋章拍了张照片,之后将它们全部都尘封起来,一封就是六十多年,直到2018年,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他的故事和勋章才一起被揭开。对于父亲的功劳和勋章,儿子张建全却豪不知晓,为什么就连做儿子的都不知情,是因为他从没有向任何人讲过。他觉得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好多都不在了,牺牲了,比起他们,他没有资格去炫耀自己。提到战死的战友,他仍然泪眼婆娑,觉得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的还远远不够,实在是太少了。
听到他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我除了震惊以外,更多的是心疼他。他说,他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头部受了伤,却轰然不知,直到看到血流下来,才意识到自己受伤了,他顺手一摸,头皮就跟着掉了一块。他没有理会伤势如何,也没有考虑后果,继续靠着勇敢和信念,用冲锋枪一下子打死了七八个敌人。这块伤疤,成了他永恒的记忆,也成了他以后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见证。
1955年,张富清退伍转业了,这时正是他享受美好生活的年华,但是他却放弃了机会,选择了穷苦人民,去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这一待就是三十年。那时候的来凤县,环境极其艰苦,闭塞,出行极其不便,但是他在这里,却忙的不亦乐乎。三十年的时间,他有二十多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有时忙的一两年才回一趟县城。到来凤县后,他看到那里还没有通上公路,就暗下决心为群众修一条可行走的公路。在他的带领下,群众终于在730多个的昼夜奋战后,修起了来凤县的第一条公路。
在来凤县,他先后分管过粮油供应、供销社、公社船厂、桐油经销等,这几个岗位无一不是“肥缺”,只要人不傻,灵活一点,就可以捞到油水,吃住不愁。但他却是个例外,虽从事粮油行业,但是一家6口住的房子是失修已久的破庙,庙里既不通风,也没光照,还没有当地村民的房子好,伙食更不用说了,饥饿是家常便饭,小儿子张建全从记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饿肚子。
在国家精简城镇职工时,他首先砸了妻子的“铁饭碗”。儿女面临就业困难时,他没有凭借自己的能力,扶持他们,而是告诫他们,不准靠自己的关系,他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他就是这样的一位国家干部,在利益面前,他记得所有人,唯独忘记了自己的家人,忘记了他们也需要好的生活。在儿子遇到招工的好机会时,他坚决让儿子下乡当知青,把好机会让给其他人。他接受采访时笑着说,“来凤县苦又累,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呀,我从来没有考虑个人怎么样,死我都不怕,苦我还怕,我更不怕了。”
他患眼疾需要更换晶体,医院的意见是:给他用较好的。但是他没有接受医生的建议,也没有告诉儿子自己的想法,直接和医生商定:用最便宜的。他说,他现在已经退休了,再也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用最便宜的,能够给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他始终记得,有好多的同志都牺牲了,他们为党和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都从没有向党和人民提过什么要求,他现在人还在,就很满足了,绝对不能给党添麻烦。他不允许自己浪费国家资源,也不允许儿子这么做,他害怕儿子吃自己的公费药,干脆将药锁了起来。
张富清老同志就是这么一位朴实节约的人。他用朴实的行为,塑造了华丽的人生。他一生都在尽己所能,为国家为人民谋着实事,办着实事,用行動践行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强调:他是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入党时,他都宣了誓,为党为人民可以牺牲一切,他必须这么做,对啊,这是他的誓言啊。
同志们,今天,我们的国家步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要做的是:和张富清老同志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对党忠诚。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坚持做一名对党忠诚、为民负责的中国英雄。